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國大灣區(五):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的舊金山灣?(上)

1、現狀與問題

粵港澳大灣區,肇始於2008年國家發改委《珠江三角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正式提出於2015年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自2017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九大報告中均被提及而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後,在南粵大地掀起了一場對標國外先進灣區的全民大討論熱潮。

走向世界的中國大灣區(五):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的舊金山灣?(上)

香港維多利亞灣

一時間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但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能否成為全球第一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對標舊金山灣區:如何崛起中國斯坦福?"之類的世紀之問,還把對標的內容從人口、面積、經濟體量等基本指標深入到了產業結構、創新能力、高等教育等層次,顯示出了珠三角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地區的思想活力。

筆者收集了粵港澳灣區對標的相關資料,發現在對標對象上,目前似乎已經形成了基本的共識。一種是簡單按照全球城市GDP數值排名順序進行對標,例如:

2015年經濟總量GDP數據(億美元),對標世界的知名城市1.廣州2784億美元將趕上新加坡2927億美元;2.深圳2692億美元正追香港3092億美元;3.佛山1231億美元已超過阿姆斯特丹1206億美元;4.東莞965億美元已超過拉斯維加維896億美元;5.惠州483億美元超過了不萊梅446億美元;6.中山463億美元與日內瓦460億美元旗鼓相當;7.江門345億美元與愛丁堡347億美元是個平手;8.珠海311 億美元略低於弗洛倫薩320億美元;9.肇慶303億美元超過了利物浦294億美元。粵港灣大灣區中的廣東省9個珠三角城市,均在全球找到了對標城市。

這種對標只看經濟體量,不考慮對標城市的類型、區位、地位、層級等,比較片面、簡單粗暴,且每年變化較大,一般用於初步概念性的認知,用於對灣區這種特定類型的城市化地區進行對標就顯得過於簡單了。

另一種是綜合考慮區域、類型、地位、層級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性對比分析,尋求總體最為相似的對標對象。這種比較考慮指標較多,相對困難一些,但遴選出來的對標對象可比性更高,能夠全面深入開展分析並挖掘出許多有價值的結果和結論作為決策參考。後者是今天我們所討論的對標方式,也是主流的方式。

走向世界的中國大灣區(五):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的舊金山灣?(上)

舊金山灣

關於粵港澳大灣區,有關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和舊金山灣區最相似。理由很多,比如遠離政治文化中心,比如靠市場力量發展外向型經濟崛起,比如都屬於多中心灣區等。具體到內部,深圳對應舊金山(也有說對硅谷的),廣州對應洛杉磯,珠海對應聖迭戈,東莞佛山中山惠州對應帕洛阿託、山景城之類的衛星城。聽起來很貼切很完美的幾對CP,然而仔細推敲卻明顯存在問題,畢竟:

洛杉磯、聖迭戈並不屬於舊金山灣區啊!

既然粵港澳大灣區對標位於北加州的舊金山灣區,又怎麼能拿舊金山灣區之外的南加州城市來對標作為粵港澳灣區成員的廣州、珠海?

還有,大香港就這樣被無情的忽略掉?

2、原因與分析

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很可能是因為,這些結論在對外發布前,並沒有查過資料,看過地圖,研究核實過舊金山灣區的範圍到底在哪裡,包括哪些城市,空間佈局如何,洛杉磯和聖迭戈又在哪裡,而只是憑印象和經驗枚舉幾個比較有名的城市,感覺比較相似,就拿出去說事了。

類似這樣缺乏基本空間概念與地理常識的比較和對標,得出來的結論就未必靠譜了。比如這句"兩個大灣區都是通過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成為本國的第一經濟大省(州)",明顯把舊金山灣區當成跟粵港澳灣區一樣在本省/州是佔據壓倒性主導地位的經濟體了,然而事實上舊金山灣區在加州僅為第二大都市區,無論人口還是經濟總量都比洛杉磯大都市區差不少,僅憑它發展外向型經濟就能讓加州成為第一大州?

走向世界的中國大灣區(五):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的舊金山灣?(上)

洛杉磯城市天際線

更別說有些結論,跟數據和事實不符合,明顯誤導人。比如"儘管舊金山灣區的腹地不如紐約灣區大,可是舊金山灣區的集裝箱吞吐量超過了紐約灣區,其所依託的就是遠洋貿易"。根據筆者查的數據,集裝箱吞吐量紐約-新澤西港為美國第3,全球第22,舊金山灣區只有奧克蘭排名美國第5;總貨運量紐約-新澤西港美國第3,舊金山灣區壓根就沒上榜,不知道前述論斷從何而來。再進一步說,經過幾十年的產業轉型和升級,美日早不再從事粗笨重工業,其港口早就把前面的位置讓給了中國,舊金山灣區港口貨運功能已經很小,紐約、東京灣區作為所屬國內樞紐性大港尚有一些吞吐量,但在全球範圍內跟中國港口根本沒法比。拿港口吞吐量完勝美日來說事其實意義不大,恰恰說明國內灣區發展水平還不夠高。

所以,我們提倡更為嚴謹、科學的對標,儘量基於數據分析、全面系統的比較,而不是簡單的印象對標、概念對標,機械、不完全、支離破碎的對標

然後,問題就來了:

粵港澳大灣區對標舊金山灣區到底合適麼?

筆者的回答是:廣州對標洛杉磯,珠海對標聖迭戈,確實合適;但是粵港澳大灣區對標舊金山灣區,深圳對標舊金山,並不合適。原因在第一部分已經提到過2點,至於第3點我們來看一個數據表。

走向世界的中國大灣區(五):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的舊金山灣?(上)

表1 粵港澳大灣區與國際三大灣區基礎數據對比

從表1可以看出,粵港澳大灣區面積、人口、GDP規模指標均為舊金山灣區數倍,人口占比為後者2倍,GDP佔比為後者3倍,也就是說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區域經濟版圖中的分量是舊金山灣的2-3倍,甚至已經總體超過紐約灣區。顯然拿舊金山灣區對標粵港澳是不合適的。背後的一個根本原因是,國際三大灣區均為大都市區(都市圈)的概念,而國內大灣區包括粵港澳大灣區都是城市群的概念。拿國外一個大都市區跟國內一個由若干大都市區構成的城市群硬比,本身就存在可比性的問題。這個問題已經在本系列文章的第三篇《灣區比較之尺度、概念和國情》裡有過具體的討論。

那麼如何系統解決這一對標問題呢?

3、系統對標方案

(1) 省/州級對標

各自作為所在國第一大省/州,具有相似的地理區位,並有百年移民史作為聯繫的紐帶,廣東和加州的對標具有深厚的基礎。從數據看,廣東vs 加州,面積比為1:2.36,人口比為2.75:1,GDP比為1:2,存在顯著的人口密度和發展階段兩項基本國情差異,絕對比較可比性低。但若採用人口、GDP佔全國比重來去除國情因素,廣東(含港澳)GDP佔全國14.85%,加州為14%;廣東(含港澳)人口占全國8.5%,加州人口占美國12%。考慮到當前以廣深為首的珠三角城市人口增長顯著,人口占比仍在持續提升中,顯然

廣東與加州具有很高的可比性

(2)城市群級對標

粵港澳大灣區即為大珠三角城市群,是廣東省最重要和佔據主體地位的城市群,人口占全國4.77%,GDP佔全國12.7%。根據前述探討,舊金山灣區是不適合與之對標的。但舊金山灣區所在的加州城市群人口占全國11%,GDP佔全國13%,考慮到珠三角人口快速增長的勢頭,二者具有較高的可比性。

那麼:加州城市群是什麼?

加州城市群簡稱SANSAN,是從北部舊金山(San Francisco)到南部美墨邊境聖迭戈(San Diego)的一系列大小城市構成的城市群,貫穿加州,綿延800km。

走向世界的中國大灣區(五):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的舊金山灣?(上)

圖1 加州城市群人口密度

這個名稱不僅不為國人所知,就連美國人也很少使用。這是因為按照美國通常的11大城市群劃分方式,加州是有兩個城市群的,一個是以舊金山灣區為核心的北加州城市群,另一個是以洛杉磯都市區為核心的南加州城市群。考慮到南北加州兩大城市群中間僅隔一條海拔1200-2400m的Tehachapi山脈,且正在修建時速350 公里全程2.5小時的加州高鐵溝通南北,完全可以視為一個城市群。

BTW:從佔所在省/州的比重來看,加州城市群人口占加州90%,GDP佔加州93%;大珠三角城市群人口僅佔廣東57%,GDP佔84%,可見大珠三角城市群在廣東省內的集聚度和優勢度還不夠高。應推進粵北東西部山區向大珠三角城市群移民,進一步提高其在省內的人口和產業集聚度。或擴容珠三角,納入兩翼的潮汕、湛茂,形成廣東沿海城市群,更有利於帶動全省發展,也更接近加州城市群在加州的地位。

(3)都市圈級對標

珠三角城市群通常按照在珠江口的位置分為中部廣佛肇、東岸深莞惠、西岸珠中江三大都市圈。大珠三角即粵港澳大灣區納入港澳,也就分別把二者納入了東岸、西岸兩大都市圈。

加州城市群由3大5小8個都市區構成,3大都市區分別是北加州的舊金山灣區、南加州的洛杉磯都市區、聖迭戈都市區,5個小型都市區在全國的分量微乎其微,相當於粵北東西,在對標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粵港澳大灣區和加州城市群各自三大都市圈/區的基本數據如下表2所示:

走向世界的中國大灣區(五):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的舊金山灣?(上)

表2 粵港澳大灣區與加州城市群三大都市區基礎數據對比

從表中可以發現,單單一個廣佛肇都市圈或一個深莞惠都市圈,在國內的分量就已逼近舊金山灣區在美國的分量,且GDP總量超過舊金山灣區一半。其實僅僅是深港組合,在國內的GDP佔比就已經達到5.56%,顯著超過舊金山灣區。可見:適合對標舊金山灣區的是廣佛肇都市圈或深莞惠都市圈,而不是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加入香港這個大BUG後,港深莞惠都市圈在分量上更已經超過了洛杉磯大都市區。單從佔比的數字看,總體上廣佛肇、港深莞惠、澳珠中江三大都市圈分別可與舊金山灣區、洛杉磯都市區、聖迭戈都市區對標。

然而對標問題,既要基於數據,還要考慮比較對象的功能、結構等特徵的可比性,不能生搬硬套數據,因此綜合考慮,筆者建議的都市圈級對標方式為:廣佛肇、港深莞惠、澳珠中江三大都市圈分別對標洛杉磯都市區、舊金山灣區、聖迭戈都市區

(4)縣市級對標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