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方名吃之太原美食

太原頭腦

山西地方名吃之太原美食

頭腦是一種滋補食品,為太原特有的風味小吃,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是清代學者傅山為孝敬其母所發明。在一碗湯糊裡放三大塊肥羊肉,一塊蓮菜,一段長山藥,湯的佐料有黃酒、酒糟和黃芪。藥和羊肉的混合,美味可口,越吃越香。頭腦是用羊肉、羊髓、酒糟、煨面、藕根、長山藥、黃芪、良姜八宗物品混合煮成的不稠不稀的湯,故又稱作為八珍湯。在吃頭腦時,還要佐以醃韭,作為藥引。人們清晨起來喝上一碗頭腦,既充飢活血,又取得了滋補之效。太原較正宗的是清和元頭腦。

太原稍梅

山西地方名吃之太原美食

稍梅是太原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常言道“稍梅好吃難和麵,皮薄挑餡打花難。”可見製作稍梅技術難度之大,製作工藝之精良。山西的稍梅,歷史悠久,原來是山西農村有錢人家用作喜慶筵席的點心。首都北京的燒麥就源於此。稍梅的製作工藝很是複雜。打花要用特製的擀杖,山西人稱之為“棗錘”,專門用來打製稍梅皮的邊花。褶子打得越多,稍梅花牙就越美。好的稍梅皮薄如紙,圓如盤,邊花多,挑成的稍梅餡大、香醇、利口,放在籠裡,猶如朵朵雪梅。稍梅的製法要經過揉麵、做劑、擀片、壓花邊、拌餡、上籠蒸制等程序。做好的稍梅形美味鮮,旅遊晉地的客人,鮮有不上門品嚐,也鮮有不交口稱絕者。

太原老鼠窟元宵

山西地方名吃之太原美食

太原老鼠窟元宵的字號原名“恆義誠甜食店”,由於地處鐘樓街“老鼠窟”巷要口,故以“老鼠窟元宵店”著稱。太原老鼠窟元宵,有“味壓群芳、譽冠幷州”之美稱。走過百年曆史的“老鼠窟”一直保持家店鋪的特色,不僅在製作工藝上代代傳承,標準唯一,而且在元宵餡的品種上秉承了當年風味,主要有芝麻、桂花、玫瑰、花生四種味道。多年以來,老鼠窟元宵的選料、製作都非常講究,幾代傳承下來,標準從未變過。江米只選用晉祠花塔村一帶產的江米,用水泡發後,用石磨碾碎製成麵粉。餡料中的玫瑰花、桂花都要採集半開的花朵。滾元宵時,力道、方向都有講究。這樣做出來的元宵,才能筋道好吃。2009年,這道備受龍城人民喜歡的地方名吃“老鼠窟元宵”已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原六味齋醬肉

山西地方名吃之太原美食

六味齋的醬肉是太原市的傳統名食,素以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酥爛鮮香、味美可口而著稱山西省內外。過去民間就有“不吃六味齋,不算到太原”之說。在六味齋的眾多產品中最負盛名的就是醬肘子。早在清乾隆年間醬肘子即為貢品,相傳慈禧太后為經常吃到醬肘子,還特賜給送醬肘人一塊進宮腰牌,拿著這個“特別通行證”可以直入深宮無須稟報。六味齋的盛名可見一斑。六味齋是國內食品行業現存為數不多的具有200年以上歷史的老字號之一。六味齋醬肉,選料嚴格,加工精細,頗有獨到之處。選肉時,一般選肉細皮薄、不肥不瘦的上等肉,按部位切成15釐米寬、24釐米長的塊。然後將洗淨的肉塊放入冷水中浸8~9小時,以去掉淤血;撈出瀝水,初煮1一1.5小時;煮時,每50公斤肉加鹽1.5公斤及其他佐料;初煮後將肉撈出,將湯去油過籮,然後將肉塊放在鍋內碼好,加上裝有桂皮、八角、茴香、花椒、生薑、砂仁、豆蔻、香葉等佐料的紗袋,把鍋蓋嚴,加湯蒸煮;煮好後將肉塊放在大盤中晾涼,再用刷子把湯汁抹到肉皮上,方為成品。

太原羊雜割

山西地方名吃之太原美食

羊雜割”又稱“羊雜碎”,是山西的一道地方名小吃。走在山西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經營“羊雜割”的小店,門面不大,生意紅火。一般每家店都是放一口大鍋在火上,裡面有老湯,配好的羊雜都放在一起等待下鍋。各家的老湯不同配料不同,做出來的口味各有千秋。雜割料全,熬煮、兌湯時均加了粉條、蔥、姜、香菜末,別有一番風味。“郝剛剛羊雜店”、“鼓樓羊雜店”是太原經營羊雜的老店,湯色純正,味道醇香, 羊肉湯上飄著一層羊油,加上陳醋、辣椒、胡椒粉等調味,又濃又香。

孟封餅

山西地方名吃之太原美食

主打:精面、白糖 特點:清涼、酥軟、利口,食後口感清新。 傳說:相傳在明朝時,孟封村有一名叫趙永銀的廚師。這名廚師很擅長烤餅。某次,他用面、糖等製出了一種甜餅。其後,他將甜餅燜於罐內3天。3天后他取出一嘗,果然別有一番風味。後來,這種餅為眾人所喜愛,由於起源於孟封村,是以被命名為了“孟封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