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一二三四五”

語文清話

把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一二三四五”

語文的邊界

就是世界的邊界

把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一二三四五”

把握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一二三四五”

文 | 吳欣歆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規定了高中語文的教學內容,“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位列18個學習任務群之首,總結現有的思考認識與實踐經驗,要深入領會“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理念,做好教學實施,大致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筆者將其概括為“一二三四五”,具體呈現如下。

一個基本方向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拓展閱讀視野,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提升閱讀鑑賞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學習和思考,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1)整體把握這段文字,我們不難看出,“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基本方向在於發展學生獨立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好基礎。

兩個目標維度

《課標》明確提出了“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學習目標與內容,具體如下。

(1)在閱讀過程中,探索閱讀整本書的門徑,形成和積累自己閱讀整本書的經驗。重視學習前人的閱讀經驗,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綜合運用精讀、略讀與瀏覽等方法閱讀整本書,讀懂文本,把握文本豐富的內涵和精髓。

(2)在指定範圍內選擇閱讀一部長篇小說。通讀全書,整體把握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從最使自己感動的故事、人物、場景、語言等方面入手,反覆閱讀品味、深入探究,欣賞語言表達的精彩之處,梳理小說的感人場景乃至整體的藝術架構,理清人物關係,感受、欣賞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體會小說的主旨,研究小說的藝術價值。

(3)在指定範圍內選擇閱讀一部學術著作。通讀全書,勾畫圈點,爭取讀懂;梳理全書大綱小目及其關聯,做出全書內容提要;把握書中的重要觀點和作品的價值取向。閱讀與本書相關的資料,瞭解本書的學術思想及學術價值。通過反覆閱讀和思考,探究本書的語言特點和論述邏輯。

(4)利用書中的目錄、序跋、註釋等,學習檢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關評價等資料,深入研讀作家作品。

(5)聯繫個人經驗,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讀書的愉悅,從作品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用自己的語言撰寫全書梗概或提要、讀書筆記與作品評介,通過口頭、書面形式或其他媒介與他人分享。(同上)

上述五個方面的學習目標與內容主要體現為兩個維度:讀什麼和怎麼讀。閱讀對象包括文學名著和學術著作,閱讀方法涉及信息收集整理和聯繫個人生活經驗兩個大的方面,具體的方法包括精讀、略讀、瀏覽,互文解讀、拓展閱讀、梳理綱要等。具體的閱讀內容“在指定範圍內選擇”,涉及的領域比較寬泛,要求師生能夠明確“這一位”“現階段”“最需要”“哪一些”(引自王棟生老師2017年12月15日在上海整本書閱讀論壇上的發言。)即用合宜的閱讀內容引領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和精神思想的發育,幫助學生建構適合自己的閱讀路徑與策略。在這兩個主要的目標維度之中,還隱含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維度,指向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三處閱讀空間

《課標》規定“整本書閱讀與研討”貫串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個學段,但只在必修學段規定了課時和學分——18課時,1學分。用18課時完成一部長篇小說和一部學術著作的閱讀,完全依靠課堂教學的時間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樣的課時安排意味著“整本書閱讀與研討”需要打通課堂內外,學校內外,即學生的閱讀行為發生在課堂之外,可能是家庭或社區(圖書館),但教師的指導、師生的互動交流要發生在課堂內。換言之,整本書閱讀需要三處閱讀空間的協調互動,學校提供閱讀指導,家庭提供閱讀陪伴,社區提供閱讀資源。三處空間形成合力,幫助學生形成持續的閱讀行為、穩定的閱讀狀態,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理性地選擇閱讀內容,在此過程中體味到閱讀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四對主要關係

推進“整本書閱讀與研討”需要處理好四對主要的關係: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關係,自主閱讀和教師指導的關係,整體梳理和局部精讀的關係,共同知識和個人體驗的關係。

首先,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關係。很多老師關注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探索出各種培養策略,但忽視了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課標》突出強調了閱讀習慣的重要性,養成了閱讀習慣,閱讀就成為心理程序,成為固有的動作記憶,像呼吸、吃飯、睡覺一樣自然,當學生養成了閱讀習慣,在固定的時間自然進入閱讀狀態,自然和閱讀同一本書的夥伴討論交流。在閱讀收穫的鼓勵下,興趣會更加穩定、長久。

其次,自主閱讀和教師指導的關係。理想的閱讀狀態是不被打擾的自主閱讀,在學生沒有到達理想狀態之前,教師指導的作用包括:幫助學生讀完整本書,引導學生髮現獨立閱讀時沒有發現的問題或者幫助學生解決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指導學生讀完整本書不能只靠監督和測評,而是要設計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學生必須通讀全書才能完成活動,不同的活動引領學生用不同的方式通讀全書。活動中隱含著策略,學生在活動中自然應用閱讀策略,在活動的引領下在書中走上幾個來回,每次都像走進新鮮的文本,有新的閱讀發現,產生新的閱讀體驗。

再次,整體梳理和局部精讀的關係。整本書閱讀教學內容要選在那些能夠用局部帶動整的“點”,整理梳理是閱讀的主體內容,局部精讀的目的在於增加整體梳理的深度。因此,選擇的局部應該具有代表性,或能夠揭示人物的典型特點,或能夠表現情節的重要節點,或體現環境的突出特點,以這個局部貫串起全書內容的梳理,幫助學生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

最後,共同知識和個人體驗的關係。嚴格來說,整本書的主要教學價值並不是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它更重要的價值體現在改變學生的觀點態度,提升學生的認識能力,即豐富學生的人生經歷,促進學生的思想發育和精神成長,引領學生走向更好的自己。因此,在整本書閱讀的教學中,共同知識的教學必要但不唯一,閱讀一本小說,除了印證小說這種文體的相關常識,除了分析鑑賞藝術手法,更重要的是:走進小說呈現的“他人的世界”,在他人的世界中思考自己的問題,在閱讀中融入情感,生成個性化的體驗,完成自身的成長;走進小說營造的文化場域,受到不同文化的薰陶漸染,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提高文化理解和傳承的能力。

五種閱讀策略

在推進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梳理出五種整本書閱讀的策略。

其一,內容重構。“內容重構”策略,指閱讀主體基於進一步的研究目的,通讀全書後,提取相關信息,按照新的形式重新組合並呈現。要完整分析一本書中的人物,需要梳理書中與人物相關的事件,重新組織這些內容,建構客觀完整的認識。

其二,捕捉閃回。“閃回”是整本書創作的常用手法,一個畫面、場景、人物在整部作品中重複出現,利用重複形成勾連,強化印象。捕捉閃回就成為整本書閱讀的獨特策略,藉助這一策略,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實現與作者的深度對話。

其三,對照閱讀。對照閱讀,即在閱讀中自覺地將具有一定關聯的人物、事件或場景對比參照,區分細微差別,探究差別產生的本質原因。

其四,跨界閱讀。經典名著常常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跨界閱讀指閱讀本書過程中,學生突破學科邊界、突破紙質媒介進行的綜合閱讀。有些書的閱讀需要打開學科的界限,綜合利用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的知識獲得更深刻地理解;有些書需要打開不同藝術形式的邊界,藉助戲劇、電影、評書、連環畫等表現形式幫助學生對比細節,發現差異。學生在跨界閱讀過程中,體會不同的藝術形式在表現人物、設置情節方面的特點,立體化地品評人物,加深對原著的理解,有助於客觀地、多角度地評價分析原著。

其五,經典重讀。意大利學者卡爾維諾將經典定義為“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中學生閱讀的整本書大多是經典著作,語文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讀完整本書,還要引導他們養成重讀的習慣,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到能夠陪伴自己終生的書,常讀常新,在不同年齡獲得不同的滋養。

目前,為了推進“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實施,很多老師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下探索著可操作、有實效的閱讀指導方案,其中雲舒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整本書閱讀混合式學習平臺”受到普遍關注。在線上課程的引領下,學生完成閱讀的基本要求,上傳作業,教師根據學生的階段成果制定指導方案,選擇教學內容,有力推進了校內外學習過程的銜接,增加了閱讀指導的科學性和延續性。線上課程為學生提供合理的閱讀規劃和優質的學習資源,線下課程重點解決學生閱讀進程中的關鍵問題和共同問題,混合式學習平臺的使用,便於學生在合適的時間、空間完成個性化的學習任務,有助於解決學生自主閱讀和教師指導的矛盾,可視為“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在學習形態上的未來選擇。(本部分內容摘錄自筆者的《整本書閱讀需要處理好的四對關係》,原載《中學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17年第10期。)

把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一二三四五”把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一二三四五”

ljyuwenqinghua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策劃:李節

/美編:哈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