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儒林外史,你就会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要面子

儒林外史中,诸暨县王冕善于画荷花,远近闻名。当时朝廷重臣危素恰好也返乡谪居,危素艺术修养颇高,诸暨县令就差人请王冕画了24幅荷花,赠送给危素做礼物,危素对王冕的画果然大为赞赏,于是通过县令请王冕到家里来相见。县令派人到王冕家里去请,王冕却回复县令:自己乃一介农夫,不敢求见,这个帖子也不敢领。差人立刻变了脸色,说:“这是何道理?难道一县之主就叫不动一个百姓吗?王冕解释道:“你有所不知,假如我为了是老爷拿票子传我,我怎敢不去?如今将帖子来请,那就不是逼迫我的意思,我不愿意去,老爷是可以原谅的。”他这么说?就让差人大为不解,说:“你这说的什么话?拿票子传着你到要去,拿帖子请你到不去,你这是不识抬举。”其实,我们从王冕的应对来看。他对事情的本质认识还是很清晰的,那就是如果县令发票子来传唤他,说明县令在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而作为治下百姓,王冕有义务遵守法律。而如果拿请帖来请,说明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自己有拒绝的权力的。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读过儒林外史,你就会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要面子

王冕这样做完全是不给县令和危素面子。我们中国人非常注重这个面子,其实是有深厚的社会背景的。所谓的面子,其实就是地位的表现。因为中国古代是一个流动性的社会。阶级之间是频繁流动的。大家都必须努力维护自己的地位。而你地位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你有多大面子。不给别人面子,无疑是打压别人的地位。如果一名朝廷重臣被皇帝公开羞辱,即使爵位没有被褫夺,其地位也立刻岌岌可危。另一方面,朝廷的法律其实代表的是皇权,与官员的个人地位联系并不密切,很多情况下,官员可以原谅甚至同情违反法律的小民。儒林外史中,曾经的重臣危素回乡谪居,如果连一名小民都公开不给他面子,对他的伤害可想而知。因此,聪明如王冕,当然知道后果的严重,于是他立刻将母亲托付给邻居,然后远走济南府避难。

读过儒林外史,你就会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要面子

王冕对差人的回复,与当时绝大部分的人的观念并不相符,但是很可能符合欧洲封建社会的认知。欧洲的封建社会是一个贵族世袭的社会,贵族的地位是非常稳定的。正常情况下,并不用担心失去自己的爵位和领地。封建贵族对自己的领地有完全的统治权,其立言即为法律。如果老百姓挑战法律的尊严,而贵族不予制止的话,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贵族往往可以原谅老百姓的失礼行为,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违法行为。这就是东西方思维的差别。

读过儒林外史,你就会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要面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