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學生考好大學越來越難?

老胡侃三農

談起現在的高考制度,大家的基本共識是,這是當下最不壞的制度,能保障基本的公平。但其實,正是這一制度(以及圍繞這一制度的教育資源配置方式),讓農村孩子考好大學越來越難,原因是,這是按一次考試的成績來評價、錄取學生,即對學生進行結果評價,這導致農村學生根本無法和城市學生競爭。


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學生的高考分數平均比城市孩子低40分,這就是在校大學生中,農村學生比例超過6成,但是,重點大學中農村孩子比例卻越來越低的原因,因為按照高考成績,高考分數低的農村孩子更多隻能考地方本科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和高職高專。


針對農村學生在重點大學的比例低的問題,我國於2012年推出國家扶貧定向招生計劃(國家專項、地方專項和高校專項),以單列計劃的方式,補償公平。這一定程度提高了農村生進重點大學的比例,但是,這也說明,如果就按高考分數錄取,農村生的競爭能力,不如城市學生。有人把這推給各地的高考錄取資源不均衡,但其實,就是在一省範圍內(比如河南、河北),農村學生的重點大學錄取機會也遠低於城市學生。這是由錄取制度決定的。


可以說,如果繼續採取這一按最終考試分數錄取的制度,農村孩子進重點大學的比例會更低。從本質上說,這種錄取制度,導致基礎教育變為競技教育,圍繞競技教育,擁有更多資源的,就會獲得更大競爭優勢。在我國農村地區,教育資源也朝少數學校集中,而有的農村孩子覺得再怎麼學習也競爭不過城市學生,因此產生讀書無用論——既然考不上好大學,就沒有必要再讀高中,既然不讀高中,為何讀初中……這是農村輟學率回潮的重要原因。


教育評價不能只看結果,而必須進行過程性評價,即關注一個學生的教育環境、成長過程,進行綜合、動態、持續的評價。這恰恰要打破目前的總分錄取模式。很多人反對大學進行自主招生,但只有大學自主招生,才能進行綜合、動態的評價。在美國,大學評價申請學生的指標平均多達16項,其中就包括學生求學、成長的家庭教育因素和地區教育因素。一名SAT成績一般,中學課程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在申請名校時,也可能會被錄取,原因是,這名學生來自貧困家庭,每天用於學習的時間不多,要打工掙生活費,而且還主動參加社區公益活動,學校由此認為他足夠優秀,達到錄取條件。這就是過程性評價,關注的是成長過程,而非最終的結果。我國社會擔心大學進行這樣的評價不公平、不公正,但這完全可以通過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推進招生信息全公開解決。


教育公平也不能只是結果公平,還必須包括起點公平和過程公平。只看高考分數進行錄取,看上去是公平的,但並沒有考慮每個學生成長的環境,這導致我國基礎教育競爭變為爭奪教育資源的競爭。同時,當前推進教育公平,對招生錄取時的分數公平強調得比較多,但對教育的起點公平和過程公平關注不夠,結果是學生們面臨更不公平的教育環境,最終難以獲得實質公平。


對於教育公平問題,不能只是情緒發洩,而需要理性分析,要有更系統、全面的公平觀。要讓每個學生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必須改革高考制度,以及教育資源配置方式。這是一個複雜的改革過程,但為了給每個學生好的教育環境,必須推進這樣的改革。


熊丙奇看教育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進步,現今中國的農村生活水平也以今非昔比,物質富足,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隨之而來的對教育也更加重視,國家也加大了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師資力量和教育環境都有了很大改變,所以現在在農村出個大學生也是很常見的事情,可是大學生雖多,但重點院校的卻很少,大多數都是二本學生,為什麼形成這一現象呢?我想還是和農村的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不管國家如何發達,經濟如何進步,城市和農村在各個方面還是存在差距的,現在政府加大了對農村學校的建設,加大了師資力量,但是農村環境還是相對城市較差,很難留住人才,教師都是想方設法的往城市調動,經驗豐富的教師難以形成。在有些地區,招聘的農村教師,多不是師範類專業畢業,多數只有學識卻沒有方法,沒有教育經驗。這就導致了最初階段學生就沒有打下良好的基礎,沒有形成堅硬的翅膀,就無法遨遊更廣闊的天空。

在家庭教育上,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也是有差距的。家庭家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是原生家庭賦予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讓孩子從小懂得知識的重要性。農村在教育上完全依靠學校,家庭教育幾乎沒有,長久的情況下就形成了差距。

最後:受生長環境的影響,農村孩子自信心相對較差,多選擇較為穩妥的道路,較之城市學生五花八門的補習班,農村學生完全只靠老師教授的一些知識,自己辛苦努力,不敢冒險,所以很難出較高的成績。而三本學費昂貴,大專出路少,家裡經濟不富裕的家庭一般就選擇放棄。

多方面原因導致了農村大學生多是二本的原因,也許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城市化建設幅度的加大,這種現象會有所變化。


決勝網

不僅是農村學生考上好大學難,城裡的貧困家庭的孩子想考上好大學同樣難,寒門難出貴子,已不再是傳說,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現實的悲哀在於,個人不再能夠通過努力達到他應該達到的人生高度!個人的成功越來越多地依靠家庭的經濟能力,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

經濟地位的不平等造成接受教育的不平等

農村的孩子是怎樣上學的大家都很清楚。我們來看看富裕家庭是如何進行孩子的教育的:當孩子還不會走路時就送進早教中心,早教課程收費昂貴,平均每分鐘3元!200節課下來,3萬元打不住!當孩子3歲了,該上幼兒園了,富裕家庭一般選擇私立幼兒園,收費從每學期3萬到10萬不等。除此之外在上幼兒園的同時,家長還把孩子送去培訓,鋼琴、舞蹈、繪畫、英語、樂高等等都是培訓內容,費用普遍都在2萬元以上。

這樣在上小學前,寒門子弟與富家子弟在智力開發程度上和個性特長上都有極其明顯的差距。除了上述的明顯差距外,富家子弟很小就隨父母外出旅遊,經常進劇場、音樂會、博物館,參加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各種活動,這些足以讓孩子們的視野和理解能力有明顯的區別。農村和貧困家庭的孩子真的輸在起跑線上了。

教育資源極其不均衡

在硬件上,由於近年來政府加大對農村學校的硬件投入,農村學校的硬件水平儘管與城市學校還有差距,但基本的辦學條件基本完善,沒有質的差距。但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狀況根本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有擴大的趨勢。

最大的差距是師資。農村教育資源惡化最突出地體現師資上。一是教師年齡老化。農村教師老年化非常嚴重,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的學校比比皆是。二是教師學歷低。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是從原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的,有些儘管通過不同渠道獲得大專乃至本科學歷,但本身學歷的先天不足仍然制約教師的發展。三是骨幹教師外流嚴重。特級、學帶、優青這些具有頭銜的教師絕大多數都跑到城裡去了,留在農村的為數很少。後來,政府一看不是個事,硬生生弄出一個農村骨幹教師的頭銜來,每月還給與600元的補貼。儘管這樣仍然擋不住優秀農村教師去往城裡的道路。四是青年教師下不去、留不住。舉幾個令人心酸的例子:第一個例子。某區去年教師招聘考試,由原來的統招統分改為按校招聘,原以為這樣可以解決新教師下不去的問題,結果是很多學校根本就沒人報名,導致招聘流產。第二個例子。某區前年招聘的一批教師,實行“城裡一個不留”

一刀切政策。某村小校長聽說分來一個大學生,非常高興,連忙找人裝修房屋,購買了煤氣壇煤氣灶、全套床上用品,安裝了空調熱水器,衣櫃沙發,牙膏牙刷,毛巾洗臉盆等等一應俱全,直接可以拎包入住,一切準備就緒,等待這個學校14年來第一個新老師,結果這個教師根本就沒有來報道,直接辭職而去。第三個例子,還是上個例子的同一批,一女教師分到一個村小,有人給她介紹對象,她和男方見面後,提了一個條件,調動到城裡,結果,僅僅一學期,該名女教師就到了城裡。類似的例子都是一個區裡的例子,相似的例子還很多,結果卻只有一個,年輕教師下不去,留不住!

除了老師的差距,其他的差距也非常之大。農村沒有健全的社會教育設施和資源,農村的孩子沒有相應的社會教育資源,這在未來的競爭中非常要命。

現代高考制度,越來越向綜合性、全面性、能力性轉變,農村和貧困家庭的孩子在這些方面不能完全依靠個人努力進行彌補,在競爭中處於劣勢也是不爭的事實。

相關研究及成果

學者楊東平對北大、清華的生源情況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北大的農村生源從30%左右下降到2012年的10%,清華大學2010級農村生源僅站17%。學者們對其他頂尖大學的生源進行了調查分析,得出的總趨勢是農村學生離優質高校的距離越來越遠,而且這個趨勢還在加快。

於是,農村學生的高考棄考現象近年來也凸顯出來,2009年至2012年,農村高中學生棄考人數超過300萬,新的“讀書無用論”開始流行。


林督學的教育觀察

老李是01年考上的大學,那時候農村孩子只要努力還是能考上好大學的,老李就是農村考出來的孩子。當然現如今農村孩子只要努力一樣能考上好大學,只是比過去難了很多。

老李認為農村學生考好大學越來越難,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家庭經濟狀況。

城裡的孩子從小補課,上各種課外班,農村雖然也有補課的孩子但是目前來看並不多。我接觸過很多補課的家庭,有些家長真的是這種心態:我花幾萬塊錢給孩子補課,哪怕孩子考試就漲一分,我也沒白花錢。農村呢?幾萬塊錢可能是孩子結婚的彩禮錢,要攢很多年的,有幾個家庭捨得花幾萬塊錢買孩子成績提高一分?

這就像玩遊戲。城裡人捨得往遊戲裡投錢,結果賬號越來越極品,玩的越來越爽;農村人不捨得投錢也沒錢可投,可是還總想著從遊戲裡掙錢,結果越來越痛苦。

二、教育資源不對等。

就像一線城市對二三四線城市人口的虹吸作用一樣,優秀教師往大城市集中是一種趨勢。我老家的小學,現在的英語老師還是我上學時的英語老師,老師是中師畢業的,沒有上過大學。這幾年學校裡也來了一些年輕人,可是都是將學校作為跳板,工作幾年後就走了。這是大部分地區農村教育的現狀。城市裡招聘老師已經將學歷要求提高到研究生了,而農村學校,專科生都不願意去。

教育資源的不對等,導致農村孩子在基礎教育時期就與城裡孩子有了很大的差距。

三、家庭整體受教育情況。

又談到家庭,有些扎心但確實是事實。農村家長們也懂得讀書的重要性,也會去督促孩子好好學習,可是到具體學習環節卻無能為力了。農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基本上屬於說教,沒有實質內容,效果很差。城市裡很多家庭,家長受教育程度較高,懂得怎麼教育孩子,他們會跟孩子做朋友,會去引導孩子學習,會開發孩子的潛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具體學習問題家長一般也能解答。近幾年高考狀元中父母是教師和公務員的孩子非常多,也說明了這個問題。


不過農村地區的學生也不要氣餒,我們決定不了我們的先天環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去改變自己,去跳出束縛。努力吧,做命運枷鎖的漏網之魚,你可以的!加油!

以上是我對農村孩子考大學問題的一個思考。

我是物理老師老李,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物理老師老李

應該確定全省高考一本錄取率,可以取一個省十年的一本錄取率作為全省下一年度錄取率(只是臨時建議,尚未深入論證),不管城市還是鄉村,所有學校一律按照這樣的標準錄取!而且要以小學、初中、高中都在規定學區就讀!防止有人先在在城市就讀,再回到鄉村學校參加高考。甚至可以提高小學在偏遠地區、村小就讀的錄取率。






雲蒸雨降

我是農村學校教師,我來分享一下我的看法,不全面,看看即可。

農村學生在上小學初中時,往往農村學校師資力量比較弱,優秀教師往往向縣城集中,每年很多農村教師拼命往縣城市區調動,而城裡的教師不願去往農村,導致農村學校教師流失較重;資金方面,農村學校和城裡學校沒法比,農村學校往往資金不足,審批不容易,而城裡學校資金充足,各種教學裝備先進。。。種種因素,導致農村學生在學習上相對弱一些,比城裡孩子見識少一些。

師資硬件不足,只有拼努力,在努力過程中,農村學生又有部分打工輟學,畢竟短時間打工賺錢快(相對而言)。。。受各種因素誘惑,“學習讀書無用論”在農村也挺盛行。所以,現在農村學生考好大學越來越難。


道通達遠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深有感觸。我就是一個農村的90後, 當時我考上三本,讀了大專。從我自身的經歷來看,我覺得農村學生考好大學難在很多點上。

第一,師資力量跟城裡沒法比。好的老師或者說從好學校畢業的老師,多數都留在了城裡,不會有放著好條件不要跑去農村或者山區的。

第二,農村的教學設施也比較落後。

第三,農村的學生多數除了讀書還要幫父母分擔農活還有家務,而城裡的孩子卻大多數只需要學習。

~_~:P!~_~:P~_~:P!


山裡一年多

有句話叫:寒門難再出貴子,說的大概就是這意思。

以前農村大學生只要吃苦,肯下功夫,考上好大學的比比皆是。俞敏洪家境不好,考了3年才考上北大。這雖然是個例,但是說明了問題。

到了現在,像俞敏洪這樣的人,很難出現了。主要有幾個原因決定的:

教育資源極度不均衡

我們都知道,曾經首都的房價一飛沖天,都是被曾經的學區房抬起來的。一平米15萬都還要排隊。可能買了一個無法居住的平房,就是為了孩子能上好的學校。因為當時是根據住所來劃分片區的。為什麼家長擠破頭都要去這些地方買房呢?因為教育資源問題。這些地方教育資源非常充足,也就是說若是上了一個不錯的高中,那就等於已經大半買進了名牌大學的門,試想為了孩子的前途,家長有什麼理由拒絕呢?


碎片化信息氾濫,農村缺乏對孩子篩選能力的教育

過去70、80後,每天放學了,可能看電視,玩電腦就是最多的事情了,那會信息還沒有這麼發達,尤其是智能手機以及各種聊天程序還有網絡遊戲。但現在就不同了,基本上手機是每個人的標配了。不管是城市農村,現在智能手機幾百塊錢一個,也是農村能負擔得起的。有了手機可以說耽誤了很多孩子。因為網上的世界太豐富了,很多人是把持不住自己的,尤其是農村的青少年,缺乏對這些信息的甄別能力,那就更麻煩了。


所以對於農村的孩子,其實世界發展得越快反而對他們不好,因為基本的教育體系跟不上,導致了一些列的成長問題誕生。因此就發生了寒門難再出貴子的問題了。



老王偵查記

誰來關注農村孩子的起跑線?

——以一個村子為例的農村教育問題

題主提出這個問題,竟然有200多個回答,說明有很多的有識之士在關注廣大的農村地區的教育,關注那些農村的孩子,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感到欣慰——我也是來自於農村的,每每想起那塊生我養我、承載我兒時夢想的貧瘠的土地,每每想起那一座座留下我兒時腳步的小山丘,還有白髮蒼蒼的母親,給我打下人生底色的已經退休的我的啟蒙老師,以及那些兒時的玩伴,我都倍感溫馨。

每年春節回家,我都會和還在老家讀書的侄兒們聊天,問問學習和生活的情況,看看他們的書、他們的作業、他們的試卷,時至今日,每每想起那一個個觸目驚心的鮮紅的“叉”,看他們沉迷在地電腦遊戲中的樣子,還有他們的父母為了生活不得不在外打工無暇照顧教育孩子的內疚的樣子,我都倍感心痛!

我們的農村就教育,究竟怎麼了???

在城市裡,很多專家都大肆批評“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可在農村,又是誰,讓這些孩子,一生下來“就輸了”?我的判斷或許有些武斷,因為,我沒有翔實的數據來印證,但基於現實生活的觀察和一個教育者的情懷,我還是想以老家的一個村子為例,來談談農村孩子的起跑線的問題:

老家的那個存在,位於川北的農村,戶籍人口1200多人,現常住人口300多人,適齡少年兒童70多人,原村子的學校已廢棄,小學在離村子6-7公里的鎮中心小學就讀。

一、家庭教育缺乏,讓農村的孩子喪失了教育的第一個關鍵

農村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主要基於兩個因素,一是父母由於文化程度低,不能進行有效的家庭教育——這一點,由於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而有較大程度改變。試舉幾例,7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父母,基本不識字;8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父母,約有20%的識字;9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父母,80%以上識字,並以小學畢業(肄業)為主;9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父母,都能識字,並以初中畢業(肄業)為主;而現正在讀小學的孩子的父母,雖仍以初中畢業為主,但由於視野的擴展,對教育開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為什麼要說父母的文化程度呢?教育孩子,你總要知道怎麼教育啊?沒有文化,不知道教育的資訊,知道教育重要,可你怎樣去教育嗎?

而第二個原因,是制約農村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導致農村孩子成績越來越差的重要原因,那就是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庭教育基本上以跨代教育為主。據我瞭解,例中的村子,青壯年90%以上外出務工,若非春節,平常在村子裡的都是老弱病殘。上樹的70多名學生中,都是有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帶領,也就是說,90後或者00後所受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由不識字的50後或者識字量極為有限的60後來完成,想想,這是多大的教育問題啊!跨代教育,只能滿足於吃飽穿暖,可孩子心裡的問題、學業的問題,上上一代,豈能關注到呢?

俗話說,“父母是最好的老師”,父母都不在身邊,那家庭教育還剩下什麼呢?

我的兩個堂兄,都常年在外務工,兩個孩子,從斷奶開始,就每年只能在春節前後10來天時間能和父母相聚,房子建起來了,土房變成了樓房,可孩子的成績,卻慘不忍睹,幾乎科科不及格——知識改變命運,沒有知識的他們,怎麼去改變命運呢?

二、優秀教師流失,讓農村的孩子缺乏良師的教導

農村的學校,環境差、待遇差,連處對象都難,只好紛紛另謀出路。在我讀小學的時候,我們村的學校教學質量,在全縣都鼎鼎有名,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每年都能考上幾個大學生,其中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有一個好老師,而這個老師,就是土生土長的我們村裡的人,他在村裡的小學,一教,就是45年。

他那是有一個機具時代性名字——民辦教師。

後來,隨著教師的招考化,一些大學生為了一個固定的工作,參加公招,於是,開始了走馬燈似的的輪換,來了一批,又走了一批,有的班級,6年下來,換了10多個老師。

老師們走哪裡去了?一部分,因為工作出色或其他原因,調到了條件更好的鎮小學或縣上的學校,有的還調到了大城市;還有的則通過各種途徑,成了公務員之類的;更有一些,直接辭職,下海經商或者外出打工。

於是,老師不停的換,學生不停地受耽擱,成績要好,你說,可能嗎?

再加上由於長時間在農村地區工作,視野會更加受限,思想觀念難免會越陳舊,農村也需要“大國良師”的呼籲會逐漸的更加強急切。

三、教育資源匱乏,讓農村的孩子少了許多教育的機會

我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希望我能再要一個孩子,他們說,你沒時間帶,送回來,我們給你帶。可你們是否知道,城裡的孩子和農村的孩子,教育機會,差距有多大嗎?

1.城裡,有各式各樣的輔導班、興趣班(我不是說這些班在教育中有多重要,但在一定時間段內,誰敢否認這些班會起到一定的作用?)。這些輔導班,可以教給孩子更多的知識,比如所謂的奧數,政府層面一直叫停,民間卻已然成風,為什麼?考試要考哇!

還有那些興趣班,可以讓父母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培養孩子的語言或者音樂、美術、體育方面的才能,能寫一手好字,唱好幾首歌,會玩幾門樂器,會畫幾幅畫,想想,這些城裡的孩子,一走進高一級學校或者進入社會,起點,是不是要比農村孩子更高?我在上大學的時候,輔導班、興趣班還不算多,但在大學裡,各種活動,都是城裡的孩子擔大梁,我們這些來自農村的孩子,除了做題,似乎就沒有其他能力了,你說,差別大嗎?

2.城裡的學校硬件設施設備更先進。在城裡已經大量採用信息化教學的時候,農村依然是黑板加粉筆,我曾經去北京上海的一些學校考察,有的學校竟然有自己的科學館,裡面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現代信息技術,聲光電色,可以讓人流連忘返。據說,這個“館”花了幾千萬,想想,農村裡面可能嗎?

3.其他的社會教育資源。就以我所在的成都為例,各種文物古蹟,各種博物館、科技館,動物園、植物園,還有許多的其他的體驗中心,可以讓孩子得到更直觀的體驗、更切身的感受,想想,農村的孩子,可能嗎?

自然,農村也有其獨特的教育資源,青山綠水皆課程、花花草草有學問,如何利用,農村的老師們,卻不知道,也沒人去培訓。

四、優秀生源流失,讓農村的教學質量越發堪憂

基於上面的一些原因,加上國家對進城務工農業勞動者子女入學政策的調整,部分有條件的父母,會將孩子帶進城市,接受成立的義務教育。於是,掐掉一部分之後,留下的孩子,其學業成績更加堪憂。

說完這些,我一邊力圖讓自己做些理性的思考,卻又難免會受感性的困擾,7、8億農民,1、2億農村的孩子,真的需要更多的關心,想起前兩年某知名人士去清華大學考察,問一個寢室的孩子那些來自農村,竟然沒有一個是農村的孩子。那位知名人士感嘆,他上個世界60年代讀清華的時候,一個寢室裡7個同學,有5個來自農村。

作為出身農村的我,還有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吧!

希望廣大的朋友,多出主意,相信,將來,一定會有所改變,那些勤奮、淳樸的農村孩子,一定會有更廣闊的天空。


三水三心

讀書無用在農村被放大了。

早些年,讀大學可以包分配,讓大學生成為了農村父老鄉親羨慕的對象,鼓勵小孩子的話也是這樣說:看你xx哥,多有出息,好好學習,爭取走你x哥的路!

現在大學生畢業後一樣去找工作,一樣子可能碌碌無為。

大偉是我們村子裡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位大學生,自幼父親去世,母親拉扯大。

讀高中時沒有進入縣最好的高中,考到了一所普通高中,高考第一年落榜,第二年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學。

大家都說大偉媽媽要享福了,真麼多年辛苦值得了。

結果大偉畢業時,沒找到合適的,高不成低不就,大四暑假就呆在家裡了。

在大學買的電腦帶回了家,天天在家打遊戲,那時流行暗黑和魔獸爭霸,可以單機玩。

他媽媽催他出去找工作,不行就去工地掙點錢,他嫌棄他媽媽囉嗦,說的多了就打他媽媽,鄰居經常半夜聽到他媽媽的哭泣聲。

後面,村子裡就說:上大學有什麼好?看下大偉,學校什麼沒教會,反而學會了不孝順。

小羅是另外一個例子--娶不到媳婦。

小羅考高中復讀一年,高考復讀兩年,最後考入了本科院校。

25歲畢業,在農村25歲,孩子都上小學了!

因為上學,也沒有人去他家做媒。他家人也覺得大學生不愁找媳婦。

結果5年後,小羅還沒結婚,把他父母愁的,見人就說:有合適的給我們介紹啊,少不了你們鯉魚。

小羅父母都癔症了,經常抱怨,上什麼大學!不上大學現在早抱孫子了!

農村很多人觀念還是停留在上大學就要有高工資,沒有高工資,讀書有什麼用?

讀書學費錢早早蓋起樓,買了車,娶個媳婦,想一起出去打工就打工,不打工就守在家裡做點小買賣,這輩子就這樣過去了。

老婆孩子熱炕頭,也挺好!

知識改變命運,可是現在大學生真的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