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碑(東漢)

到了東漢時期,由於經過西漢採取的200多年的休養生息的經濟政治措施,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漢武帝時統治者採取了諸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思想文化措施,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設立太學”,改變了統治階級自身的文化素養。

漢碑(東漢)

輜車畫像磚

至東漢光武帝時“投戈講藝、息馬論道”,文化藝術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獻酬交錯,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詠仁”,文學、音樂繪畫各類藝術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加上東漢時期的諸多皇帝如明帝、章帝、和帝。。。。。。對書畫之藝樂此不疲,東漢時代“好書尤盛”之風大興。

漢碑(東漢)

永元五年簡書

東漢時期,佛教傳人了中國。“東漢圖讖、占卜之學,與神仙、方技之說相混。。。。。。要其為術,足以惑下愚而不足以啟上智。而佛教當此時流人中國,正合於中國人心渴仰宗教之潮流。

漢碑(東漢)

白馬馱經圖

其始,雖僅以神導動顓愚。其繼,則以譯篇開智慧,語上語下,胥可起人之信仰。”(柳詒徵《中國文化史》)書法藝術此時終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碑碣、墓誌、摩崖、石闕、畫像石題字等大備,碑刻的數量多得難以估計。

漢碑(東漢)

東漢賢良方正殘碑

東漢早中期,碑刻隸書逐步進入成熟階段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由於東漢以後西北地區烽隧漸廢置、漢簡趨於衰微,隸變逐漸由簡犢轉移到碑石,這極大刺激了隸書的發展成熟。隸書經過“刀”與“石”雙重因素的滲透、介入,結構趨於穩定,筆法更加細膩,審美風格也一變漢簡的灑脫靈動為凝重紮實,從書寫之美。轉向刀刻與書寫雙美。正是基於此,由於碑刻能傳之久遠,我們才會習慣於引漢碑為這個時代的主要代表。

漢碑(東漢)

何君閣道碑

東漢的統治者提倡名節孝道,崇揚儒學,到中後期,地主士大夫、外戚和宦官集團之間的鬥爭日益尖銳,社會上樹碑之石,崇喪摹葬蔚為風氣,“漢制度使天下講孝經,選吏舉孝廉”,“世以厚葬為德,薄終為鄙”。到恆、靈時期,奢侈好名與厚葬、重宗廟祭祀之風日盛,樹碑刊石以歌功頌德的社會風氣形成澎湃之勢,既靡廢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又增去了偽飾浮誇的風氣,於社會的發展進步無疑有礙,但卻鑄成了東漢時期蔚為大觀的刻石體系,兩漢的碑冀存世者約有400多種,其中的絕大部分為東漢特別是東漢中晚期所作便是明證。

漢碑(東漢)

張遷碑

東漢的碑刻,形制多樣,有墓誌、石闕銘文、畫像石題字、石經、摩崖和碑刻,而最能說明因形制的不同而致書法風格差異的,當以摩崖碑刻為代表。

漢碑(東漢)

西狹頌

相對而言,石碑方、正、齊,平躺在地上,石工很容易鐫刻,書丹原貌可以被高明的石工刻得絲絲人扣、基本無誤,於是刻工的每一刀轉折和鋒芒可以準確傳達書丹者的風貌。

漢碑(東漢)

《張汜雨》碑刻

在山崖上,即使鑿打出平整如鏡(本身就不太容易)的塊面,鐫刻也難以像平躺的石碑那樣容易精工細作,何況在懸崖峭壁之上鑿打雕刻也不是常有的事,這給石工帶來了諸多的不便,卻在無意中成就了一般碑誌所難以具備的自由氣勢:一是鑿打在半空中的石面上,線條無法做到細膩而有鋒芒;二是字形可以大得沒有限制,舒亨卷自如,開張跌宕。這兩點是一般碑刻所難於望其項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