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三峽遊覽記

黃河三峽遊覽記

黃河三峽由小浪底與王屋山孕育而成,是小浪底景區的精華。它由孤山峽、龍鳳峽和八里峽組成。三條峽谷競相生輝、各有千秋:孤山峽鬼斧神工、群峰競秀;龍鳳峽九曲十折、峽深谷幽;八里峽峭壁如削、雄偉壯觀。而領略它們的具體風采,自然要走近它們,方可一睹為快。

黃河三峽遊覽記

乘坐亞洲運力最大的高空跨河纜車,最先到達了案山。

初春的陽光普照大地,清涼的空氣中瀰漫著春的氣息,拾階而上,只見案山山道兩旁的桃樹上,被青山綠水滋潤的桃花含苞待放,吸引人們駐足觀賞。一步一景,真是滿目春色。在山道中間,樹立有多塊石碑,石碑上記載的皆是與案山、孤山相關的風水說明。

黃河三峽遊覽記

案山山頂設有祈福臺,祈福臺旁矗立著一棵巨大的姓氏樹,枝繁葉茂的姓氏樹上懸掛著百家姓氏的字牌。據考證,景祐元年,宋仁宗和楊家將曾來此禱告祖先,為國家祈福。宣和乙巳年清明,宋高宗趙構和楊家將楊震也曾到這裡祈福。因此案山也曾被稱為合祈坡。

黃河三峽遊覽記

據悉,在孤山腳下的石牛灣,有一狀如犀牛的小石山,牛頭朝東向北孤山腳下一月牙地回望,人們稱此景為“犀牛望月”。孤山峽山水排列三折三進,似三重青天,如皇家宮院,前有石獅守門,後有逢石湖,恰似天然的後花園,石牛正處於孤山峽的中心。石牛周圍還有風水寶地象徵的旗杆山、雙轎峰、玉璽石等。相傳宋太祖趙匡胤就是得此“犀牛望月”風水寶地,方一統河山、稱霸天下。

黃河三峽遊覽記

收回思緒,遠眺碧波盪漾的峽谷,才真正領略到“中原第一高峽平湖,華夏罕見大河風光”是怎樣一番壯闊景象。俯視高峽平湖,湖面有幾隻飛鳥輕輕掠過,置身於母親河的懷抱,聯想到那些在這裡流傳千年的傳奇故事,眼前寧靜的峽谷愈發顯得美麗迷人。讓人忍不住想與它更近距離地接觸。

於是,匆匆下了案山,從孤山峽登上三層遊輪,乘風破浪,感受一番“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孤山峽山回水轉,水貫山行,可謂“崖出疑無路,雲開別有天”,三步一景,五步一觀,不愧是黃河三峽中的精品峽谷。峽內有奇峰數十座,崖壁山石似人似物,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是一處典型的風水寶地,有趙匡胤石牛發跡處的犀牛望月(現已淹沒水下)、旗杆山、雙轎峰、玉璽石、石獅守門,還有黃河大佛、孟良寨、焦贊坪、神仙洞、八角山、老禹窪、清河渡、翠屏峰、玄天洞、夫子堂、祖師廟、老君洞、娘娘洞等眾多景點。真是碧波盪漾,峰巒疊翠,宛若蓬萊仙境。

黃河三峽遊覽記

遊船駛出孤山峽,就進入了黃河主河道八里峽。八里峽兩岸懸崖壁立,故又稱“八里衚衕”。自古就有“八里平,八里川,八里衚衕,八里山”的說法,道出了八里峽的幽、奇、雄、險。小浪底落閘蓄水前,八里峽河水滔滔,激浪排空,此時乘舟而下,波濤洶湧的浪、雄奇偉岸的山會使你體味到世間少有的奇情險趣。而此時初春的河水無波無瀾,碧波如鏡,兩岸青山,倒映水中,時有飛鳥嬉戲,魚躍半空,也別有一番風味。

黃河八里峽的南岸有一座大山,分九磴九級,次第升高,又有九道山樑若即若離,東西延伸,居高俯視如蓮花盛開,蔚為壯觀,故稱“九磴蓮花轉”。相傳鯀禹父子曾在此接力治水。據《山海經》記載,遠古帝堯時暴雨成災,大地一片汪洋,帝堯命伯鯀出任治水。他採用“水來土屯”法治水,形成了“鯀山”,但以失敗而告終。而後大禹子承父業,採用疏導法治水,大禹含辛茹苦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行為感動了上蒼,於是各路神仙前來助力。大禹用神斧闢開了鯀山,現出了八里長峽,形成了九蹬蓮花山。而大禹治水時,大家的不同意見就形成了民謠:“九蹬蓮花轉,轉轉有一罐,誰能得住這一罐,能治九州十八縣”。鯀山、老禹窪、神仙洞、群仙山、文武雙塔、隔山望天、章公背章婆、石人頂石山等大自然的傑作,便是鯀禹治水的見證。

黃河三峽遊覽記

辭別八里峽,遊船又駛入具有濃郁愛情文化的龍鳳峽。一入峽口,便感受到與孤山峽、八里峽迥然不同的別樣風趣。龍鳳峽九曲十八彎,兩岸奇峰對峙,谷澗怪石嶙峋,流水潺潺。蒼崖蜿蜓去,碧水引路行。情侶島、皇冠島、姊妹峰、兄弟崗、吳家寨、盧家寨、老龍口等,移步換景,景景不同。在峽尾有宋時普救寺遺蹟,流傳千年悽豔絕美的《趙匡胤千里送京娘》傳說也發生於此,確是名符其實的“愛情谷”。眼前碧波盪漾,島嶼挺拔,一切格外清新秀麗,頗有“水繞青山山繞水,船在青山頂上行”的詩情畫意。

“青山不墨千秋色,綠水無弦萬古琴”,看罷這北國江南的山山水水,使人對黃河母親的感情不由自主地又加深了幾分。歸途回眸,整個三峽猶如一副靜止的畫面,凝神細看才能見到水面上的陣陣漣漪。它的幽靜使人氣定神閒,它的秀美讓人悠然沉醉,真是不虛此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