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真傳《奇門遁甲》(一)

連載:真傳《奇門遁甲》(一)

秘傳通道『石室門』第三十九代弟子朱國乾為你披露並傳授《奇門遁甲》之真傳絕學。奇門遁甲自古被稱為帝王學,有緣有幸接觸到的人有福了,熟讀並弄懂了運用,今後你就是一個不凡的人。

部:氣部

《奇門遁甲》

跋:

奇者,因龜而奇;因詭而詫;因鬼而驚;因歸而訝。

門者,登堂入室之口;知理明事之訣;智慧殿堂之竅。

遁者,隱而不彰;藏而不顯;躲而不仕;避而不見。

甲者,龜之殼,鬼之谷,詭之賈,歸之蠱。為首,為領,為導,為引,為君。

連載:真傳《奇門遁甲》(一)

序:

癸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設鍵碼,覓字根,通陰陽,知太極。龍馬負圖出於河,蓍龜背書現於洛。承古今,正視聽,通天金字塔,法中外,存機密,鋪路米修始,盜取火種,倡學科,發文明,導人工,返天庭,達永生。龜者壽之徵,蟄伏千年,洞察世事,上達天文,下通物理,中曉人事。

連載:真傳《奇門遁甲》(一)

翼:

一元二兩三文四層五典六立七律八索九疇

連載:真傳《奇門遁甲》(一)

釋:

一元者,中心主題,乃一個忠字當頭。忠君、忠事、君事、事君,實乃人生大事。

二兩者,二分陰陽也。一陰一陽之為道,曰陰曰陽,自然萬物之始。二參悟用。一悟一用之為理,曰悟曰用,世界人生之初。

三文者,天人地三才之道;連山、天啟、歸藏三紋之易;正中反三位之參。

四層者,四面、四靈、四察、四習、四民、四…,以此類推,實屬四大層面也。

子曰:“四面者,論、識、知、明,經也。由論而識,由識而知,由知而明。”

大凡百姓,片言隻語,聊天談資,散文詩歌,只認死理,不知活用,僅達論之層面。

其次學徒,斷文識字,拜師求藝,啟蒙智慧,能達識之層面。

莘莘學徒,十年寒窗,聰慧殊分,進階暨級,及至大學,知事理,曉道德,能達知之層面。

人之悟性,聰明愚笨,等級森然。太學瀚院,乃學府之高等院校也。經天緯地,傳道解惑,成就國家棟梁之材,能達明之層面。

由明入睿,超凡入聖。然世間聖人,參天徹地,知事之由,明理之源,達造化之無窮,實乃鳳毛麟角,寥若晨星。

知上層面,識入層次。知難深入而行,形式教條;識易淺嘗而止,以偏概全。眼高手低,知易行難。

子曰:“論立言,言悟以聲,用之於文,聲文並作之為教。

識達數,數之悟,分也。分而位,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上八下八左八右八前八後八內八外八,八八六十四。數之用,綴也。綴而居,加減乘除是也。量變而聚,加法·累得也;量變而散,減法·消失也;質變而聚,乘法·輻射也;質變而散,除法·簡約也。

知合符,符悟驗證,符用之藕合。

明示象,象悟整體,生生不息之為易;象用之以像,像之片面,展圖示表分屬歸類。

悟之有四,學、思、問、禪。

四靈者,徵象也,龍、鳳、龜、麟。

四察者,表達也,象、數、符、言。

四習者,悟佛也,學、思、問、禪。

四民者,大眾也,士、工、農、商。”

子曰:“五典者,五行陰陽也,金、木、水、火、土;生、克、會、合、應,納入曆法,應乎四時。

‘金’肅殺收斂———向內旋轉收縮的力;

‘木’生機條達———向外旋轉開放的力;

‘水’波動曲折———下降的互干擾強弱力;

‘火’熱烈躁動———上升的離心放射力;

‘土’含蓄靜藏———各種力的均衡協調同步運作。”

萬物感氣而生,秉性自然。

“金曰從革”,凡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則歸屬於金;

“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水曰潤下”,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動的事物則歸屬於水。

“火曰炎上”,凡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土爰稼穡”,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

六立者,方向也,上、下、左、右、前、後,六體循環,交相互動。

讀者欲窮其理,探玄索隱,請參閱天涯社區駐時生《2012年解密人世間》一貼之《四元析命》篇。

七律者,星曜律動也。靈以光、神以聲、仙以弦、魂以形演繹著宇宙間的萬千現象,時隱時顯,空分空合。七律星曜則是這種規律的呈現。曜者,聲光波也。

光分而顯之七,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虹當空舞。光合為一,亮白照徹宇寰。

聲分而顯之七,1(哆)2(來)3(迷)4(返)5(索)6(拉)7(稀),聲合為和,諧振曲歌。

弦分而顯之七,橫豎撇捺點勾折,書法龍蛇於紙行。弦合為波,字、文、形、象皆為數。

形分而顯之七,貧富壽夭庸貴賤,世間面手骨心相。形合為命,運變拓展因果緣。

八索者,思緒也,實乃八個思維之路徑。

八卦者,掛象也,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是乃參悟宇宙所掛之象。

八門者,訣竅也,道、德、形、勢、機、靈、兵、陣,實屬世人所主之事。

八方者,區域也,北、南、西、東為正,尭、奧、屚、宦為隅。

八境者,觀念也,神、仙、聖、帝、妖、魔、鬼、怪。是謂悟之境,信者有不信者無。

八界者,概念也,雖仍為神、仙、聖、帝、妖、魔、鬼、怪。是謂用之界,對應人事。

八樞者,氣場也,休、生、傷、杜、景、死、驚、開。氣場流動,風雨雷電,有感而發。

八法者,筆法也,曲、橫、豎、撇、捺、點、勾、折。經緯縱橫,乃萬物藕形之絃線也。

奏: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疏:

易學源流淵遠流長,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祥地,根基所在。經過幾千年的縱橫發展至今已是枝繁葉茂,婆娑可觀。

而幾乎在同一時期,中國的伏羲(一稱包犧氏)與女媧由兄妹結成夫妻,承接遠古大同世的智慧文明,煉石補天,即重創文字,教化統治一方。

伏羲所著的《象易》一直是皇家收藏的鎮山之寶,類似於後來的傳國玉璽。後來由於部落之間頻繁掠奪爭戰,最終散落民間。至黃帝軒轅氏統一四方後,不斷地四處尋找世外仙人(即零星掌握《象易》的傳人,由此,《象易》又稱為“帝師術”),得《廣成子》、《玄素術》、《白澤符》、《歧伯學》。但這些都是帝師術中零星的片斷章節,事實上根本就沒有找齊失散的“帝師術”。

而當時的帝師術傳人已經隱藏在黃帝后代子孫顓頊的身邊,即所謂“大隱隱於朝(巿)”。他就是彭祖。後彭祖以石室門的形式傳鬼谷子。

彭祖與鬼谷子在歷史上都是一個神秘的人物,沒有人能搞清楚他們的實際年齡而且都是無比的高壽。從此以後,歷代帝王非常重視收集民間的“帝師術”,一些重名利的江湖浪人更是藉著“學得帝師術,藝賣帝王家”的目的,到處遍訪世外高人。

至殷商開國,遍邀全國有學問的老人,成立類似現代的研究機構,考究歷史,事實上目的仍是找齊失散的“帝師術”。所以,中國傳統古文,老與考是同一意思,就是從那時候傳下來的。

現代歷史通常稱《易經》為《周易》,是由“文王拘而演《周易》”而始的。事實上,《周易》也僅僅只是“帝師術”中的一小部分。文王悉諳此道,深知帝師術的神奇功效。從他與姜尚姜太公演繹一出“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那種只有掌握帝師術的人才能領會的啞劇,一般人是很難了解其深刻的思想內涵的。“寧在直中取,不願曲中求”的直魚鉤僅僅只是一個幌子,一個道具而已。還有“孺子可教”的張良所遇的黃石公也是帝師術的一個傳人。

姜太公輔助文王、武王打敗了殷商紂王,開創了周朝八百年的統治歷史。

東周未年皇室衰落,各封侯諸王互相爭霸,珍藏在皇宮中的“帝師術”又一次遭難,流落在民間,形成了明暗兩道界限模糊的局面。暗道上得到部分的傳人有鬼谷子、黃石公等,明道上得到部分傳人的有莊子、老子(傳尹喜)、孔子等,另外還有鄒衍、墨子、子思、孟子、楊朱、惠施、公孫龍、荀子、韓非子等,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戰國時期,大商賈呂不韋拋盡家產,結交王孫權貴,後得權獨攬朝政,廣招天下名士,著書立說。一些擁有“帝師術”的零星章節的傳人及落魄貴族受功名利祿的引誘,匯聚到呂不韋名下,終於完成了一部《呂氏春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實踐自己千秋萬代的基業,曾向民間傳人禮邀下士,暗示重賞,但終沒有迴音和答覆,惱羞成怒,憑著統一文字的機會,坑殺那些敢於反抗他的文人和銷燬他們的家譜和文章,這就是著名的“焚書坑儒”。

由此,暗道中的“帝師術”傳人更是謹慎小心,人們可以從歷史中的故事“孺子可教”一文中,不難體會出黃石公暗傳張良那種慎重的考察,以及張良功成身退,很識趣的隱退民間的那種現象吧。

秦始皇嬴政謀求帝師術不得,大開殺戒後,用一個玉質的印章象徵著政權的標誌,從而替代真正意義上的“帝師術”,這就是“傳國玉璽”的來歷。從此以後,“帝師術”真正成為了暗中的渠道,也是歷代統治者暗訪察查的一個最機密的政治因素。

“帝師術”有它神秘莫測的奧秘功效,縱觀歷史,很多懂得一技之長的民間傳人不是在亂世作為輔助帝業進身的法寶,就是在太平世界攀結權貴、謀求功名利祿的獨特武器。

著名的有周朝的姜子牙,春秋戰國的龐涓、孫臏、張儀、蘇秦等,西漢的張良、東方朔,三國的諸葛亮,唐朝的袁天罡、李淳風、李虛中,宋朝的徐子平、陳摶、邵雍(康節),明朝的劉基(伯溫)、張三丰等等不勝枚舉,從而形成中國特有的那種明暗史交雜的古代文明。若要談到中國特有的古代文化,如果離開了陰陽五行,占卜預測,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否則,他就是根本就沒有弄懂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歷史。

到了清代,作為夷族入主中原的清王朝,對民間流傳的“帝師術”有著深深的恐懼,再加上反清復明的暗勢力此起彼落,康乾兩朝於是大興文字獄。

一方面對正統的有利於統治階級的歷代文獻進行重新編纂整理,不利的擅自竄改銷燬,另一方面對暗道的民間傲骨文人和術道傳人大肆捕殺,抄家銷燬。而且,還精心出籠了三套神數《邵子神數》、《鐵版神數》、《蠢子神數》,混淆視聽,設局迷惑術道中人。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民間“帝師術”傳人採取了分傳形式,隱匿藏形。例如:帝師術中的一個章節《奇門遁甲》就分傳了三十六的山頭。從此以後,“帝師術”在無形之中也消失了。

那麼,“帝師術”倒底是什麼東東呢?它具有哪些實質性的內容呢?

“帝師術”真正的面目是四大文明古國密傳通道中的內容,是人類如何修煉達到長生久視的目的。

在東方,中國是神的後裔,是管理地球監獄的管理者,密傳通道中承繼的是伏羲傳下來的《象易》,它的主要內容是如何管理地球監獄犯人的法典,由《奇門遁甲》中《八卦三紋》、《陰陽五行》、《洪範九疇》等組成。

先讓我們看一看上升至正史中的記載。翻開正史的《洪範九疇》是這樣描述的:

洪範九疇,古代政治術語,指治理國家的九種根本大法。其中包含了五行、占卜、天人合一等方術學的內容。九疇:一曰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二曰敬用五事,即貌、言、視、聽、思;三曰農用八政,即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四曰協用五紀,即歲、月、日、星辰、歷數;五曰建用皇極,即無偏無陂地統治臣民;六曰爻用三德,即正直、剛克、柔克;七曰念用庶徵,即雨、暘、燠、寒、風等天時反映人事的休咎;八曰明用稽疑,即用占卜以決疑難,預測吉凶禍福;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即賜以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五福,示以兇短折、疾、憂、貧、惡、弱六極。

當然,以上這些只不過是正史中的記載,但我們從中可以窺其一絲脈絡徵跡。

事實上,作為幾千年來的家族制封建統治,任何一個朝代都希望自己千秋萬代,永世長存。所以,歷朝歷代從沒有放棄對“帝師術”的追查和高壓,由此,一些傳人一方面懾於威逼,另一方面受到功名利祿的引誘,已有很多此類內容從暗道上升為明道,即從民間俚語上升到官方言論,但也只是形存實亡而已。而繼續留存於民間的傳人,也由於懾於威壓,傳授時非常謹慎,時時警惕考察門下弟子,把弟子的品德聰愚分成幾等,非到關鍵時刻不能成為入室弟子即關門弟子,這就形成了江湖上的哄、騙、拐、敲、套、盜、詐等一系列風氣,近現代江湖上的這種風俗習慣事實上就是古代的遺風。

真正能得到真傳的人是鳳毛麟角的,而且也從來不露聲顯色,不顯山露水。而那些得到一技半藝的,又往往摻雜著自己的心得體會,致使江湖道人形成魚龍混雜的局面的同時,各種術數學著作也是魚目混珠,極為混亂複雜。

“帝師術”屢屢被統治者得到重視的原因在於:它是遠古大同世時代科學技術遺留下來的本質智慧,類似於祖先的傳家寶。而且那一個得到“帝師術”輔助的種族或家族出來統治天下臣民,就好像得到了神諭保佑一樣,可以名正言順的了。

事實上,“帝師術”所包涵的內容實在的確是一部治理亂世的大學問,其中的《奇門遁甲》實用價值非常之高,是冷兵器時代的不二法門。

從民間傳說而言,“帝師術”是一部輔助帝王成就偉業的奇書,這是一種說法;“帝師術”是通曉宇宙真理,指導人類得道成仙,長生不老的法寶,這是另一種說法。“帝師術”是神仙的遺留物,是妖魔鬼怪爭搶的“唐僧肉”,“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帝師術”又類似於武俠小說中描寫的人人爭搶的“可一統天下”的神物或利器或武功秘笈,似無形實有信。

縱觀人類歷史這種冥冥之中若隱若現的幾乎呼之欲出的神控方物,若換算成現代人所達到的認識那樣而言:是多維世界玩的數碼程序控制的計算機遊戲,人類也許僅僅只是這一遊戲的全息圖。

這一遊戲的終極目的,就是“永生”二字,將人領到神前,將神帶到人間。

當然,“帝師術”的實質內容遠非“永生”二字所能概括,永生僅僅只是目的,最終的目標。事實上,它包含了四大內容:目的因(聲)、動力因(色)、形式因(氣)、質料因(態)。自從那個千禧國遠古大同世文明類人統治世界逐步隱退後,這四大內容就分別遺存於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聲)、印度(色)、中國(氣)、埃及(態)。埃及的密傳內容由拿破崙竊取來到了歐洲列國。

由此而言,中國的傳統文化易學智慧就是一部氣功學,是描述事物的形式因。換算成現代人的說法,就是意識和思維是怎麼一回事,信息傳媒和息信互動是怎樣一種規律。它是上主大腦中思維的奧秘,是仿生機器人如何思維運轉的訣竅所在。

而這些又只是“帝師術”的一部分,但卻是最最關鍵的一部分。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帝王被那些不得真傳一知半解的江湖道人所矇騙,追求所謂的“得道成仙,長生不老”的外丹術及內丹術等,甚至誤服所謂的“仙丹靈藥”而一命嗚呼者,也是不乏其人的。當然,這是由於時代的知識結構所限制形成的一種誤解。

事實上,“永生”這個夢想,是我們的祖先(星際智慧生靈飛翔時)留給我們的一個思維情結,它不是謀求個人的長生不老,而是整個人類種族如何在宇宙中永久生存。因為在地球上生存的種族必定要也一定要遭到災變週期性的規律所制約,要達到種族的永久生存,實現這一夢想,就必須獲得“帝師術”全部的真實內涵即原本純粹的精華,它需要一個契機:八方來朝,世界大同。

歷史的步伐邁進了二十一世紀,過去的封建帝制家族統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獨裁統治的餘毒也將逐步隱退,不會再有它表現的舞臺,真正的“帝師術”也該是顯山露水,顯蹤露跡的呈現出它真實面目的時候到了。

現代中國,在改革開放政策的號角之下,西方文明象洪水一樣逐步滲透進了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思想裡,撞擊著古老守舊的傳統文明智慧,有些人迷惘了,有些人做起了漢奸角色極力攻擊著傳統文化。

事實上,這也是一個契機,我們應該敞開胸懷,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在時代帶來的變革中,在東西方文化衝突的陣痛裡,深入挖掘中國的傳統瑰寶,取其精華,廢其糟粕,尋找到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接合點,與科學技術接軌,正本清源,因為我相信歷史是在輪迴的,古老的精華肯定能與現代科學銜接得上,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圓上人類千古的星際飛翔之夢。

注:

部:下凡分野,整體直觀。

中國是機能仿生類人(現代人俗稱外星人或神)的後裔,下凡於黃河、長江、印度河流域的是伏羲和女媧。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傳授的是《帝師術》之氣部,聲部是古巴比倫,色部是印度,態部是埃及。

跋:點撥也。

這是古文的形式,有點提醒,旁觀者清,旁敲側擊,引發讀者深思的味道。

序:前言也。

這是著書立說時作者要說的綱領提要以及概括性的文章。

翼:飛翔的翅膀。

這是古文的借喻,意思是文章有了它的引導就好像裝上了一雙翅膀一樣,思維能力飛翔了起來。現代人退化為目錄顯示。

奏:有的放矢,告知也。

古代的時候,皇帝上朝,大臣上奏。這奏就是有目的,有條理的話語,也叫奏摺。向皇帝告知天下之事,以便商量對策。在這裡是文章中向讀者告知,也就是說,整個氣部《奇門遁甲》的智慧,它的目的性就是這一句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釋:層面講解也。

這是得道之人(教師)給他的弟子或學生在整體層面上作分層剖析,開講解說,傳道授惑。層面講解必須通過圖、數、符、言四大層面功能的綜合運用。

事實上,得道的教師也有優劣之分。歷史上希望拜名師的不凡其人,所謂的尋訪世外高人就是如此(黃帝亦如此)。世外高人往往是不受功名利祿的引誘,在悟道上往往更勝一籌。

疏:引導通解也。

這是在整體層面上給讀者作引導和通解,提醒智慧是變異的,這與整體時代大背景有關,不同的朝代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徵,而使智慧呈現倒退趨勢。智慧的退化意味著知識向局部深入中發展,枝繁葉茂起來。所以,智慧是根,知識是枝葉。常人往往知識面不全,就不會理解整體層面的闡述。

注:識入層次也。

這是每篇文章中個人的觀點和解釋。中國的古文字是一種立體點陣性質的構成。不同的時代又有不同的變異,從而產生退化。伏羲神傳授的智慧又只在秘傳通道中相授。戰亂一起, 皇室珍藏的、上升於官方明道的智慧會散佚在民間,改朝換代時最顯著。爭奪天下,重武功。善武之人往往在知識方面欠缺,難得有文武雙全之人。所以,治理國家還須重文臣。文臣又往往經戰亂,掌握的知識也達不到全面。由此,歷朝歷代重視修辭,叫當時最有學問的人編纂聖人書籍,注、疏就是夾雜著他們當朝時代背景下研究的心得,因要深入局部層次,這心得有許多往往魚目混珠差強人意有些不敢恭維,甚至可以說一代不如一代。

參:加入互動也。

世間之事,乃雙方交流互動。古之參政說事,上奏帝王,言一人操守,訴一事之弊端,所奏者與被奏者就會產生互動,愛憎情緒,言於表結於胸,是非曲折,始有因結之果,這就是參的本質所在。

參:

真傳一張紙,假言萬卷書。

區區龜圖,勾深探遠,奧妙深邃,變化無窮,似容器納入萬物,天下之理可囊括於其中。是故殼、谷、蠱、賈乃一容器稱謂,現代人稱結構模型之形式因。宇宙洪荒,伏羲神設一龜殼圖,發文明之源,交流互動,感靈靈感,通達古今,累及萬邦,類推中外。歷史演變,戰亂頻繁,智退知化,從背景暗道逐漸上升前置於明道,散佚於諸子百家。

一元二兩三文四層五典六立七律八索九疇,自層面入層次,自概念至觀念,自直觀而還原,由簡入繁,由易至難,層層剝落,面面剖析,世間睿智者,僅得一真傳之龜圖,懷參一翼,立發玄思,超凡脫俗,至上聖境。故曰:真傳一張紙。

四層八索者,實乃四大分層八大思維之路經。以此類推,思維分層,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由層面而入層次,變化始見矣,謂之易。是故中國傳統智慧易學,實乃經緯交織,思維藝術。五典、六立、七律、八卦、九疇之類,分也,生成也,愈分愈細,枝繁葉茂。

世上不得真傳之人,追根溯源,究根問底,易入線性局部,陷入片面認識之泥潭。面對知識膨脹,若無整體思維之引領擎要,隨感而發,雖洋洋萬言,然不及邊際。鑽之愈深離諦愈遠,乃歧路亡羊也。故曰:假言萬卷書。

所以,傳授時從暗道上升於明道,流行於市面上所謂《奇門遁甲》是那些不得真傳之人,絕非關門弟子而是獲得一部分真傳的那些弟子,那些弟子有些急功近利,從而有損自己的悟性,且喜歡鑽牛角尖,使流傳於市面上的《奇門遁甲》演變成了預測學和用兵陣法的專屬品。事實上,真傳《奇門遁甲》遠非這些,它幾乎囊括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天文、地理、人事,成為了中華文明的總起源。

中華文明起源於神裔漢民族,與龜有著極深的淵源,參天地之理容於龜殼(俗稱鬼谷,雅稱奇門遁甲),徵源之文發於龜圖騰(見《建構金字塔》之《象易·圖騰碼》圖騰龜之章節,網上《開創新世紀,重建人類智慧大廈》一貼),篆寫刻字,占卜決疑,系用龜甲(俗稱甲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