山東濰坊市——壽光縣城著名人物賈思勰的歷史故事傳說

山東濰坊市——壽光縣城著名人物賈思勰的歷史故事傳說

賈思勰賈思勰(生卒年代不詳),古益都釣臺裡(今壽光城南)人。他大約生活在五世紀末到六世紀初,北貌末到東魏時期,是我國古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他曾經做過高陽(今山東臨淄)那太守,到山西、河南、河北等地考察過農業生產情況,比較系統地總結了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生產技術的成就,於公元533-544年間,寫成了農業科學著作《齊民要術》。

山東濰坊市——壽光縣城著名人物賈思勰的歷史故事傳說

賈思勰深深認識到農業是社會經濟的基礎。在他看來,要使國家富強,首先必須做到“安民”,安民就得“富民”,“富民”就應重視農業生產。在(齊民要術》的《自序〉中,他引用了許多史實,說明“富國以農”的道理。他指出秦孝公推行獎勵耕織的政策,秦國逐漸富強了。西漢桑弘羊的“均輸法”是“益國利民不朽之求。”他還引用古人的話,“一一農不耕,民有飢色;一女不織,民有寒者”來說明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性。賈思勰倡導“人定勝天”,反對靠天吃飯。

山東濰坊市——壽光縣城著名人物賈思勰的歷史故事傳說

他指出,農作物收成的豐歉,不是上天的恩賜或懲罰,而是靠人的力量去爭取。“人生在勤,勤則不匱”,“天為之 時,而我不衣,谷亦不可得而取之。”賈思勰的這些看法與荀子“人定勝天”的思想是一致的。作為舊官僚出身的賈思勰,他之所以在農業科學方面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果,是與他以所學前人書本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嚴謹治學態度分不開的。

山東濰坊市——壽光縣城著名人物賈思勰的歷史故事傳說

他“採招經傳,愛及歌調,詢之老成,驗之行事”,廣泛設取古書裡的農學知識,採集民間諺語、歌謠,訪問有經驗的老農,並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來證明這些些經驗和知識的正確性。他在家鄉養了二百多隻羊,一年之後死了大半,剩下的也長疥脫毛。經過反覆查找原因,終於在實踐中總結了一套養羊技術。他這種“驗之行事”的重要實踐精神,在當時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山東濰坊市——壽光縣城著名人物賈思勰的歷史故事傳說

當然,賈思勰也還帶有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例如,他在《齊民要術》中,把廣大勞動者稱作“庸人”,只有在統治者“鞭之”、“答之”的“督課”之下,才能自力。這種看法顯然是錯誤的,這是他所處的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決定的。總之,賈思勰能夠以嚴謹的寫作方法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寫出內容十分豐富綜合性較強的農業科學著作,在當時,不僅在中國是十分傑出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不愧為中國的“農聖”。

山東濰坊市——壽光縣城著名人物賈思勰的歷史故事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