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做觀察記錄,老師的成長還需要園長擔心嗎?

遊樂場施工中

觀察目標:與同伴發生衝突時能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案例背景:本週孩子們的遊戲主題是遊樂場。孩子們以班級為單位,協商合作搭建起各班級的遊樂場,比比哪個班級搭的遊樂場最受歡迎。

事件描述:

黃煒宏是大一班遊戲場地的管理員,負責場地的維修管理工作。

這天,大一班的滑滑梯被小朋友弄倒了,黃煒宏和別的管理員就想要重新再搭一個。於是,他們將一個“施工中”的牌子立在了場地邊上。因為黃煒宏全力投入到維修滑滑梯的工作中,沒有辦法分身去管理保齡球館,所以他希望在將滑滑梯重新搭建好了之後,再開放遊樂場。可是仍有別的孩子想去他們的保齡球館玩,黃煒宏看見後很鬱悶,於是,他拿著“施工中”的牌子站到了那個孩子的前面,他用這種方式來提醒他--閉館了,施工中。

這樣做觀察記錄,老師的成長還需要園長擔心嗎?

這樣做觀察記錄,老師的成長還需要園長擔心嗎?

這樣做觀察記錄,老師的成長還需要園長擔心嗎?

這樣做觀察記錄,老師的成長還需要園長擔心嗎?

事件分析:

在幼兒園類似的遊戲事件中,我們曾遇到過很多的情形:吵嚷、打架、妥協、報告老師尋求幫助等,而黃煒宏採用的舉牌提醒的這種方式是非常具有創造性,也的確是一個好方法。

首先,他完全融入了管理員的角色,會從管理員的視角動腦筋、想辦法。其次,他利用指示牌來告知夥伴“施工中”的事實,通過建立規範,避免了直接衝突。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都是值得大家肯定的。

指導策略:

教師不介入繼續觀察。

搭建地鐵

觀察目標:活動時能與同伴分工協作,遇到困難能一起想辦法克服。

案例背景:

本週中班幼兒進行了有主題的建構--無錫地鐵三號線。幼兒園外面正好在建無錫地鐵三號線,孩子們對於這個話題非常感興趣。

第一次活動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建構活動,有的班級建了站臺,有的班級建了隧道,有的班級建了站前商貿街。

在第二次活動的時候,孩子們在第一次活動的基礎上,加入了更豐富的元素,如安檢處、售票處等。於是,活動現場又有了地鐵站的安檢處和售票處,還有一些幼兒熱衷於建造地鐵的高架橋。

事件描述:

第一天在搭建完畢後的討論環節中,有孩子說地鐵不僅僅在地下有,還有的說地鐵也在高架橋上。於是,在第二天遊戲的時候,我問昨天建構“小賣部”的孩子們:“你們願意建一個高架橋上面的地鐵嗎?”

孩子們很感興趣,但是不知道從何做起。我提示他們看是否能用昨天做的地鐵站小賣部的桌子來試試,孩子們嘗試了一下,發現效果非常好。於是,孩子們很默契地搭了一排長長的“高架橋”。

這樣做觀察記錄,老師的成長還需要園長擔心嗎?

可是漸漸的,拼插積木材料不夠用了,我發現孩子們即將放棄“高架橋”的搭建。此時,我指著滿場的收納空箱子說:“試試這些空箱子呢?”孩子們拿來了空箱子,擺弄著。

一個孩子把箱子口朝上正著放,另一個孩子馬上嚷了起來,“不行,這樣地鐵會掉進去的。”

於是,那個孩子又把箱子翻過來,底部朝上放著了。幾個孩子又在擔心:“這樣也不行,箱子與箱子之間有那麼大的縫隙,地鐵會掉下去的。”

這時孩子們環顧四周,尋找可以解決問題的材料。一個孩子看到了那些收納箱的蓋子,馬上說:“老師,我們能用那些蓋子嗎?”“當然可以!”我給了他們肯定的答覆!

孩子們迅速搬來蓋子,建起了地鐵高架橋。

這樣做觀察記錄,老師的成長還需要園長擔心嗎?

事件分析:

地鐵高架橋的構想是來自於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如何將經驗轉化為學習,這是作為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在發現孩子們對地鐵高架橋有著濃厚的興趣之後,我就對他們進行了針對性的引導,如將原先的“小賣部”改成了高架橋,引導幼兒將他們的設想具象化。在建高架橋材料不夠用這件事情上,老師更是鼓勵孩子以物代物,學會變通。

中班幼兒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相較於大班會弱一些,他們很容易就放棄。所以,在中班幼兒遊戲時,教師提供適當的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

指導策略:

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的進度和方向是支持幼兒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觀察幼兒,深入瞭解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並於活動中提供適時的指導和幫助是促進幼兒進步的基礎。

精彩瞬間

升降電梯

這樣做觀察記錄,老師的成長還需要園長擔心嗎?

安檢處和售票處,位於人行道兩側

這樣做觀察記錄,老師的成長還需要園長擔心嗎?

人行通道

這樣做觀察記錄,老師的成長還需要園長擔心嗎?

列車上下客中

這樣做觀察記錄,老師的成長還需要園長擔心嗎?

軌道的連接及跨越

這樣做觀察記錄,老師的成長還需要園長擔心嗎?

這樣做觀察記錄,老師的成長還需要園長擔心嗎?

換氣口

這樣做觀察記錄,老師的成長還需要園長擔心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