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看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舌尖3」:看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中藥口紅了解一下?”

2018開年最刺激的事情是什麼?大概要屬《舌尖上的中國3》的口碑海嘯了。

片方特意選擇在過年這個“吃”的氛圍最為濃厚的時間上線,無不是想繼續操設前兩部經營出來的“下飯神片”的設定。

結果,觀眾看得不僅沒能吃下飯,還差點吐了出來。「舌尖3」表示:看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舌尖3」:看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如果說第一部是開山神作,第二部煨著餘溫勉強保住了品質,第三部則顯然是狗尾續貂。豆瓣評分由9.3暴跌至4.1,口碑慘案的背後不僅是一個團隊的更換,也是浮躁壓倒匠心的過程。浮躁,使這個謂之加入90後和外籍人員的創新團隊,把國民第一美食紀錄片品牌做成了“全民來找茬”的狂歡遊戲。

首先,最挑戰觀眾底線的莫過於文案中氾濫成災的知識性錯誤。

例如第二集把西安回坊的建成時間訛傳成唐朝;第三集把美國引進的大口黑鱸當成花鱸;第四集將有毒性的魚腥草說成養生蔬菜。諷刺的是,網絡上對《舌尖3》的文案糾錯,變相成為了一次大型科普活動,達成了央視想而不得的目的。

其次,《舌尖3》選取的拍攝對象,處處透著不地道的既視感。

作為帶貨能力一流的美食紀錄片,《舌尖3》捧紅的不是美食,而是第一集中被樹立成工匠精神典範的章丘鐵鍋,在淘寶上一度賣到脫銷。對此,章丘人表示毫不知情。

「舌尖3」:看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此外,天津人表示紅姐家的煎餅果子居然加火腿腸,一看就不正宗;樂山人表示節目組居然缽缽雞、麻辣燙傻傻分不清楚;河南人表示拍我們當地出名的胡辣湯為什麼要跑去杭州?廣東人表示既然說我們擅長煲湯為什麼沒有找當地人做?

「舌尖3」:看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而《舌尖3》暴露出來的衛生隱患,直接讓觀眾暴走。第六集《酥》講到山東大饅頭時,鏡頭掃過,竟然看到一位大姐一邊揉麵一邊釦眼屎?

「舌尖3」:看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相比之下,老爺子們的長鬍子和灰指甲簡直就算不上問題了。

「舌尖3」:看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一部締造過神話的央視紀錄片系列,能被全國觀眾挑出這麼多毛病,讓人弄不清是該詫異、憤怒還是惋惜。且不說仿照過去陳曉卿團隊那樣,從各個部門挖來最精尖的人才,翻遍三米高的《國家地理》雜誌只是為了挑選合適選題,每集都跋山涉水、不辭辛勞地找到獨特的地方食物,最起碼的調研應該做到位吧 ?每個鏡頭編導應該仔細審核吧?

「舌尖3」:看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舌尖1》的拍攝現場

《舌尖1》他們煮的食物不一定讓你口齒生津,但一定傳達出了收獲的幸福感。所以在片子最後必然出現的幸福笑臉,雖有擺拍之嫌,但那源自於勞動者對食物發自內心的熱愛與珍惜。

「舌尖3」:看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反觀《舌尖3》,這種人與食物的精神連接演變成了以感人為首要目的的故事大會。第二集裡那句被群嘲最多的“愛就是最好的調味”,最先暴露了這種煽情的歪心思。

「舌尖3」:看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還比如第五集本來要講天津人的早餐,結果鏡頭沒有對準天津街頭的攤點,而是花整整十分鐘講了一個患病媽媽為女兒做的一週愛心早餐。日式便當看著的確精美可愛,但這跟中國美食又有什麼關係呢?

「舌尖3」:看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最為外界所不齒的是,在《舌尖3》的劇本包裝下,因犯罪離職的麻辣燙女婿搖身一變,成了“為愛情放下手術刀”的痴心人設。

「舌尖3」:看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這樣生硬扮演的人間喜劇,還能傳遞什麼幸福感呢?沉迷中藥護理的女青年自制口紅時,格調瞬間降到微商廣告質感。

「舌尖3」:看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在這些鏡頭下,食物彷彿成為了一個輸出價值觀的道具。而這些文化自信,本來可以在以食物為本位的拍攝中得到更加潤物細無聲的表達。我們對《舌尖》的感情,並非全然是對美味的慾望,穿過腳趾的泥巴,煙燻火烤的灶臺,自家制造的竹筐鐵具,盛放著我們的鄉愁;隨風搖曳的青黃麥穗,果蔬繽紛的農家菜園,魚兒遊過的湍湍溪水,寄託著我們對自然田園的嚮往;一生鑽冰取魚的石把頭,屋頂上種菜的北京二哥,失去老伴的蝦醬老太郭少芬,讓我們體悟著人生百味。打鐵大爺的話:回送給《舌尖3》:

「舌尖3」:看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舌尖3」:看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