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龍潭古鎮,用圖片講述看得見的故事

歷史上的重慶酉陽,有三大名鎮——龔灘、龍潭、濯水。解放後,人民政府按照有利於管理和發展的原則,對酉陽縣的行政區劃進行了合理調整,濯水劃歸黔江,不予細說。

三大鎮各具特色,龔灘臨烏江,扼要害,因激流險灘成名。濯水擁阿蓬江,以有史以來從無煙館青樓而有別於其他商賈重鎮,屬全國罕見。媚舒河百里,蜿蜒流淌,從峽谷擠出,久久迴盪,勾勒出這裡如龍的身軀,在伏龍山下兩個狀如“龍眼”的氽水洞常積水成潭,古鎮自“龍眼”之間穿過,形如“龍鼻”,龍潭,也就因而得名。

行走龍潭古鎮,用圖片講述看得見的故事

龍潭的歷史不需要過多文字敘說,屋頂的青瓦就是見證

行走龍潭古鎮,用圖片講述看得見的故事

清晨,早起的居民已經摘好蔬菜正走在去市場的路上

行走龍潭古鎮,用圖片講述看得見的故事

春天的雨,擋不住打早購物的人,他們已在歸途

行走龍潭古鎮,用圖片講述看得見的故事

在古鎮中山廣場晨練的人

古鎮之所以久遠,人類的繁衍,文化的傳承,地理的優越是必然理由。回眸久遠歷史中能夠至今的所在,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一切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他們歷練的過程,凝聚的無不是人類的生生不息,文化的綿延不斷,地理位置適宜優越。龍潭,自然無法脫離這一規律,遙想當年,河運的興盛,集市的繁榮,交易的頻繁,人流的匯聚,歸集為一段歷史,一座繁華之地,一種文化現象,從而成就了她雖在深山,但聲名遠揚、人傑地靈。趙家(趙世炎)、王家(王勃山)、劉家(劉仁)都起源於此,也曾留下賀龍、沈從文、丁玲、田漢等名人足跡,李鵬、楊汝岱、羅豪才、費孝通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親臨視察。

據史料記載,沈從文先生曾久居龍潭,曾經也就是凡夫俗子的念想,正因在龍潭的歷練和見識,才有了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夢想,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成就一代大師。

行走龍潭古鎮,用圖片講述看得見的故事

古鎮至今保留的傳統手工藝

在龍潭,紅白喜事的操辦雖然已經商業化,但這種商業模式的核心還是家家協作,商業的內容就是操辦的團隊略有盈餘,維持可持續的狀態。一家有喜事,大家來幫忙的傳統還是鎮上人們的主要基礎。

行走龍潭古鎮,用圖片講述看得見的故事

操辦喜事的古鎮居民

行走龍潭古鎮,用圖片講述看得見的故事

無論是誰,都可以去主人家的喜事上做自己能做的事

行走龍潭古鎮,用圖片講述看得見的故事

古鎮喜宴上幫忙做事的人

古鎮有1.4平方公里的明清建築群,是重慶市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古鎮。古鎮內有文物保護單位27個,其中國家級1個,市級2個,縣級24個。現存3公里的石板街被磨得光可鑑人、青幽如玉;150多座土家吊腳樓翹角飛簷,形態美觀;280多個四合院、500餘棟古民居古樸幽靜,頗具特色。街上店鋪林立,巷道相互連通,封火牆鱗次櫛比。古鎮上的趙世炎故居、劉仁故居、萬壽宮、“七宮八廟”以及吳家院子、王家院子、趙家院子、謝家院子、陳家院子、甘家院子等民居,具有很高的文物科考和旅遊開發價值。

行走龍潭古鎮,用圖片講述看得見的故事

古鎮萬壽宮

行走龍潭古鎮,用圖片講述看得見的故事

古鎮萬壽宮

行走龍潭古鎮,用圖片講述看得見的故事

古鎮王家大院

行走龍潭古鎮,用圖片講述看得見的故事

古鎮建築群一隅

龍潭放“河燈”(又名神燈)的風俗由來已久。在《酉陽直隸州總志》載:“…有設盂蘭會,放焰火與河燈者……”。

相傳,河燈起源宋代酉陽改寨為州之時,土家人一般在七月十五孟蘭盛會的晚上舉行燃放活動。在這天,夜幕剛剛降臨,穿上節日盛裝的土家、苗、漢各族群眾,便彙集在龍潭河兩岸。隨著主持人發出點燭照明的號令後,數以萬計的河燈立即照亮了水面。河水木船、彩龍競放,自制的竹筒煙花升上天空,嗩吶聲、鞭炮聲、鑼鼓聲響徹雲窗。曾有人吟詩讚曰:“滿天星斗滿河燈,送走瘟神敬神靈,四季平安官民樂,五穀豐登萬象新。”土家族詩人陳夢昭在《涉趣園》中有詩:“齊天樂。夜觀河燈" 酉溪水月交相映,波光月華如鏡。百盞河燈,千支蠟炬,輝耀紅顏雙鬢。如花似錦,是燦爛霓虹,彩燈人影。攘攘熙熙,夜來興致更難盡。

皆緣土城苗鎮,萬民歌自治,同祝同慶。樂鼓喧天,歡聲震地,掀起金風陣陣。激流勇進,看各族人民,競跨良駿。躍馬征途,勇擔天下任”。

行走龍潭古鎮,用圖片講述看得見的故事

放河燈的孩子們

行走龍潭古鎮,用圖片講述看得見的故事

古鎮居民

龍潭很久遠,千百年,一代代人離去,一件件物留下,龍潭很青春,隨著國家4a級景區的建立,喚起了龍潭重新啟程的力量,龍潭很幼小,在全面振興鄉村和全域旅遊的格局中,龍潭剛剛起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