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而今夏》口碑突圍背後,青春題材永遠“有利可吃”?

國際交流招聘會前,河洛章遠時隔多年、重新相逢,尚未開口、兩人卻已淚流滿面......與此同時,平行時空裡,章遠河洛重遇“青春”,伴隨著章遠的那句“嗨!你好,我叫章遠”,網絡劇《忽而今夏》正式收官。

《忽而今夏》口碑突圍背後,青春題材永遠“有利可吃”?

從4月19日開播至今,《忽而今夏》從不被看好到口碑逆襲,花費44天。44天裡,#忽而今夏#官方微博閱讀量從1億+上漲至現今的5.2億、播放量從“無人問津”到如今的破15億、豆瓣評分從7.8漲至8.0......一眾數據顯示背後,《忽而今夏》無疑是坐穩了上半年為數不多的“高分網絡劇”頭銜。

當娛樂獨角獸電聯到該劇導演呂贏時,他表示在該劇播出期間,自己就收到很多網友私信,“當時就有很多網友和我說,不知道讓河洛選男一還是男二,甚至還有網友揚言,如果最後“三對”都沒成就給我寄刀片”。電話那頭,呂贏導演爽朗一笑,語氣間,頗為輕鬆。

但實際上,比起該劇的“高口碑”評價,破15億的播放數據並不算“突出”。尤其是在同類型題材《最好的我們》《小美好》紛紛破30億播放數據面前,《忽而今夏》顯得有絲“落寞”;加之,當前市場上流傳的“青春題材紅利將退”甚囂塵上。一時之間,“青春劇市場是否達到飽和”的相關問題再度搬至檯面。

《最好的我們》到《忽而今夏》,“青春劇拒絕「造夢」”

呂贏導演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山西漢子,在執導《忽而今夏》之前,他曾先後與甯浩、路陽、婁燁等多位業內知名導演合作,擔任他們影片的現場執行導演。長期參與電影製作的他,首次與網劇“打交道”是在2016年大火的青春劇《最好的我們》當中,他與劉暢導演合作,擔任該劇的執行導演。

在參與《最好的我們》這個項目期間,呂贏導演是從項目啟動前期就參與其中,並與劉暢導演共同商榷、探討劇情製作詳情。《最好的我們》播出之際,該劇大獲好評,不僅豆瓣評分飆至8.3,破30億的播放量也讓該劇成為當年“爆款”作品,劇中主演劉昊然、譚松韻也憑藉此劇一炮而紅。

《忽而今夏》口碑突圍背後,青春題材永遠“有利可吃”?

《最好的我們》之後,呂贏導演很快便被完美影視和企鵝影視“相中”,首次單獨執導網劇《忽而今夏》。由於題材同為青春作品,呂贏導演上手“很快”,他表示:市面上青春題材之所以取得成功,包括《最好的我們》在內,主要因素在於青春劇終於找到了正確的輸出方式——不在“造夢”,而是敢於揭露真實。

比如,《最好的我們》是將焦點聚焦在青春成長時期的高中成長經歷上面,《小美好》則是由高中擴展至大學,而《忽而今夏》最大的不同是,“青春只是開始,但一定不是結局”。

《忽而今夏》口碑突圍背後,青春題材永遠“有利可吃”?

劇集的前8集,該劇主要筆墨是落在了高中時代的“學習”上面,陪伴男女主成長的是做不完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和忙裡偷樂的小人漫畫書,而真正的開始,實際上是8集之後的“成長人生”,河洛與章遠的“異地”經歷、章遠與大學同學的創業經歷、馮蕭與河洛的留學經歷以及趙承傑、常風、田馨等人的一眾經歷,都略顯“殘酷”。

而劇中,無論是觀眾隨處可見的“亂糟糟”起床造型,還是不曝光、不暖色系的“原味”色彩畫幅,甚至連劇中的拍攝方式,導演也堅決採取手持跟拍的運動鏡頭方式,目的就在於營造“青春”的真實感,“我們的青春絕不是日韓劇中常見的『偶像式』生活,更多的還是趨於平淡的「無味」青春。”

“髒、亂、土、醜、差.......或許更能還原青春的真實面貌。”

“演員呈現”佔據青春劇成功比例80%,“前期我們主要輸在演員顏值”

“好看的人那叫青春,不好看的人只能是大學”,曾幾何時,網絡上對於青春劇的“誤解”還是在停留在“看臉”時代:《小時代》中,四姐妹“塑料”式的友情令人望而卻步,但依舊有流量可循,因為人美呀;《夏有喬木》中,“你一哭我就想殺人”的青春愛情,即便觀眾不認同,卻依舊票房破億,因為吳亦凡好看呀。

類似以上案例,青春片市場中比比皆是;反觀至網劇市場,青春片反倒“新人”輩出。劉昊然、譚松韻、胡一天、沈月、李蘭迪、張新成......青春片淪為新人演員“製造機”言論早已層出不窮,而“新人新氣象”的擇優選擇也讓導演們在選角時更為注重“顏值”。

《忽而今夏》口碑突圍背後,青春題材永遠“有利可吃”?

關於這點,呂贏導演也頗為感嘆。他表示,目前行業中很多導演在選角期間,優先考慮的是演員顏值,而非演技,這也是現在市場中為何“爛劇”頻出的一大原因,而這種不走心的表演方式,呂贏導演將其稱為“空姐”式表演。

《忽而今夏》中的兩位主演白宇、卜冠今,從外形條件來看,或許如部分網友所言,並不算驚豔;但隨著劇情的走勢,兩位演員的表演方式紛紛得到大眾肯定:

飾演河洛的卜冠金,在此之前曾在《呼嘯而過的青春》中飾演了一位短髮“假小子”,這也是為何卜冠今在《忽而今夏》中,被網友頻頻調侃為“頭髮油油”的重要原因;而她飾演的河洛,從早期的俏皮可愛到後來的沉穩、內斂,角色之間的成長,拿捏到位,“河洛一哭我也想哭”的彈幕更是在後期彈幕中頻頻現身。

《忽而今夏》口碑突圍背後,青春題材永遠“有利可吃”?

白宇飾演的章遠,相比起其他青春劇中常見的“帥氣”、“聰明”人物設定,還多了一份“責任”和“高傲”。也正是後續添加的這兩層“人物性格”,讓青春劇中的男主形象變得更加飽滿、立體。

“演員呈現於一部成功的青春劇而言,起碼佔據到80%作用”,呂贏導演如是說。而觀眾對於青春劇中的演員的“認知”,也並非只限“顏值”。《忽而今夏》在開播之際,豆瓣上曾出現不少一星差評,原因在於劇中演員“顏值”不過關,但隨著劇情播出,該劇不僅評分上漲至8分,“演員”的呈現也越來越得到肯定。

“青春劇「造星」模式業內皆知,但我希望我們「造」的星,不是「空姐」”。

青春題材尚不飽和,“垂直細分”仍是關鍵

“青春題材的紅利期將要過了?”根據媒體初步統計,今年在播及待播的青春題材多達20部有餘,既有徐靜蕾首次“觸網”的《同學兩億歲》,也有知名IP改編的《暗戀:橘生淮南》。無論是數量、還是題材類型上,青春劇市場似乎都在朝著“飽和”方向發展。

但這一切在呂贏看來,恰恰相反。他認為,“青春題材永遠有市場”。比如《忽而今夏》從題材類型來看,雖為青春題材,但將範圍縮小來看,它切入的視角是“異地戀”,這在青春題材市場上,並不多見;而將其再垂直細分來看,它講述的又是一個關於“勵志”、關於“創業”、關於“離別”的成長故事,每一個小分支都足以支撐創作上“多次開發”。

《忽而今夏》口碑突圍背後,青春題材永遠“有利可吃”?

比如,《忽而今夏》中大篇幅呈現的“勵志”元素,呂贏導演認為還有大範圍創作空間。“《忽而今夏》中,我們的勵志主要體現在河洛從學渣逆襲至學霸身上,其實還可以做成老師帶領一個「差班」整體逆襲,或者直接剝離開「學生時期」的勵志等等”。

再比如,劇中河洛章遠、常風李雲微、田馨趙承傑三對人物關係構成的“青春群像”,也可大做文章。呂贏導演表示,畢竟誰的青春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個體,刻畫“群像”日常,更具青春代表,而這點在今年播出的《一起同過窗》中,觀眾也深有體會。

《忽而今夏》口碑突圍背後,青春題材永遠“有利可吃”?

實際上,青春網劇從圈層爆款走向大眾文化,僅用了短短兩年時間,未來,青春劇市場是否依舊“有利可吃”?呂贏導演認為依舊有效,關鍵在於做什麼樣的青春題材、輸出什麼樣的價值觀?畢竟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青春。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