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名人錄:王德寶的人生……

王德寶(1918.5~2002.12 ),出生於江蘇泰興。生物化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

泰州名人錄:王德寶的人生……

  王德寶於1918年5月7日出生於蘇北平原泰興縣黃橋鎮。黃橋鎮地處周圍4縣的交匯處,是蘇北土特產的一個集散地,比較繁華富庶。王德寶的父親王嵩樵是個讀書人,對子女要求、教育很嚴格。王德寶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23年,他4歲剛過就開始跟隨吳鐵珊先生讀私塾。1927年北伐軍佔領了黃橋鎮,開辦新學堂,黃橋鎮小學開學,1929年王德寶棄私塾念小學插班入5年級下學期。1930年小學畢業考入南通崇敬中學。1936年中學畢業,報考南京中央大學和浙江杭州的浙江大學,均獲錄取,王德寶選擇了距家較近的南京中央大學。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軍轟炸上海,危及南京,中央大學內遷到重慶,他隨校內遷,1940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留校任助教。由於處於抗日戰爭的艱難時期,生活、工作條件都非常困難,除安排學生實驗課及主動旁聽一些課程,增加知識之外,無法開展研究工作。1943年他到成都中央大學醫學院生化科,在鄭集教授指導下進行植物蛋白質營養價值的比較研究,在《中國化學學會雜誌》上發表了數篇論文,1945年晉升為講師。

泰州名人錄:王德寶的人生……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央大學在川各院系回遷南京,王德寶於1946年夏回到南京。不久,教育部招考公費留美學生,他被錄取,學習製糖專業。1947年初,王德寶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除學習製糖專業課程之外,還選修化學課。由於學習成績優異,被選為美國化學會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分會榮譽化學會員。1948年轉入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生化系,在194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C.Cori教授的實驗室學習生化。在資深教授J.O.Lampen指導下,他完成了去美國後的第一篇論文“胞苷的酶促脫氨”獲得碩士學位。

泰州名人錄:王德寶的人生……

  1949年美國政府停止發給留美學生經費,王德寶在美費用遇到困難。這時恰巧Lampen接受克里夫蘭城西部保留地大學聘請任教,Lampen邀王德寶同去保留地大學,並給予助教待遇於是王德寶於1949年去了保留地大學,繼續從事核酸代謝的研究工作,1951年獲得博士學位。

  1951年9月,王德寶決定回國工作,不料輪船行至檀香山後,遭到敵視新中國的美國政府的阻撓,滯留在檀香山。為了維持生活和研究工作,他又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任職,和N.O.Kaplan一起解決了輔酶A中第三個磷酸根的位置,並發表了直接從輔酶Ⅰ製備輔酶Ⅱ的酶促法。當時輔酶Ⅱ的價格非常昂

  貴,酶促方法生產輔酶Ⅱ的論文發表後,為世界各大藥廠採用。輔酶Ⅱ的價格大幅度下降,而且酶促法幾十年一直被採用。

  1954年底,王德寶回到了祖國,分配到上海中國科學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在相當困難的情況下,創建了核酸研究組。1958年生理生化所劃分為生理所和生物化學所兩個研究所,王德寶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並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核酸研究室。在20世紀50年代,關於核酸的研究工作,世界

  有名望的實驗室都把重點集中在tRNA(或稱sRNA)的分離、純化和結構的研究方面,這個領域成為各國科學家研究的熱點、核酸研究的前沿領域。在國家、研究所、研究室非常困難的條件下,王德寶帶領全研究室同仁在這個前沿領域,開展了對tRNA的分離、純化、結構和功能的系統研究工作,他們團結一致、克服困難、勤奮工作、勇於探索、努力攀登,做出了有國際水平的工作,發表了大量有重要影響的學術論文。美國《實驗生物學聯合會會議錄》第27卷第6期和1968年美國《核酸研究和分子生物學進展》第8卷中都曾對他們的工作做了長篇介紹和高度評價,在“中國近期的核酸研究”一文中寫道:“上海王氏小組在核糖核酸的研究方面達到了和西方科學界同樣的水平。”

  1968年,我國開始進行國際領先水平的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人工全合成的研究工作。1970年,王德寶參加該工作,負責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tRNA的工作。這項工作是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和北京的四個研究所、北京大學和上海一個試劑廠協作於1982年完成的。由於“文革”期間運動的干擾,這項工作在1978年之前進展緩慢,只製備了一個8核苷7磷酸。1978年重新作了調整,採納王德寶的建議成立了三個會戰組以解決關鍵性問題,他先後被任命為合成會戰組組長和以後協調不同會戰組之間進度的會戰指揮組組長,在三年多一點的時間裡,合成了六個大片段寡核苷酸(長度分別為13、9、13、10、12和19核苷酸),兩個大分子(分別為35和41核苷酸)和76核苷酸的整分子,並證明他們的合成產品具有和天然產物相同的組成(含有全部四種普通核苷酸和七種修飾核苷酸)和結構,並具備全部生物活力,即既能接受丙氨酸,又能將所攜帶的丙氨酸在無細胞蛋白質合成體系中參入到蛋白質中去。這項工作獲得中國科學院1984年重大科技成果獎一等獎和1987年度第三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王德寶於1979年和1981年連續兩次被授予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