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唐朝當王爺,卻不小心打下來半壁江山

“我叫李孝恭,是大名鼎鼎的河間王。為什麼我能在唐朝當王爺呢,首先一點我出身好,因為我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在一個我戰功高,隋滅亂起,我們老李家除了前太子、皇上、前齊王等帶兵橫行天下外,宗室中只有我李孝恭一人可以獨當一面,並立有擊破梁國的大功。而且我懂得謙讓,沒有驕矜自得之色,故而高祖、皇上對我都十分親待。”

接下來我說說,我是怎麼立功的具體故事。

話說當年高祖攻克京師後,拜我為左光祿大夫,不久任我為山南道招慰大使。我帶軍直入巴蜀,降下三十餘州。由於我借太上皇兵威四處征伐,撫慰有加,往往書檄到處均都兵不血刃,保全了許多性命,百姓都誇我為仁德王爺。

高祖武德三年,我獻計進攻蕭銑的割據政權,高祖非常欣賞我的計策,於是我就進爵為王,並改信州為夔州,還拜我為總管,命我廣造大船,教習士兵水戰,準備進攻蕭銑。

我在唐朝當王爺,卻不小心打下來半壁江山

這個蕭銑啊,是後梁宣帝曾孫。當年北周趁梁朝內亂入境大掠,象徵性的保留了梁國。隋文帝時蕭銑的爺爺蕭巖叛隋入陳。陳朝滅亡後,隋文帝殺掉了蕭巖。蕭銑自幼喪父,家裡很窮,靠賣字作書養活母親,為人十分孝順。後來,由於族內蕭氏成為隋煬帝皇后,蕭銑沾光被授以羅川令的官職。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天下分叛,嶽州上下文武官員也趁勢想起兵叛隋,眾人本來想推舉校尉董景珍為主,這位武人到有自知之明,他對眾人說:“我家世貧寒,起事以我為名沒有號召力。羅川令蕭銑是梁朝王孫,寬仁大度,有梁武帝之風。我還聽說帝王龍興,都有符名吉兆,隋朝的冠帶都叫[起梁]這個稱呼,冥冥之中預示著蕭家梁朝應該中興啊。現在請蕭銑為主,不正是順天應人嗎?”

大家趕緊找到蕭銑一說,果然帝王貴胄,沒有一般書生畏怯怕事之意,馬上大悅應承,即日自稱“梁公”,改易服色,建立梁朝旗幟。

不久,附近義軍和起義官軍紛紛來投,隋朝派軍來攻,都紛紛敗走。蕭銑於是稱帝,置屬百官。隋煬帝被弒江都,一時間天下無主,嶺南諸州紛紛歸降蕭銑,九江、南郡也相繼為梁國所據。當時東至三峽、南盡交趾、北據漢中,全都成了蕭銑梁國的地盤,勝兵四十餘萬,成為南方雄國。”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蕭銑遷都江陵,開始與剛剛建唐的老李家有了遭遇戰。由於蕭銑屬下將領多橫恣殺戮,他就以罷兵為名把諸將召回,想趁機剝奪這些將帥的權力。已經當了梁國大司馬的董景珍等人相繼怨恨叛亂,紛紛被殺,以至於蕭銑的故舊邊將各自心懷疑懼,實力大減。

我在唐朝當王爺,卻不小心打下來半壁江山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本王威風八面親率大軍,統水陸十二總管,大兵壓境江陵。蕭銑的江州總管蓋彥舉是個懦夫,乖乖獻上五州之地投降,致使梁國門戶大開。梁將文士弘等人率兵拒戰,但哪裡是本王和李靖將軍的對手,立即軍潰千里。

這邊蕭銑剛剛為了換將而遣散士卒,身邊只有幾千宮中宿衛守城。我唐軍忽至,他急忙下詔追還被遣散至各地的軍隊,但是梁國疆土遼闊,山河縱橫,眾軍急忙趕往江陵也來不及。

本王縱兵步長圍把江陵城圍的如鐵桶一般,很快就攻克了水城,俘獲舟船數千艘,依附梁國的交州總管丘和、長史高士廉等人本來是帶使者來拜謁蕭銑的,聽說梁國兵敗,新主又對自己無恩寵,就都轉到李靖將軍的軍門投誠。

蕭銑秉承“梁風”一貫的“仁義道德”,自度救兵難以趕到,就對屬下說:“天不助梁,數次亡國。如果戰至力竭而降,唐軍必因軍士死傷過多而大殺城內百姓。怎能因我一人之故而使百姓遭殃呢。現在城池還沒有被攻破,我先出降,可能會保全民眾。眾人失我,何患無君!”

於是,蕭銑親自巡城下令投降,守城軍士都號哭不已。

蕭銑拜祭太廟後,率官吏赴本王的軍門請降:“當死者唯我蕭銑,百姓無罪,請勿殺掠。”

本王一向謙讓不敢擅自做主,就馬上派人把蕭銑用囚車送往京師交由高祖裁定。

高祖見了蕭銑,當面大罵這位玉面王孫的“罪過”。

蕭銑一臉凜然,對答說“隋失其鹿,英雄競逐。我蕭銑無天命,故至於此。我之所行,恰似田橫南面為王,非負漢朝。若陛下以此為罪,甘從鼎刑。”

高祖就下令斬蕭銑于都市,時年39歲,稱帝五年。

(飛渡說:蕭銑言語不卑不亢,字字在理,他確實與李家沒有什麼深仇大恨,竟不免身死,可見李淵實在不夠大度。此外,另一位仁德著稱的大英雄竇建德,也是在兵鋒正勁之時,忽然被擒,被李淵下令斬殺于都市,似乎不得不讓人相信“天命”這兩個字。)

本王率兵平滅蕭銑後,被拜為荊州大總管,嶺南四十九州望風而降。

武德七年,本王又帥兵擊敗江東輔公佑的反叛,平定江南,拜揚州大都督,江淮及嶺南諸州都歸本王統攝,本王與當時還是秦王的皇上一南一北征服天下,風光無兩,哈哈。

但是功成名就之後,本王不喜反悲,對左右說到:“我住的宅子真是太宏麗了些,應該賣掉再買座小點的院子,能住就可以了。我死之後,諸子有才,守此足矣。如果這些犬子不才,也免得這麼好的宅子便宜了別人。”

只可惜貞觀十四年,本王突然病倒了,然後。。。。

飛渡說:我來告訴你吧,王爺,貞觀十四年您得急病一下突然死掉,時年才50歲,正當壯年,太宗李世民親自舉哀,哭之甚慟。

最後由我來給王爺傳奇的一生做個小評吧,一家之言,還望海涵。吾觀史書所記載,王爺您只是一個武豪之人,膽識不凡,但也並無十分過人之處。

從您對待蕭銑就可以看出端倪,如此一個金枝玉葉一個亂世仁德英傑,並非是唐朝的叛臣,又沒有與李家大動干戈,因以百姓之念前來投降,王爺您竟無任何禮之親之的舉動,捆綁起來放進囚車直接送往京師,

沒有絲毫堂皇的風度和氣魄,更無高貴人格的體現。思及此,您在知天命的時候突然橫死,也沒有什麼值得嘆惋的!

李孝恭:黃口小兒,住口!汝一生未力寸功,安敢在此搖唇鼓舌,本王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我在唐朝當王爺,卻不小心打下來半壁江山

只嘆本王不善言辭,只有在此呼籲眾頭條之友,可有心匡扶大唐者,助本王一臂之力,教訓這。。。咳咳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