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乡村记忆:传统特色小吃“裹叶”——还有多少人知道啊!

花都乡村记忆:传统特色小吃“裹叶”——还有多少人知道啊!

植根于农耕文明之上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节、中秋节,随着社会发展,城镇化浪潮迅猛,受到很大冲击。旧时复杂的过节仪式,在快节奏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趋于简单。

比如,在花都,为何过去的人们,喜欢在过年的时候,喜欢加工大米制作各种食品,是因为过去一年到头,都忙于生计,而春节前这段时间,相对清闲。

更主要是,平时也没有多少零食。中国一路走开的历史,天灾人祸频发,食物匮乏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危机。故此,中国人的见面语,互打招呼的第一句,乃是“吃了饭吗?”,深深烙下了国人对于食物的重视程度啊。民以食为天!而过年更是一年中隆重的大事,再将天天吃的主食——大米端上桌面,必然惹人生厌。故此,春节主食的原则是隆重而非日常化。南方人天天吃米饭,过年也要换换口味,享用米食中的加工精品。

因此,过年食品的煎堆、油角、弹散、糖环、炒米饼等,均是基于大米的创新。就算在平时,也会换换新花样,把大米磨成粉后,变成的粉仔、水圆仔、锅边粥、粽子、薄撑、糕点,等等之类,以或蒸、或煮、或煎、或煲的方式,无非是转换呈现方式,不想一成不变,不想一年365天都是吃大米饭,玩玩新意思,获得味蕾的满足,别有一番滋味啊!

但今天,传统农耕社会的很多根基受到严重冲击,食物的选择,如此丰富,不再局限在“米食”方面,自然犹如过年时期的食品(煎堆、油角、炒米饼),不再是唯一选择,人们对于它们的喜爱,仅仅是为了这份拜祭仪式的存在,而不会还如旧时那样趋之若鹜了!

比如在花都新华,清明闭墓时,本地人都爱做一种特色小吃——“清明角”和“裹叶”,老一辈的人还顽强坚持去做,但对于很多新生一代,可能连什么是“清明角”和“裹叶”,都不太清楚了。

“清明角”有馅,且馅料丰富。“裹叶”反其道而行,只是米粉,绝无他物,无非就是揉米粉的时候,加上黄糖水糅合。在今天,如果不是作为一种仪式的食品存在,它们是毫无市场的。尤其“裹叶”,一般都是闭墓那天才会做,平时很多人都不太会在意这种小吃的传承,更不用说制作了。

“裹叶”是书面语表达。它被两片叶子(龙眼叶)夹着,里面是一粉团,被压成扁平状,形似叶子,用“裹叶”称呼,很是印象说明它的特征。但是,用新华本地土话读,读音不是“裹叶”,读音和“哥热”还相对贴近一点。

清明闭墓这一天,也就是意味着鬼门关关闭了,拜祭的仪式也在这一天结束,要做“裹叶”,肯定有含义。只是,一项民俗传承到今天,它原本的含义,当今的人,还有几人知道啊!

看一些文史资料说,裹叶细长,叼住一头,大部分垂在唇下,象无常鬼吊着一条舌头。民间认为“裹叶”像牛头马面的舌头,意为把一些流连在外的魂鬼吓回墓去。究竟本来含义是否是这样,不得而知。但在今天的花都新华本地区,用糯米粉、粘米粉和糖做成“裹叶”,流传至今。

花都乡村记忆:传统特色小吃“裹叶”——还有多少人知道啊!

既然是“裹叶”,乃是用叶子夹着。从小到大,我都是看到母亲是用本土最常见的龙眼叶来裹。为何用龙眼叶而不用其他叶子,具体原因真的不太清楚。

按照我的生活经验,我个人这样理解吧,龙眼树是本土最常见的果树。在农村,屋前屋后,村民都种植有龙眼树。而且龙眼树的叶子也算比较大,村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龙眼叶而不用叶子,或许是基于这层因素的考虑吧。

当要做“裹叶”了,提前一天把龙眼叶摘回来,把叶子的头和尾巴剪掉,洗干净,晾干,备用。

做“裹叶”最重要的一步,乃是和粉团。这一步,也最费功夫了。

把糯米粉倒入圆盘里,要加些粘米粉。以糯米粉为主,和粘米粉的比例,大概是7:3,加上此前熬制好的适量的黄糖水(本地人习惯用的是黄糖,不是白糖,所以新鲜出炉的“裹业”成品,是黄色的),然后慢慢地加入温水,搅拌均匀,直到把糯米粉揉成不黏手的粉团。做这些,全凭经验及手感。

接着,捏取一小块粉团,放在两片龙眼中,用力压扁成长形,以不出叶且为饱满为佳。一块“裹叶”,即完工了。待所有的“裹叶”一一做完,然后放到蒸笼去蒸熟。

早期,新华还是农耕时代时,母亲蒸“裹叶”是用传统的大锅大灶,燃料是干柴。不过,如今住上楼房了,用的是燃气炉、小锅了,蒸“裹叶”更多是仪式感的存在,因为实话地说,在物质丰盛的今天,“裹叶”作为一种曾经喜好的美食,早远离当今的生活,不是深得很多人喜欢,很多人都是浅尝辄止!

对于更多现代人而言,如果不是清明闭墓这一天,平时都不会做“裹叶”。“裹叶”不像花都特色的传统美食——水圆仔那样,还大有市场而深受欢迎。水圆仔,花都人还经常煮来吃,而“裹叶”,更多是应节食品而存在!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危机,都是因为今天的中国,乡村式微,农耕文明远离,导致传统的东西,渐行渐远,后继无人。而一些传统节日,越见凋零,或者有感而此,近年来,政府加大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清明、端午节、中秋节,早在几年前,国家有法定假期,放假一天。

过去,人们对于节日,隆重而热烈,是因为赋予太多寓意及仪式的存在,所以会觉得过节气氛很浓烈。可如今,早已经巨变时代了,人们对于传统节日,很多仪式能省即省,因繁就简。两相对比下,自然觉得现在的节日气氛越来越淡了,如果不是放假,很多人不会觉得过节有什么与众不同!

犹如“裹叶”——到某一天会不会失传,一切都交由时间决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