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雍正王朝》中鄔思道要向田文鏡索取高達每年八千兩的幕酬?

手機用戶13246078

在《雍正王朝》中,鄔思道鄔先生絕對是一個神一般的存在,他足智多謀、深謀遠慮、心思細膩,厚黑學也是玩的爐火純青,但是鄔先生最厲害的、也是最擅長的應該是揣摩人的心思,尤其是揣摩帝王的心術。

在處心積慮幫助四爺登上皇位後,鄔先生為了自保,提出了“半隱”的請求,隨後跟隨李衛為李衛出謀劃策。公元1772年,雍正皇帝命令各省追討國庫虧空,山西巡撫諾敏和山西269名官員上下其手,從商賈手裡借銀充作官銀,還一邊在關卡、橋樑收取“過路費”,雍正命田文鏡前去調查。田文鏡到山西后,首先打開蕃庫查驗銀兩,讓他意外的是蕃庫裡確實有三百萬兩銀子,田文鏡這個人勤政嚴苛,但是疏於變通,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這時,鄔先生通過李衛找到田文鏡,告訴他說可以幫他查到山西官場欺君罔上的證據,但條件是要到田文鏡那裡當幕僚,並且一年收取八千兩的幕酬,田文鏡竟然一口答應了。從後來田文鏡趕走鄔先生來看,當時出於查案心切而答應的可能性很大。

鄔先生真的差錢嗎?不是!鄔先生和明月兩個人一年是絕對不需要八千兩銀子的,那麼鄔先生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主要是消除雍正的疑心,保護自己。前面說了,鄔先生這個人最擅長的就是揣摩人心,不但對康熙皇帝的心思瞭如指掌,對自己一手推上皇位的雍正皇帝更是比誰都清楚。當年雍正剛登上皇位便對鄔先生起了殺心,因為他這樣多智近妖的人簡直就是一顆炸彈,只要活在這個世上一天就是對雍正的威脅,雍正就一天不會放心,難保他再去輔佐某個有權勢的人來奪走自己的江山。

鄔先生投靠田文鏡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第一,田文鏡深得雍正的寵愛,此人對雍正忠心耿耿,絕對不會有二心,因此投靠田文鏡是絕對不會引起雍正的懷疑。

第二,向田文鏡每年索取八千兩的銀子,表明了自己是為了銀子才給田文鏡當幕僚的,一個為了銀子而做事的人就不會有什麼遠大志向了,這也在告訴雍正:我鄔先生只想賺點銀子安度晚年,你放心吧!

田文鏡一生清廉,他自己一年的俸祿也沒有八千兩銀子,因此後來實在養不起鄔先生了,便也趕走了鄔先生。其實,這一點鄔先生也早就想到了,他這麼做也是不願意長時間跟隨一個人,說到底都是防備著雍正的疑心和殺心,都是為了自保。不得不佩服鄔先生的智慧啊!


深度文史

幕酬八千兩放在清朝是個什麼概念?

首先這個八千兩,一般是指白銀,而銀價在各個朝代的購買力略微不同。

以《紅樓夢》為例,它隱喻的就是清朝康雍乾時期,所以以《紅樓夢》為參考比較準確。用一種比較粗略的算法——賈府一餐螃蟹24兩銀子,相當於小戶人家過一年。

我們假設這個小戶人家都吃低保(最低最低的標準了),如果我們按照低保400元(現在都是六百到八百)一個月的標準,一年4800。還不算小戶人家至少是三個人,就算是兩個人吃低保,一年也應該是9600,由此可以得出個24兩銀子摺合人民幣的最低標準,4800除以24等於200元,實際上,這個標準非常低,起碼應該是400元(一家三口兩個人拿低保)。

那麼一頓奢華的大餐,4800元-9600元,也是差不多的。

而乾隆朝有很多戰事,社會發展也不是很穩定,更何況乾隆晚年吏治腐敗,國庫虧空,還有一些自然災害,所以生產力發展不如雍正朝以後,所以銀的購買力應該很高。所以我們戰且可以粗略把這個時期的銀價確定為一兩大約等於200-500元。

那麼,一年八千兩幕酬相當於:

8000X200~8000X500。

也就是1600000~4000000元。

一百六十萬到四百萬,那麼月薪不超過40萬。

月薪40萬,放在今天,大概是一個企業高管的收入。然而鄔先生是謀國的智庫,他不屬於官,出主意當然要拿回報,40萬並不多。當然如果只是作為一個普通的傭人和謀士,要這個價又顯得高得離譜。

接下來說劇情,《雍正王朝》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劇,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每看一次,都能獲得新的理解和領悟。而鄔先生這個角色,更是堪稱點睛之筆。

必須說明一下的是,《雍正王朝》電視劇不同於二月河的小說原著《雍正皇帝》,而小說原著,也不同於真的歷史。

所以,自然不能以看真實史實的標準來衡量劇中人物和劇情,但是這不妨礙扣人心懸的劇情和爭鋒相對的權謀成就它成為經典。相對來說,電視劇中的鄔先生的功成身退的經歷是最耐人尋味的。

《雍正王朝》20集,雍正順利繼位,第一件事就是回到潛邸,一進大門就問,鄔先生在哪裡?而見到他以後,說“順便來看看你”——

電視劇是拍給全國觀眾看的,一方面,要表達劇本中的生殺權謀,一方面,又要弘揚正確的價值觀,所以有些東西不好拿捏,不能表現得太露骨。在這裡,導演把握得非常好,你既可以往善意理解,也可以往腹黑理解。

往善意理解,雍正一直依靠鄔先生出謀劃策,現在成功繼位了,回來感謝一下,通報一下,這是禮節。往惡意理解,伴君如伴虎,飛鳥盡良弓藏,過河拆橋,回來處理瞭解機密的謀士。

其實不用二元對立的理解,可能他兩者的用心都有,也許只是一念之差就會起殺心。

但是,看這一段的時候,觀眾一定會覺得兩個人表情神態很有內涵,這就是精妙之處。

雍正說,老十三也是太費事了,有個豐臺大營,還看不住這個院子麼?用得著把順天府和善撲營的人都調來麼?說話的時候是一副炫耀的樣子。

那麼在這裡,這個院子指的是他的府邸,也就是今天的雍和宮。


這就很有意思了,雍正在皇宮裡繼位,但是三路人馬在守著潛邸。那麼多兵,不守新皇帝,不守暢春園,守他的家,豈不是多此一舉?

所以,這裡可以理解為雍正重視鄔先生以及家人的安全,也可以理解為雍正告訴鄔先生——你是被重兵包圍的。

然後鄔先生說,是我安排的——還五路人馬!

這裡至少可以有三層理解。

第一層,你知道三路人馬,我安排了五路,具體手續還是我在安排。我辦事你放心!

第二層,三路看家,兩路護駕(假設),看家的人比護駕的人還多......或者你安排三路人來看住我,我自己安排了五路。

第三層,我都安排了五路人來看住我自己了,我自覺吧?你放心吧?

到這裡,雍正轉過背去,說,既然是安排的自然好。但是他說話的情緒並不是很高興,而是有點不耐煩。接下來雍正說——

這就更腹黑。要感謝,真心要安排,要麼就是物質獎勵,要麼就是封官進爵,來痛快的。而雍正用的是——你的名分,慢慢安排。

首先,名分,說明是名頭,身份,那就是要給職位,而不是給一筆錢打發了。

其次,慢慢安排,可以理解為慎重,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刻意的託詞,有意推脫。

很多事情,如果慢慢弄,最後可能就弄沒了,大家都瞭解的衙門作風。

實際上,對於這個極其聰明的謀士,雍正此時的情感是感謝與防備並存,感謝是因為他輔佐自己一路走來,功不可沒,防備是因為這個人曉得得太多了,忠誠還好,不忠誠則隨時可能掐住自己命脈。而人心隔肚皮,誰又說得清楚。

雍正懷疑,鄔先生就要給他吃定心丸,於是——

首先推脫自己不要官。

那麼你不出來做官,想幹嘛?

雍正依然是懷疑的,提出三種隱法,潛臺詞——你是想去當公務員,還是去做生意,還是去當小老百姓呢?

這依然是在挖坑。你說大隱隱於朝,那就是還是想做官從政,那你前面說的都是騙人的。你說中隱隱於市,你這個知道這麼多秘密的人跑出去亂說怎麼辦?你說小隱隱於野,你是不是想跑?跑到我看不見的地方陰我?

然而鄔先生說了個半隱——

他說半隱的時候,雍正是一副腦洞大開的表情——

半隱的理由很充分——

我對政治無心,但是我需要你養活,我不會在你身邊礙眼,但是你隨時找得到我。

當鄔先生講完理由以後,雍正是覺得有道理,並且是感動了的,兩個人都含著淚——

這一關,鄔先生就算是滿分混過去了。

他如果留下來為官,早晚是年羹堯一樣的下場,如果逃走,更有可能被政敵利用,也很難保全,暫且求一個監視居住,雖然免死,但是沒有得到自由。

接下來,去李衛府上,說白了就是監視居住。而雍正經常也會問李衛他的情況。如果沒有西北戰事,可能鄔先生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但是這只是腹黑的看法,實際上鄔先生一直在履行一個忠臣,謀士的諾言,他幫李衛搞清楚了諾敏案。這個是暗中幫了雍正。

接下來田文鏡有一些麻煩,鄔先生又去幫田文鏡,當然也有人說,他是為了躲雍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個瘸子加罪犯,能跑多遠?

田文鏡是個暴脾氣,是很不尊重鄔先生的,無論雍正,年羹堯,李衛,對鄔先生都尊敬有佳,唯有田文鏡是把他當一個臭書生打發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也募不到糧。

於是鄔先生想到一個釜底抽薪,一箭雙鵰的辦法——直接去西北,幫年羹堯出主意,這樣就可以節約很多糧食,其次,為雍正解圍,立一個大功。

鄔先生進大帳之前,甘肅巡撫範時捷正在跟年羹堯撕逼,範時捷何許人也?清朝開國元勳范文程之孫,一等精奇尼哈番範承斌之子,這樣的人都選擇不伺候了,可見年羹堯已經是搞得天怒人怨了。

接下來鄔先生用自己的智慧,點化了年羹堯,西北立刻就大捷——


如果說奪嫡上位之前都是陰謀詭計,那麼雍正繼位以後,每一件大事,鄔先生都是在默默出力效忠的,這些就不是陰謀而是陽謀。這一點雍正會看到,也會越來越放心。

其實,根據電視劇的表達,鄔先生是想用這種方式一直為雍正出力,但是又不爭名奪利的。因為對於一個智慧超群的謀士來說,用自己的能力輔佐一個有抱負的君主造福萬民,是一種人生境界。

而鄔先生做了這些,是一定要要銀子的,因為你天天陽謀,既不要名,也不要利,難不成是要成為千古聖人,比皇帝還聖麼?

然而無奈,田文鏡非常不尊重鄔先生,還非常吝嗇。最終鄔先生也就借坡下驢——反正已經幫雍正坐穩王位,自己可以安心全隱了。

第31集,西北已經平叛,雍正到河南看黃河抗洪,這時候鄔先生是在田文鏡府上的,他這個時候找田要他的工資是合理的。

第一,剛開始去西北賣命之前就說好了的。做人要講信用。

第二,要讓皇帝知道自己還是個凡人,做事情還是要回報的。愛錢才是正常人。

這是農民工正常向老闆討要工資的神態。

如果田文鏡給他了,還養著他,那麼雍正來了會知道鄔先生只不過是個吃貨,做一切都是為了給自己搞錢,而不是覬覦天下,也就放心了。

然而田文鏡是在是太摳,而且情商很低,他給了鄔先生四千兩,然後打發他走人.....

這可就不能怪鄔先生想跑了,是你田文鏡主動不養我的。

話說士可殺不可辱,田文鏡寧願留著一府的廢人,也不願意多花錢養一個關鍵謀士。既然是這樣,是很傷鄔先生自尊的。畫面中,鄔先生其實很氣憤,也很失望,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寶寶自由了終於可以跑了的偷著樂的心態。

鄔先生要的幕籌,最終到手就是四千兩,一個幫國家省下了幾十萬擔糧食,一個挽救朝局於水火之中的功臣,一個人幫你打下了天下,又坐穩了天下的人,要幾十上百萬的年薪,這個算很大個事麼?

所以,可以這樣理解,鄔先生要錢非常正常,不排除有想脫離雍正的意思,但是更大程度是是因為田文鏡太不懂得尊重人才了,所以,鄔先生最後說——

鄔先生扮演者李定保老師,是優秀的老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已經去世多年,向老藝術家致敬。


HannibalLecter


在《雍正王朝》裡,鄔思道一直都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心思縝密,感覺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沒有想不到的辦法,他深知康熙的心思,以至於他能夠幫助雍正最後得到皇位,所以,鄔思道最擅長的還是揣摩帝王之術。

在雍正登基後,除去李衛、年羹堯,其餘知曉雍正奪位秘密的人,都已被雍正秘密處決了,而作為知曉雍正奪位秘密最多的鄔思道,當然也在雍正處置的名單之內,所以,在《雍正王朝》電視劇裡出現了雍正在登基後,立馬趕回自己的府邸,當然他當著鄔思道的面說的則是“我回來看看你”,而鄔思道也從此次和雍正的對話中,深知雍正想除掉自己的心思,以至於當雍正說對於鄔思道的名份需要在細細琢磨後,鄔思道立馬推脫自己不想做官的意思,而雍正在得知鄔思道不想做官後,立馬詢問鄔思道想做什麼?

鄔思道說他想半隱,這個“半隱”正是鄔思道高明之處,他深知雍正不會放過自己,而自己若一旦強硬的想離開雍正,免除殺身之禍的話,反而會加速自己的滅亡,於是鄔思道想到了一個“半隱”的策略:我不想當官,我也想離開你,但我還是會讓自己在你的控制範圍內,你想找我,隨時可以找到我,我也讓你找到。也正因問此策略,才有了後來的去田文鏡身邊做幕僚的事情。


鄔思道去田文鏡身邊做幕僚,是由李衛引薦給田文鏡的,箇中原委只有李衛和鄔思道知道,而田文鏡壓根不知這背後的彎彎繞繞,再加上,鄔思道出現在田文鏡眼前時,正是田文鏡無比煩惱之時,因此,田文鏡也沒時間去思量李衛為啥推薦鄔思道給自己,以及鄔思道這人背景是啥。當時田文鏡正受命調查山西蕃庫銀兩的事情,田文鏡深知諾敏肯定動用的庫銀,且庫銀肯定存在虧空,可當田文鏡去查驗時,卻發現一分錢也不少,田文鏡百思不得其解,而此時鄔思道出現了,他告訴田文鏡,可以幫他查到山西官場欺君罔上的證據,但前提是田文鏡需要聘請鄔思道當幕僚,且一年要給予鄔思道八千倆的工資,田文鏡自己一年的工資都掙不得八千倆,但田文鏡一心想要扳倒諾敏,一咬牙答應了鄔思道。

而鄔思道差錢嗎?一點也不,憑著他與雍正、十三爺、李衛這三人之間的關係,至少其一生不用為錢發愁,而且鄔思道也深知田文鏡身邊其他幕僚的費用,以及田文鏡自己的俸祿是多少,可鄔思道張口就是八千倆,無非是想讓雍正消除對自己的殺心,換句話說,這也是鄔思道在保護自己,表現得自己餘生的志向就是要些錢倆來頤養天年,自己壓根就不會想著官場和仕途的事兒。


酒翁之言:當然,看過電視劇或者看過二月河小說的人都知道,後來田文鏡辭退了鄔思道,原因一是其他幾個幕僚的挑撥離間,二是田文鏡對鄔思道的印象也是並沒有什麼能力,對自己也沒多大幫助,可供養鄔思道的錢倆卻比其他幾個幕僚的總和還要多。於是在與鄔思道吵幾句後,就一怒之下辭退了鄔思道,而對於鄔思道來說,田文鏡要不要他,他一點也不擔心,因為他不在田文鏡這,也會在其他官員處,因為他答應過雍正“半隱”,所以,棲息在田文鏡這,只是他“半隱”的策略而已。田文鏡留不留他,給不給他八千倆,都是次要的。不過,當後來田文鏡得知鄔思道的背景後,也是非常後怕,並努力尋找鄔思道。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先來了解下鄔思道見田文鏡的背景:

雍正即位。

雍正即位後,幫著他上位的家裡的人,除了李衛,年羹堯,辦秘密事的都被處置了,而知道秘密最多的,就是鄔思道。

雍正本來想處死鄔思道,但鄔思道搶先說了雍正要說的話,先說了自己的三不可用,又說出皇上的知遇之恩,無以為報,最終兩人達成一致:隱於朝,幫著雍正輔佐幾個能臣。

這樣做,鄔思道相當於告訴皇上,我的命,你掌握。我就在你的知心大臣處辦公,你可以隨時處置。

而鄔思道要做出凡夫俗子的樣子,你不愛財,不愛色,不要官,那你要什麼?皇上給不了你,怎麼辦?

所以,要7000兩銀子,其實是做給雍正看的,而鄔思道離開田文鏡時,銀子全留給了後面的師爺,由此可見,鄔思道並不愛財。


劉一杯

《雍正王朝》由改編為電視劇時做了很大的刪減,電視劇的原片送到央視後,又做了很大的刪減,導致很多情節不連貫。原本在小說中說的很透的內容,在電視劇中表現的很隱晦。觀眾在看第一遍時往往會看不懂,多看幾次才能明白。

就拿鄔思道找田文鏡要一年八千兩銀子的報酬來說。鄔思道一個光棍,帶著一個丫鬟,一年能花多少銀子?一年八千兩銀子的酬勞,相當於巡撫大半年的養廉銀了。




田文鏡後來坐到河南巡撫,一年的養廉銀是一萬兩。鄔思道找他要八千兩,其實有三個目的:

第一是看出田文鏡不是個壞官,是不是想真真正正乾點事,用八千兩試探田文鏡是不是真有肚量容人。

第二是鄔思道知道雍正一直防著自己,他說過自己要半隱,不能離開雍正的視線。給田文鏡當幕僚正好是個不錯的落腳點;

第三是鄔思道要給自己留後路,把鍋甩給田文鏡。證明給雍正看,不是自己想跑路,是田文鏡趕自己走的。

八千兩銀子不是小數,田文鏡不貪不拿,還要維持自己最基本的辦公開銷。這筆錢,他鐵定是拿不出來的。

電視劇中雍正的眼神,完全充滿了殺意。這部電視劇的演員表現非常到位。


至於鄔思道為什麼要跑,從他跟十三阿哥的對話就可以知道了。這一段,電視劇拍的非常直白,不需要過多解釋。






最後說幾句。原著小說裡面把鄔思道和田文鏡的事說的很詳細,鄔思道在臨走的時候對田文鏡說過,他要這麼多錢,其實是讓田文鏡替雍正養著他。只不過田文鏡沒有那麼深的心機,最後背了鍋。


Mer86

影視劇裡:很多人說四王爺當了皇帝之後回家看鄔先生是想殺鄔先生,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其實雍正並不是要立即除掉鄔先生,只是面露殺機而已。因為雍正知道自己能當上皇帝沒有鄔先生的幫助是不可能的,鄔先生是第一功臣!但是雍正害怕鄔先生以此要官要爵。如果鄔先生居功自傲要官要爵,那對雍正來講會非常麻煩,官給小了顯得自己卸磨殺驢、過河拆橋,不夠仁義,給大了又無法服眾,畢竟知道鄔先生的存在和功勞的人並不多!更重要的是雍正怕滿足不了鄔先生的需求,鄔先生竭自己老底,所以才面露殺機。還好鄔先生神機妙算,提出了既不要官要爵,也不消失無蹤的“半隱”,既能離開皇帝身邊逍遙自在,又不脫離皇帝的視野讓雍正放心。至於鄔先生要田文鏡每年八千兩,我個人認為並不是鄔先生缺錢花,他只是用這種方法讓田文鏡在雍正面前抱怨自己,讓雍正知道他並沒有成為田文鏡的軍師和心腹,也不會再為任何人服務,他就是想要點錢享樂生活而已。要知道在這部劇裡鄔先生猶如神一樣的存在啊!這樣的神人,雍正自己不用也不會留給別人用的,知道鄔先生不會為他人所用,那就隨他去了。


龍套先生

我看大多的回答,說的很有道理也符合二月河書中的描述。但是都是從大處著手,忘了細節。我再來補充一二。

雍正初等大寶之夜的事,前人已解釋清晰無懈了,不再煩述。這裡補充從李衛到田文鏡的完美過度。鄔先生在李衛幕下,李衛又與鄔先生在雍正未登基前在潛邸時的人,感情至深。所以李衛也不傻,知道鄔先生被安排在其門下的用意,如果有一天皇上真要下旨對鄔先生不利,情義何忍,但又不可不為,如何解決看似燙手之事,就在借道山西太原巧遇田文鏡,暗地幫助雍正查清山西追逃虧空一案,在這裡鄔先生搭上田文鏡,才有了八千兩幕僚俸祿之事。這有兩個細節,一、田文鏡不認識鄔先生,也就不瞭解鄔先生和雍正的關係,對鄔的監視性沒有足夠的認識。二、田文鏡是雍正登基後才重新啟用(至於原因請看電視劇和書不再多述),這說明田也是雍正的寵臣,鄔跳到田幕下雍正也找不到理由反對,但雍正也不可以告知田皇上自己與的關係,這時的李衛也可以平安圓場,不至於治罪。

所以,李和鄔在這時互相達到自己情感道義的平衡點。

八千兩俸祿只是鄔在田那裡出走的由頭,好讓田攆走自己,因為大家都知道田文鏡可是真正的兩袖清風,人又鐵面刻薄,雖有仿效雍正的行事作風但沒用雍正的政治覺悟性。

至於鄔押糧草進西北行營,夜解大將軍困局,大破羅卜丹增,這說明鄔還是實現了對雍正的承諾的半隱,在關鍵時刻解雍正之困。

之前說到的兩點的第一點在鄔回太原府討要八千俸祿的時候體現,田文鏡不識底細,就這樣高堂爭辯後,鄔順勢離開,真正大隱而去。在黃河邊,雍正雨夜漏棚向田文鏡詢問鄔之事,田才恍然大悟,也是遲已。


裡哥里TAN

鄔思道在《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裡遇到過兩次殺身之險,都被他順利化解。這是第二次。

我們要知道,鄔思道這個人,他玩的是權謀之術,跟李衛是有本質區別的,李衛說好聽點是雍正的一條狗,說難聽點是雍正的奴才。但是鄔思道是謀士術士,在戰國那就是蘇秦張儀,在秦漢就是張良陳平,在三國那就是郭嘉徐庶,他這種人有個特點,就是一心一意要找到可以輔佐之人,這家不行就換那家,總之是哪裡能發揮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就跟誰幹。

對於雍正來說,這類人必須要依靠他們的才華,但是也不能讓他隨便蹦躂,萬一蹦躂到對手那裡去,倒黴的是自己。所以這種人只能自己用,別人不能用,要把這種人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

下面說說鄔思道兩次化解殺身之險。

第一次,是雍親王剛剛接任皇帝以後,成了雍正皇帝,回到潛邸,跟鄔思道有一段對話。這段對話,話裡有話,隱藏著雍正極大的殺機。雍正的殺機出在哪裡呢?當時雍正正在皇宮裡接受大統,而外面的全權處置權都在鄔思道手裡,這時候鄔思道做了一件事,讓雍正疑心大起,因為這件事不在事先雍正和鄔思道的計劃之內。那就是原計劃由十三阿哥接管豐臺大營的兵權,然後派兵保護雍王府,誰知道鄔思道為安全起見,擅自又調動了順天府和善撲營的兵力。

這個時候鄔思道突然嗅到了危險的信號,立馬向雍正示弱,主動提出自己有三不可用,不宜再待在朝廷。雍正在思考到八爺黨的人還在,或許以後還有用得到鄔思道的地方,沒有立下殺手。這次的殺身之禍被鄔思道成功化解,但是他知道,雍正對他還是不放心,所以就主動跑到雍正的奴才李衛那裡,表示自身還在雍正的監視和控制之下。

第二次,就是鄔思道跑到田文鏡的幕府裡。本來他在李衛那裡呆的好好的,為什麼要跑到田文鏡那裡呢?我的看法是,想擺脫李衛的監視,也就是要擺脫雍正的控制,但是這是一著險招。因為鄔思道預料到西北要用兵,未來他還是有危險的,因為外面有帶兵的大將,他這個謀士在雍正眼裡就有可能跟那位大將合謀,這時候鄔思道還藏在原地不動,那是正犯了雍正的大忌。所以他主動地跳出來了。

他跟田文鏡要八千兩的幕酬看似無理,實際上是有典故的,對於鄔思道這種飽讀詩書的人,他不會不知道這類典故。

這個典故的出處就是秦國大將王翦。話說秦王嬴政派他帶領六十萬大軍去攻打趙國,但是王翦也明白功高震主這個道理,所以在行軍的路上,不斷派人去跟秦王要錢要地要房要車,故意示弱,向秦王表明自己只是貪圖安樂,沒有其他想法。

鄔思道跟田文鏡要這一年八千兩的幕酬,就是效法王翦,向雍正表明心意。我們要知道,清代的地方督撫,是有密摺專奏之權的,一封摺子不經過六部就可以直達皇帝手裡,所以鄔思道開口要這八千兩銀子,也是告訴雍正,你放心,我沒有其他心思,也不想再輔佐誰,你連我的女人都搶了,就放我安度晚年吧。

這次殺身之禍也就順利化險為夷了。


西堤君

鄔思道是天子的藩邸舊臣,就很矛盾,不能在朝堂之上,這就很矛盾:1情感因素,鄔思道是帝師,情感很深,所以不能遠遁江湖。只能在距離朝廷有點距離,又隨時能找到的地方。第二田文靜當時正處在官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改革的關鍵時期,此時李衛耗現歸公的改革已經初獲成功,而田文靜正是需要一個能揣摩皇帝心思的高級幕僚。3鄔思道幕田,第一是幫助田的改革成功,第二是告訴皇帝,我在田處。第三是我生活的很好。所以他必須問田文靜要高額的幕僚費用,田文靜也必定惱火,鄔思道其實是要達到如下目的:1田的奏摺代表鄔思道的看法,雍正必定尊重和重視。2通過工作維繫情感。3對田文靜支持並保護。4告訴雍正,我目前生活很好,不用擔心。假設田文靜只給鄔思道八十兩,那豈不是找著讓雍正罵他了麼?5田文靜這人剛直,不知道變通,鄔思道自己提出來,免得田文靜自己覺得給八十兩就行了。6八千兩,田文靜沒有這個錢,必定要發牢騷,間接告訴皇帝,田文靜是清官。


zz長煙

1、鄔思道是皇上的御用參謀,如果給臣子或者普通百姓做幕僚分文不要,豈不是降低了皇上的身份;西遊記如來給唐僧詮釋為何他的徒弟給唐僧假經書這段一樣;

2、索取高額薪酬以免皇帝對他起疑心,能讓皇帝覺得自己有所圖,而為了養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