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好还是公立好?谈教育不能忘记“初心”

喜欢记得

↑关注↑哦~

私立好还是公立好?谈教育不能忘记“初心”

问:一种流行意见认为私立教育注重个性自由发展的素质教育,比培养“流水线产品”的公立教育更好,您如何理解私立教育与公立教育的差别,如何评价这种意见?

答:“私立学校普遍比公立学校好”的假设并不成立。人们对不同教育模式的选择,会受到个人教育理念的影响,而个人的教育理念又受社会舆论、政府政策的影响。退一步讲,在市场机制下,选择什么样的私立学校与家庭收入和财富直接挂钩,即使我们承认私立学校提供的教育模式看上去更高端、更精致,但这很可能是大多数家庭负担不起的。实际上,私立教育遵循的是商品经济模式,追求的是效率,即如何在短时间内用大量财富把子女培养成父母想要的样子,这种“多、快、好、贵”的模式本身并不是大多数人有能力选择的。

在中学教育阶段,那些成功的私立学校的教育方式和公立学校没有多大差别,私立学校往往用高薪从公立学校挖走优秀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用更强化的方式培养出高考成绩更高的学生,

其成功的标准仍然是用高考衡量的,或者是以留学预备学校自居。

我们还可以从宪法上的受教育权角度来理解。义务教育是强制性的,有些有条件的省、市、县已经开始把辖区内的义务教育范围从初中扩展到高中,就此而言,是不是从小学往前延伸到学前更符合最大多数家庭的基本教育需要?最近,日本政府计划推行学前教育义务化,将托儿所、幼儿园全部纳入义务教育范围。这也是当下的中国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公共政策导向问题,影响人们这方面思考的最主要因素在于,我们从出生起就处于过度商品化的社会之中,教育目标也更多着眼于把每一个受教育者培养成合格的劳动力。

市场化思维更重视人的经济性,更重视人的劳动力属性,往往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人的社会性。如果任由市场机制、商品交换逻辑越过经济生活去支配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伦理生活和政治生活,我们每个人就都陷入了一种“市场社会”,一切就都变成了可以买卖交换的市场要素。我们今天需要重新思考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究竟是公共物品还是市场资源,如果承认这些领域的市场化,那么不公平、不平等、不安全在短期内可能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但是,在教育领域中市场所配置的资源往往不仅仅是经济资源,还包括公共资源,所以不可能用纯粹的市场逻辑来思考教育问题。

我们还需要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用什么方式来培养。在当今中国,在市场化思维支配下,每个家庭日常感受、体察和经历到的教育竞争已经白热化,“起跑线”不断往前划,大多数幼儿的学前教育被市场培训机构支配,公立学校则通过缩短学生在校时间予以配合,这意味着大多数家长要投入更多时间、精力、金钱送孩子去上私立学校、去接受各种课外培训班,去参与各种不断提前的自主招生考试。

我认为在满足绝大多数家庭的基本教育需要的前提下,公共教育服务和个性化培养并不冲突。在市场化逻辑下,财富越多,起跑线越提前,这样做的公平性何在?这就需要区分哪些是绝大多数家庭的基本教育需要,哪些是少数家庭的个性化教育要求。不同阶层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同,政策导向应该服务于多数人的需要,否则就会让整个社会充斥各种特殊性,让人们对制度的公平性产生强烈质疑。为了避免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在市场机制下不断收窄,我们需要反思公共政策的理念和方向,这和每个人的基本需要、对美好生活的想象直接相关,不同阶层的人们尤其是在社会中处于优势的群体应该共同推动社会政策的公平性的提升。

另外,从国家与每个人的关系上看,教育还有很强的政治功能,即塑造合格的公民,让其在成为完全行为能力人之前接受基本的社会规范、法律规范和伦理规范的教育,尤其是接受关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后者恰恰是私立教育体系没有义务提供也常常强烈排斥的。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对国家和社会更好?如果将教育完全交由市场化,就等于放弃了非常重要的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而这恰恰可以说是教育的最重要的政治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