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探索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將被應用到更多地行業,其中也包括教育。那人工智能會給教育帶來什麼影響呢?

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曾表示:“技術與教育的關係,是1+1大於2的關係”。從古至今,每一次教育(知識)大發展都來自於技術的進步。文字出現之前大家只能口傳心授;後來有了文字,印刷術的出現讓知識變成了普通老百姓也能接觸的東西;再後來是廣播、電視,現在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俞敏洪認為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也是一樣,只會讓人越來越便捷地獲得知識。技術進步不是推翻原來的體系,而是在原來的體系下進行變革和增加。比如,俞敏洪提到了機器講課的一個好處,那就是“不會讓學生產生跟老師對話的壓力、不會產生站在老師面前自尊心和羞恥心的敏感”。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探索

不過,人工智能時代的老師上課更難了。早在人工智能出現之前,俞敏洪就和一位美國大學教授有過交流,這位教授說自己上課特別有壓力,因為過去學生上課是接觸不到其他教授的,只有他一個人在教,但是有了互聯網之後,學生在網上能看到其他教授的講課內容,然後就會跟這個教授提出不同的問題。俞敏洪把這種情況叫做“知識的對照”。而到了人工智能時代,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因為“機器的大數據統計配合深度學習,會在重複性的知識講授方面,比人講的好得多”。俞敏洪說:“如果老師只是非常呆板地給學生講普通的化學題、物理題,不能講出知識與知識、知識與人之間密切的相關聯繫,就會被機器所替代。”

總之,俞敏洪認為,未來課堂學生與機器之間可以完全無障礙對話,而對於那些懶的、不動腦子、重複自己已有知識不做改變的老師,肯定會被機器淘汰。

大數據處理信息服務商金盛網聚WJFabric認為,教育本質上是一種人與人的交互行為,如果主體雙方的屬性發生了改變,則很難講這依然是一種教育的過程。機器通過大數據進行人類知識的學習,但這一過程不能界定為是人教育了機器。人在利用機器學習的過程中的確沒有負面情緒、心態的產生,但同樣沒有與鮮活生命體進行互動甚至博弈的快感。至少在目前的階段,人利用機器學習依然不是很理想的體驗,同樣也就更不能說是機器教育人了。談及未來的教育還是應該從兩個最基本的問題出發:“教什麼”和“怎麼教”。如果說有很多實踐任務由機器即可完成,那麼是否還需將操作方法當做知識來進行傳授,這是值得商榷的。也許對於人來講,只要知道任務的框架以及如何配置機器來完成任務即可,細節的內容則無需靠教育以授課的方式進行交付了;另外,機器教育人也許並非偽命題,但僅僅擁有海量知識的智能化機器是無法滿足需求的,只有“智慧化+類人化”的機器才有可能實現上述教育目標,因為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