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拓荒者”到“海歸潮”:深圳如何形成人才引力場

多年以後,每當王潮梁身處蛇口改革開放博物館時,他仍會想起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

作為全國第一個招聘幹部,王潮梁1982年從武漢南下深圳,成為千千萬萬名“拓荒者”中的一員。

數據顯示,在改革開放發軔的1979年,深圳市人口33萬,GDP僅為1.97億元,最高樓不過3層,與一河之隔的香港有天壤之別。39年後的今天,在這個95%以上人口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只有32.5歲的年輕移民城市,各類人才總量超過510萬人,佔全市常住人口的42.9%,10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近1000棟,2017年GDP僅次於香港。

一座幾乎從“零”開始建設起來的城市,如何奇蹟般崛起成為“影響最大、建設最好的經濟特區”?其背後正是40年來深圳對於人才的高度重視,人才是深圳從一個小漁村成長為一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基礎。

“開山炮”引來

南下“拓荒者”

1979年7月,隨著蛇口炸響了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第一炮”的填海建港開山炮,深圳的命運由此改變。

然而,就在深圳到處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時,蛇口工業區的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

據蛇口改革開放博物館顧問林小靜介紹,一些早期由上級部門調派來的幹部與外商打交道時鬧了不少笑話,如一位幹部在接待劍橋大學教授代表團時,竟問到:你們劍橋大學能建多大的橋?

問題很快反映到時任招商局集團常務副董事長袁庚耳中,“我們的幹部連基本常識都不懂,如何對外改革開放?”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需求,招商局參照國外經驗,向全國公開招聘幹部。當時的要求是:應聘者一要符合本科學歷,二要拿到工程師執照,三要年齡在40歲左右。

1981年,還是長江航運管理局科研所一名技術人員的王潮梁,在得到香港招商局面向全國公開招聘幹部的消息後,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按照當時的改革思路,蛇口工業區先是把招聘幹部的檔案存檔,然後取消所有幹部級別,按照工作能力安排崗位。這讓王潮梁興奮極了,“看到了一個施展所長的大舞臺”。

深圳率先打破了由上級部門調派幹部的做法,首開新中國人事制度改革的先河。一批又一批“拓荒者”打破人事制度的堅冰,懷揣著幹一番事業的夢想來到深圳。據深圳市人才研究會統計,從上世紀80年代初至1992年,深圳從內地引進技術幹部約25萬人,接收應屆院校畢業生8萬多人。

城市新移民

蛇口工業區成立不久,袁庚就成立了幹部培訓中心,“培養和世界打交道的人”,被外界稱為改革開放的“黃埔軍校”。王潮梁便是這所幹部培訓中心首期48名學員之一。

在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鬍剛看來,人才與改革相輔相成,正是南下的大量人才,為深圳的改革試驗帶來了動力。

1979-1984年間,除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外,蛇口工業區先後推出了包括工程招投標、勞動用工制度、勞動分配製度、城市居民住房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24項全國第一的改革。

“當時其他地方成立企業要走幾個月的流程,而在蛇口,企業從申報到拿批文只需10天。一時間,外資湧入,兩年間蛇口的企業已超過百家。”林小靜說。

其中包括中國第一家由企業創辦的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中國第一家由企業創辦的商業保險機構——平安保險,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製造企業——中集集團等創新型企業,全部脫胎於蛇口。

特區建立之初,蛇口工業區的外資企業從全國各地招募了上千名外來工,其中大部分是女工。從1984年到1988年,深圳的戶籍人口從初期的30萬增加到60萬,而打工者數量猛增至80萬,女工至少達到50萬人。她們工作在流水線上,成為特區建設的第一代“外來妹”。上世紀90年代初一時萬人空巷的電視劇《外來妹》就記錄和反映了那個時代。以外來妹為典型代表的製造業工人,為深圳初期加工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順應時代浪潮,深圳本地人也紛紛“洗腳上田”,棄漁從商,試水市場,創辦集體經濟,開辦多種經營,走出了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個體戶”和企業家。

進入20世紀90年代,全國掀起“下海潮”,開啟了“草根創業”的黃金時代。在深圳,復員轉業的任正非創辦了華為,馬化騰的騰訊開始起步,王石在這裡開創了萬科……

據當時媒體報道,深圳於1991年成立了全國首家常設型人才智力市場,1996年建立現代化深圳市人才大市場。據統計,1997-1999年,人才大市場接待了350萬來自全國各地的求職者和5萬餘家用人單位的求職和應聘活動。

“面向全球招才引智”

“南下”深圳36年後,王潮梁越來越察覺到,深圳對於人才的渴望升級了,“不再滿足於從全國選人,而是將目光放在了全球”。

事實正是如此——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加工貿易成為深圳的支柱產業,在2000年前海步入起飛時代,併成長為深圳經濟的第一增長點。

而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最直接的改變就是人才結構的變化,如在2010年後,深圳迎來史上最大“海歸潮”。

2013年,“千人計劃”學者黃源浩回到深圳創辦了奧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其公司逐漸成長為全球第四家、我國唯一一家能量產消費級3D傳感攝像頭的全自主知識產權廠商。

2014年,“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陳寧在深圳創辦雲天勵飛技術有限公司,成為國內實現規模產業化落地的人工智能企業。

2017年,“青年千人計劃”學者鄧巍巍辭去了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後,帶著全家回到深圳,入職南方科技大學。

在深圳,像黃源浩、陳寧、鄧巍巍這樣的海歸高層次人才不在少數。深圳市政府深知人才對於城市發展的關鍵作用,陸續推出了“英鵬計劃”、“孔雀計劃”等吸引海內外各類高端人才的計劃,特別是推出針對國際人才的系列政策,面向全球70億人招才引智。

據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深圳市共有全職院士29名,累計認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10547人,發放高層次人才獎勵補貼18億元,引進歸國留學人員超過10萬人。

但他也坦言,除了尊重市場外,政府的主動作為也必不可缺,深圳打造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吸引人才、科技創新的環境。

2015年4月27日,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前海蛇口片區正式掛牌成立,更是證明了改革的潛力。2017年,前海創造了“三天一制度”的前海創新模式,提前實現了每平方公里產值超百億的目標。

退休多年的王潮梁,一邊驚歎於深圳從“三天一層樓”到“三天一制度”的跨越,一邊思考: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來源 | 21世紀經濟報道

歡迎你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評論,也歡迎你分享轉發~,期待你的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