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泓:怎樣教中學生讀《詩經》——專題學習設計示例

吴泓:怎样教中学生读《诗经》——专题学习设计示例

點擊上方藍色字,加關注!

怎樣教中學生讀《詩經》

——專題學習設計示例

文 | 吳泓

作為中華文明大廈的支柱之一,《詩經》對我國的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和民族的心理氣質、審美習慣等都有著難以估量的影響;對中華民族世道人心的維繫以及對國家的認同感也做出過巨大貢獻。然而,對今天的中學生而言,別說“升堂入室”了,就是觸摸到它的門檻邊沿也說不上。初中他們學了《關雎》和《蒹葭》,高中必修他們學了《氓》和《采薇》,但作為經典中的經典,盛宴中的盛宴,只讀過《詩經》這四首詩,留下的僅是一個遠去的、模糊不清的背影,而這樣“學過無痕”的結果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或遺憾。

作為一名中學生,怎樣閱讀《詩經》這本書?讀到一個怎樣程度比較合適呢?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吧中學生引入到美麗的《詩經》文本中呢?我給出的建議是,把《詩經》適當、適度、適量地做成一個“專題學習”。下面,我們將從專題學習的確定學習方向、確定學習目標、選定學習篇目和確定學習流程等四個方面來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和說明,供參考。

一、確定學習方向

《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305首詩,其中佔比例最大的一部分當屬“國風”,共160篇;而“國風”中最優秀的詩篇又是那些“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的愛情詩、農事詩和戰爭詩。為此,在高中階段(最好是高一上學期第一個專題學習),我們聚焦這三類詩歌的精華篇章進行閱讀。確定五大學習方向:

  • 回望兩千多年前的愛恨情愁

  • 再現兩千多年前的勞動場景

  • 遙想兩千多年前的戰火烽煙

  • 品味《詩經》中語言、形式的美感

  • 對專家、學者研究《詩經》的成果吸收、評價並提出“異議”

在初中階段做《詩經》專題學習,可以省去“對專家、學者研究《詩經》的成果吸收、評價並提出‘異議’”這一方向,對前四個方向也應該有所側重,如側重於“回望兩千多年前的愛恨情愁”的愛情詩方面等,具體實施應視學生的“學情”而定。

二、確定學習目標

據我們觀察,學生在進入初三年級學段,其語言、思維所表現出來的特徵或者狀態主要是“感悟性”的,“思辨性”語言、思維特徵在這一時期會初露端倪,並且表現出較為強勁的發展勢頭。他們能夠運用一些抽象的、合乎形式邏輯的方式進行思維,但其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還很不成熟,呈現出來的思維結果經常表現出片面性、極端性的一面。學生升入高一年級後,則呈現出 “感悟”與“思辨”交叉並行的語言、思維發展趨勢。在高一,教師如果不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抽象邏輯思維,特別是理論型抽象邏輯思維的培養,那麼,初中學生的語言、思維的特徵或狀態就會延續到高二、高三,甚至高中畢業以後。瞭解到這一勢頭後,那麼,到高一年級我們就應對學生未來的語言和思維的訓練或培養做到心中有數和統籌安排。如在高一年級做第一個專題學習時,我們會有意識強化這兩方面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即讓學生“感悟性”語言、思維的發展逐步走向穩定,然後從“感悟”過渡,上升和發展到“思辨”,讓“思辨性”語言、思維的發展逐步走上軌道進而走向成熟。換言之,就是讓學生的思想深刻、觀點科學、邏輯嚴密、語言準確,在語言和思維的各個方面都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

以下學習目標是針對高一學生而定的,初中學生可以適當降低要求,如只要求寫想象文等。

1.語言目標

(1)背誦《詩經》中有生命力、有表現力的詩句,學習《詩經》重章疊唱、直抒胸臆的歌詠形式。

(2)閱讀專家、學者的評論文,能圍繞一個內容(如人物、環境、主題、語言等)從不同文本中提取多條相同的、重要的語言信息,並進行對比性的處理(如轉變成表格或概括成文字)。

(3)寫作評論文,能明確這類文章語段、語序的組織規律,能掌握評論文標點符號使用的特點,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或獨到見解。

2.思維目標

(1)能看出一篇評論文作者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如情節的複述或概述)是否正確,能找到體現作者觀點的語句和明確文中理論或事實的出處或依據,能瞭解作者的表述方式和文章的文體特色。

(2)能圍繞一個內容從不同的評論文中提取多條相同的、重要的信息,然後在比較、辨析過程中不斷地補充、整合或者重構(使之建立聯繫),從而對這一部分內容能有新的發現或新的理解。

(3)能辨別標題、論題與論點三者的異同,能明確評論文語段、語序的組織規律,能明確“感悟性”思維的特徵(“有所感觸而領悟”),讓自己的思維向“思辨性”思維過渡。

3.價值目標

(1)感受《詩經》中的鄉土情懷、宗國情感和倫理情意。

(2)領悟《國風》中“主文而譎諫”(用詩的方式委婉地勸諫)、《大雅》《小雅》中“言王政之所由廢興”所表現出來的知識階層關心家國命運的責任與擔當。

(3)理解《詩經》中關注世俗生活、關注個體生命的“以人為本”的精神。熱愛生活,相信愛情,思考並學習愛的能力,努力過有尊嚴、有智慧、有品質的生活。

需要強調的是,這三個目標是一個整體,在學習的全過程中,它們是互滲共生,同步進行的。

吴泓:怎样教中学生读《诗经》——专题学习设计示例

吳泓老師上課

三、選定學習篇目

(一)原作閱讀

1.購書。師生購買原作,兩個版本供參考:

王秀梅著《中華經典藏書:詩經》,中華書局2006年10月1日出版;

程俊英著《詩經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6月1日出版。

2.閱讀篇目20首

閱讀篇目包括11首愛情詩,4首農事詩,5首戰爭詩,分為兩組:

第一組,基礎閱讀:《關雎》《靜女》《木瓜》《溱洧》《氓》《芣苢》《伐檀》《無衣》(秦風)《蒹葭》《采薇》(小雅)。

第二組,拓展閱讀:《桃夭》《漢廣》《野有死麇》《將仲子》《子衿》《碩鼠》《擊鼓》《君子于役》《黍離》《七月》。

(二)泛讀材料

李 山:《離我們遠嗎》

高自雙:《語言的生命力》

(三)賞析材料

金啟華:《賞析》

褚斌傑:《〈詩經·邶風·靜女〉賞析》

龐 堅:《〈詩經·衛風·木瓜〉賞析》

蕭華榮:《〈詩經·鄭風·溱洧〉賞析》

孫以昭:《〈詩經·衛風·氓〉賞析》《〈詩經·周南·芣苢〉賞析》

徐培均:《〈詩經·秦風·無衣〉賞析》

張金耀:《〈詩經·秦風·蒹葭〉賞析》

(四)比讀材料

王開林:《〈穿越詩經的畫廊〉之“關雎”》

梁志軍:《兩千年前的愛情輕喜劇》

若 風:《投我以木瓜》

劉冬穎:《〈詩經〉中的上巳節》

傅道彬:《至於頓丘》

駱玉明、顧 伊:《“車前草”用來派什麼用處》

徐昌才:《〈無衣〉三美》

晁毓紅:《秋水伊人,永恆之追求——讀〈詩經·秦風·蒹葭〉》

(五)拓展閱讀材料

陳國安:《遠古的漫歌——重讀》

張步學:《試論洽川是“詩之源”》

魏 媛:《愛情詩的表現手法及其啟示》

劉玉娥:《“鄭風”情歌的地域特色》

汪淵之:《“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女性的自我沉迷之歌》

李全祥:《談的主題》

丁光濤:《輪人之歌:以物理之鑰解之爭》

趙沛霖:《關於戰爭詩的幾個問題》

韋慶遠:《“萬壽無疆”考——讀有關篇章的札記》

馬銀琴:《的形成、演變與影響》

吴泓:怎样教中学生读《诗经》——专题学习设计示例

學生學習《詩經》筆記

吴泓:怎样教中学生读《诗经》——专题学习设计示例

學生繪製的十五國風圖

四、確定學習流程

學習流程共分為四個“課段”。

第一課段

師生一起泛讀李山的《離我們遠嗎》和高自雙的《語言的生命力》兩篇文章。

泛讀是指通過概括地瞭解文章或者文段的主要內容,快速獲取所需信息的一種閱讀方法。這一課段的學習重點是要找到並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如泛讀《離我們遠嗎》一文,要找到並提取文中關於《詩經》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泛讀《語言的生命力》一文,要找到並提取文中關於《詩經》在語言方面的重要信息。為此,在完成文章前所列出的“學習任務”的同時,要學習怎樣做好讀書筆記。獲取文中重要信息,將為後面的理解、質疑、探究《詩經》的思想內容、主題意蘊和藝術形式等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一課段建議用6課時。

第二課段

學習內容主要是由基礎閱讀和拓展閱讀這兩部分的誦讀材料組成。

基礎閱讀階段,師生在課內一起誦讀從《詩經》中選定的篇目:《關雎》《靜女》《木瓜》《溱洧》《氓》《芣苢》《伐檀》《無衣》(秦風)《蒹葭》《采薇》(小雅),共10首。

拓展閱讀階段,同學們在課外自行誦讀從《詩經》中選定的篇目:《桃夭》《漢廣》《野有死麇》《將仲子》《子衿》《碩鼠》《擊鼓》《君子于役》《黍離》《七月》,共10首。

誦讀是指用有高低抑揚的腔調讀出聲音來的一種閱讀方法。我們在“閱讀建議”中會給出誦讀的一些具體的建議或方法。

這一課段,課內誦讀建議用8課時。課外誦讀使用《詩經》購書。

第三課段

學習內容主要是由基礎閱讀(賞析與比讀)和拓展閱讀這兩部分閱讀材料組成。

基礎閱讀(賞析與比讀)共16篇文章,設為學習前段,建議用12個課時。

前段學習的評論文,只針對《關雎》《靜女》《木瓜》《溱洧》《氓》《芣苢》《無衣》(秦風)《蒹葭》八首詩設置:即每一首詩選取兩篇從不同角度或採用不同方法的解讀文章,組成一個學習組元,總共八組。賞析是指對作品進行鑑賞和分析的一種閱讀方法;比讀是指用他人或作者自己的“同題”文章來進行比較閱讀的一種閱讀方法。為此,我們在“閱讀建議”中會給出閱讀的一些具體的建議或方法。

拓展閱讀共10篇文章,設為學習後段,建議用10個課時。

後段學習的評論文主要是作者針對《詩經》中某一首詩、某一類詩或某一個問題、幾個問題進行的分析、論證和總結。拓展閱讀的目的是使所學所思的內容更加的深入、立體和綜合。換句話說,就是要在比較、辨析過程中不斷地補充、整合或者重構,使自己的思想更為開闊,能湧現出更多的新的有價值的思考和創意。為此,在“閱讀建議”和“師生共學”中,我們將繼續給出閱讀的一些建議或方法。

第四課段

學習任務是定向、選題、寫作。

定向是指確定研究寫作的方向,屬於較大的方面或領域。選題是指在定向的基礎上比較分析收縮範圍,確定研究寫作的具體題目。寫作是指按照題目,經過再次深入思考琢磨研究之後,提出觀點,擬出提綱,對研究過程及研究結果進行梳理與表述。

這一課段,我們開設定向選題討論課和寫作思維指導課,重點突破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以下幾個問題:

1.學會“聚焦”在一兩個問題或議題上,進而擬定題目。

2.辨別標題、論題與論點的異同;理清論點(結論)與論據之間的關係。

3.明確文章語段、語序的組織規律,掌握文章標點符號使用的特點。

這一課段建議用10個課時。要求學生上交一篇評論文。或選擇《詩經》中的一首詩;或選擇《詩經》中的幾首或者一類、幾類詩;或選擇與《詩經》相關的問題、議題等,寫一篇不少於2000字的評論文或研究文章。題目自擬。

作家洪燭曾把《詩經》比喻成一條河,他在一篇文章裡這樣寫道,這是一條“跟血緣、傳統、漢語有關的河”。在這條河裡,“淑女與君子,艄公與過客,母親與兒女,乃至時光與記憶……構成周而復始的白晝和黑夜。”“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永遠生活在《詩經》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養。”那麼,就讓我們溯流而上,走進這條瀰漫著遠古氣息的“詩經”河流,去感受這逾越千年卻依然至美的精神天地吧!

吴泓:怎样教中学生读《诗经》——专题学习设计示例

讀者福利:歡迎留言哦~ 清話將從留言的讀者中抽選三位幸運讀者,贈送吳泓編著《興觀群怨親風雅——專題》一書。

吴泓:怎样教中学生读《诗经》——专题学习设计示例

吳泓編著《興觀群怨親風雅——專題》,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吴泓:怎样教中学生读《诗经》——专题学习设计示例

/策劃:李節

/美編:哈娜

ID:ljyuwenqinghua

語文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