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不願背古詩詞?那是方法不對頭(二)

點擊上方藍色字,加關注!

小学生不愿背古诗词?那是方法不对头(二)

韓興娥老師和學生在一起。她用開學和期末各兩個星期就能完成語文課本教學並取得較好的考試成績,剩下的時間和學生在課堂上共讀課外書,探索出一套才能平平的一般老師也能容易操作的“課內海量閱讀”教學法。

小學生不願背古詩詞?那是方法不對頭(二)

文 | 韓興娥

給學生 “詩”與“史”的聯繫

到了三年級,詩詞的學習接著一、二年級鸚鵡學舌的步子向理解詩文轉變。

詩詞跟歷史關係密切,大唐盛世孕育出李白的狂傲,王維的灑脫,靖康之恥導致陸游、辛棄疾、岳飛的悲壯……有低年級對200首詩詞的初步瞭解,再次學習時,我力求讓孩子從對歷史有初步瞭解。所以《歷史朝代歌》及《三字經》中關於歷史的部分,會在學習詩詞的過程中不斷重複,使“詩”與“史”產生鏈接。

歷史朝代歌


唐堯虞舜夏(約前2070)商(約前1600)周(約前1046),春秋(前770)戰國(前474)亂悠悠,秦(前221)漢(前206)三國(220)晉(265)統一,南朝北朝(420)是對頭,隋(581)唐(618)五代又十國(907),宋(960)元(1206)明(1368)清(1616)帝王休。

三字經


1上古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2奴隸社會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遊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3.1封建社會——合:秦漢

嬴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

……

下面是唐朝四個階段的劃分及著名作者的生卒年月:

唐朝:618—907,共289年。安史之亂:755—763

初唐詩人:王勃 楊炯 盧照鄰 駱賓王(初唐四傑)宋之問 杜審言 陳子昂 沈全期 王績 李世民

王勃:約650—約676 陳子昂 661—702

盛唐詩人:張九齡 王維 孟浩然 王昌齡 賀知章

……

下面是宋朝兩個階段的劃分及著名作者的生卒年月:

宋朝:960—1279年,享國319年。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分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兩段。

北宋:960—1127柳永:約987—約1053 晏殊:991—1055 范仲淹:989—1052 歐陽修:1007-1073

……

上述內容都是“詩”與“史”的“支撐點”無論學哪首詩,都聯繫一下,學生頭腦中的歷史和詩詞就會慢慢形成知識網絡。比如孟浩然比李白年齡大還是小?大多少?學生一年生卒年月就算出孟浩然大12歲,李白是孟大哥的小粉絲,有詩為證。於是學生思考後齊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對偶像多麼迷戀,孟大哥的孤帆已消失了,他還在呆呆地看著“長江水從天際流來”。

再比如,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經常擱一起說,但李白和杜甫、孟浩然、賀知章都有故事,怎麼和白居易沒有故事呢?小朋友一查上述資料,發現李白在公元762年去世,白居易在李白去世10年以後的公元772年出生,不可能見面,也就沒有故事發生啊。倒是白居易和劉禹錫(772)、柳宗元(773年)是同時代人,他們是好朋友。

學生把歷史和詩詞的意思摻在一起學習,理解得全面、深刻。

每一首詩的作者後面加上了生卒年月,學生可以跟名氣大的詩人對照,以瞭解這個作者所處的年代。

春曉 (唐)孟浩然(689—740)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勸學 (宋)朱熹(1130—1200)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夏日絕句 (宋)李清照(1084—1155?)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引讀是高效的學習方法

學習詩詞最實用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朗誦。理解後帶著感情朗讀,不理解的情況下模仿著朗讀,對孩子來說都是有效的。在讀李清照的《如夢令》時,因為我們剛剛讀過一個故事,知道少女時代的李清照活潑可愛,並沒有一般大家閨秀的嬌羞,也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柔弱。喝酒、遊玩是她常做的事,給人感覺有點“野”。跟學生這麼一說,“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味道就讀出來了,一邊朗讀一邊想象那個坐在船上亂劃一氣的朝氣蓬勃的姑娘。

朗讀比理解重要得多,朗讀會深入學生的血液,在他們成年後,甚至在他們到了垂暮之年時,只要見到朗讀過的文字,童年時的此情此景會再現,會回到與老師、同學、父母共讀宋詞的無憂的童年時光。在反反覆覆朗讀的過程中,孩子不但能背詩詞,詩的意境也會隨著聲音留在腦海中。

課堂上的集體學習,主要任務是讀熟古詩詞並進一步加深對詩詞的理解。跟著錄音讀、老師或學生領讀、全體齊讀之後,老師邊提問邊“引讀”。先看《望江南》的教學過程: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李煜做了一個什麼夢?

學生齊讀兩遍:“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他做夢迴憶以前當皇帝時遊玩的熱鬧情景。好夢帶來什麼心情?

學生齊讀兩遍:“多少恨,昨夜夢魂中。”

為什麼?

學生七嘴八舌地說諸如“夢境越是美妙,夢醒後越是悲涼,用歡樂反襯淒涼,用盛況反襯孤寂”之類的話,說得是否準確並不要緊,不求甚解的理念應該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原則”。

最後給學生自己當堂背誦兩遍的時間,大部分孩子就當堂背過了。這首短詞的教學時間大約2分鐘,學生聽一遍,讀、背五遍

《踏莎行》的教學過程也和上面的《望江南》一樣,學生聽、讀、背六遍詩詞原句。只是在“引讀”過程中開了個玩笑,加點兒現代生活氣息搞笑,以調節氣氛。

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徵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行人離家時的景象如何?

學生讀“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徵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

行人越走越遠,心情越來越愁苦,他想象妻子在家做什麼?怎麼思念他?

學生齊讀兩遍“寸寸柔腸,盈盈粉淚”。

後老師引導學生議論:“假如那時有電話,行人就問:‘老婆,你心情如何?’妻子說:‘我正哭得一塌糊塗呢!’行人會怎麼勸說妻子?

學生齊讀兩遍:“樓高莫近危闌倚。”

為什麼勸說妻子不要到高樓上遠眺?

學生齊讀兩遍:‘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下面的《採桑子》也學得興味盎然。

採桑子 呂本中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這個呂本中好像精神不太正常,先說:“月亮,月亮,我愛你!”為什麼愛月亮?因為月光常照。

學生齊讀:“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呂本中一會兒又變了,說:“月亮,月亮,我恨你!”為什麼恨月亮?因為月有圓缺。

學生齊讀:“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老師再說“月亮,我愛你……我恨你”時誇張的語氣、動作、表情使教室裡一片笑聲。

教師是從整體“引讀”較長的句子,還是細碎地“引讀”隻字半句,要根據具體內容決定。

生查子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哪兒寫去年約會?

學生齊讀:“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哪兒寫今年失戀?

學生齊讀:“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老師兩個問題,學生兩次齊讀,就完成了這首詩的教學。

蝶戀花 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這首的主人公是什麼人?

學生大多能答出是個女子。

這個女子的住處很封閉,在哪裡?

學生齊讀“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她的丈夫到哪裡去了?

學生齊讀“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丈夫在秦樓楚館肆意尋歡,妻子在重重深院獨守空房面對的是什麼?

學生齊讀“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這首詩三問三答,學習的速度也比較快。

下面的《桂枝香》很長,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便採用多問多答的方式“引讀”。

桂枝香 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老師往講臺上一站,伸長脖子遠眺,問,王安石在做什麼?

學生齊讀:“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他先看到江水,學生讀“千里澄江似練”,又看到山,學生讀“翠峰如簇”,又看到船,學生讀“歸帆去棹殘陽裡”……

這種“引讀”法教學的好處很明顯,一是學生在短時間內讀的次數多,全部學生能夠當堂熟讀,部分學生能當堂背誦,知識目標的達成度很高。二是老師“引讀”的語言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了詩詞。

這種幾分鐘教完一首詩詞的做法與常規的文本細讀差別很大。表面上看,不如一兩節課的精讀紮實,但實際上,

短時間內不求甚解地學習大量詩詞,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很快,背誦能力也提高明顯,這是精讀所望塵莫及的。也有人會說,面對曼妙優雅的詩詞,如此快速地學習,會不會失去審美情趣?也不會。在大量誦讀過程中,學生深刻感悟到了詩詞的韻律美,讀得越多,越感到口頰生香,美不勝美。那鏗鏘的聲韻,那華美的詞句,可以讓人感覺到不可名狀的一種快慰,學生的用詞能力、語言的表達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

當學生像閱讀白話文一樣輕鬆閱讀詩詞時,他們的閱讀範圍擴大了,閱讀興趣提高了。他們開始喜歡讀詩詞作者的傳記。如李白、杜甫、蘇軾、陸游、辛棄疾等人的傳記,由此延伸到喜歡讀歷史書籍,還喜歡讀詮釋詩詞的書。這些並不是自然狀態下小學生喜歡讀的書,因為大量誦讀詩詞的過程中會對高產作家的身世進行探討,會牽扯到歷史故事等。

歷史課告訴學生顯性的史實,祖國的文化是要從古人的詩文中體會的,讀多了、讀懂了,就找到了我們的“根”,學生就成了有根的人。有了歷史之根,才能結出未來之果。

讀多了,孩子們猛然發現,經典並非曲高和寡,並非高不可攀,不知不覺間,他們已經熟讀或背誦了200多首宋詞,已經成為“腹有詩書”才子才女。

小学生不愿背古诗词?那是方法不对头(二)
小学生不愿背古诗词?那是方法不对头(二)

徵稿

文言文教學和古詩詞教學設計、

課堂中心環節實錄、教學案例等

字數3000—5000

郵箱:[email protected]

/策劃:李節

/美編:哈娜

語文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

閱讀有時,關注有時,轉發有時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點擊下列標題,查看清話熱點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