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訪華重點談自動駕駛技術,德國已經全面佈局蓄勢待發

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第十一次訪華行程備受矚目,除了談伊核協議、世界貿易形勢之外,雙方還就人工智能、先進製造業、5G通信等多方面合作進行了探討。其中,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是雙方討論的重中之重,中德兩國總理為此專門簽署了合作意向。

默克爾訪華重點談自動駕駛技術,德國已經全面佈局蓄勢待發

中國輿論和不少網民似乎沉浸在一片沾沾自喜的氛圍中,默克爾對中國科技水平的盛讚和誇耀讓我們心裡很舒服。然而這個世界在鮮花與歡笑的背後,總是毫不留情的經濟、科技全面競爭,我們不要被德國科技界充滿危機意識的謙虛之詞所迷惑,實際上,德國工業界早已全面佈局要搶佔自動駕駛領域的主動權,我們要做好準備。

嘴上客氣,實際毫不示弱

這次默克爾的訪華成果有很多,但其中最受德國工業界關注,卻是雙方就“中德自動駕駛領域”所達成的合作意向。人工智能AI應用在全世界都是個蓬勃興起的領域,相關的研究成果數不勝數,然而真正能夠大規模落地行程經濟效益的還不多。而自動駕駛無疑是最有希望儘早取得突破的項目。德國媒體嘴上尊稱中國為“最可能成為自動駕駛領域的老大”,但在實際動作上是一點也不客氣。

默克爾訪華重點談自動駕駛技術,德國已經全面佈局蓄勢待發

德國汽車廠商在中國是不容忽視的存在,德系車在中國的市佔率還在上升。數據顯示,德國汽車集團們每生產3輛車就有一輛是賣往中國的。這個傳統工業汽車強國,在自動駕駛時代當然不會甘於落後。例如寶馬已經獲得在中國進行自動駕駛路試牌照。按照寶馬的計劃,他們的自動駕駛系統將要完成至少2.5億公里(包括計算機模擬在內)的測試,模擬500萬種以上的駕駛狀況,以徹底完善其人工智能駕駛體系。

從法規的高度搶佔先發優勢

今年早些時候,業界傳聞中國政府正在評估為自動駕駛而設立的法規,有可能會參考、甚至採用部分德國的法規。這個傳言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著現實的可能性:德國已經率先在自動駕駛領域裡完成了比較完善的法規建設。

默克爾訪華重點談自動駕駛技術,德國已經全面佈局蓄勢待發

2017年5月德國通過了一項法律,允許自動駕駛車輛上街。當然前提條件是駕駛座上必須有一個持駕駛證的人監控車輛。德國工業界對此極為盛讚,紛紛評論其為德國成為歐洲、乃至世界上自動駕駛領先者鋪平了道路。

這項法規的意義不僅在於其領先性,更在於其高度的完善程度。其規定幾乎涵蓋了自動駕駛有關的各個領域,從技術、安全、社會道德等各個角度對自動駕駛進行了闡釋和規定。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經濟大國為自動駕駛出臺完整的、全面的法規。

法規就是發言權,合作也要拼心機

制定法規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的是以大量實踐為基礎、以科技為後盾、同時還要以國際領先的廠商群體為支撐。德國率先推出自動駕駛相關犯規,事實上就成為世界上該領域裡話語權的有力爭奪者。

法規對自動駕駛應該呈現什麼樣的技術狀態、各個部件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標準、軟件和硬件的整合、安全與社會道德規範等各方面都做出了細緻的闡述。手裡有著這樣的利器,德國在與中國談合作的時候自然更有底氣。這套法規是大量參考了德國主要汽車廠商們的實踐經驗和意見制定出來的,在與中國的合作中他們必然也要向中國方面力推,實際上就為德國廠商們的技術競爭贏得了先天優勢。

在談論中德汽車工業互相對比的時候,德國方面嘴上非常謙虛,把中國的BAT們描述成“在信息、網絡方面非常強”、“會在汽車行業的整合上發揮重要作用”,但細品他們的評論,實際上對中國廠商的基礎技術、關鍵設備的研發能力並不以為然。默克爾訪華後,德國汽車工業界對中國的溢美之詞背後,是他們蓄勢待發的全面佈局,中國自動駕駛領域的廠商們要抓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