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破门》讲述留守儿童和足球的故事

说到电影,可能观众朋友们很容易想到那些非常卖座的大片,而说到足球与电影的联系,中国的观众或许就比较陌生了,在我们为数不多的记忆当中可能仅有星爷的《功夫足球》这部喜剧片留给过我们充满欢笑和泪水的深刻记忆,而其他的呢?似乎我们真的再也说不出哪些名字了。

电影《破门》讲述留守儿童和足球的故事

在中国不说足球电影,甚至体育电影都是寥寥无几的。只有在1962年的时候有过一部名叫《球迷》的电影,不过距离现在的我们真的已经太过遥远了。而在国外的电影市场,足球一直以来都是导演们非常热衷的题材,比如大家所熟知的《一球成名》、《我爱贝克汉姆》等等,他们在豆瓣上评分也非常高。这也说明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体育题材的电影其实是拥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但是为什么在这个领域我们还是一片荒漠呢?而且缺少电影这个覆盖庞大人口的宣传窗口,中国足球、中国体育的普及途径是否有些单一了呢?

电影《破门》讲述留守儿童和足球的故事

而最近就有这样一部电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纪念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际,足球题材电影《破门》在北京首映,用104分钟的时间,讲述了一群山区留守儿童足球队的师生们不畏艰难困苦,通过足球训练和比赛的方式,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逐渐走出灾难阴霾,迎来崭新机遇和生活的动人故事。电影中球队的原型就是闻名全国的四川安州区迎新小学足球队,饰演“喜哥”的就是他们的教练马顺洗,虽然他和孩子们都没有表演经验,但本色出演最为动人。影片一上映,也是引起了观众的热议,被认为是国产片的良心之作。

电影《破门》讲述留守儿童和足球的故事

编剧许波就说,“踢球可以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和他们的抗挫能力,这部电影没有着重说孩子们取得了多么好的成绩,而是通过他们踢球增强自信,在面对重大灾难时,也通过踢球发泄悲伤,也最终看到了希望”。

影片中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不服输的精神,客观因素是源于足球教练喜哥循循善诱的引导,其主观因素则是因为这一群孩子,成长在山区,艰苦生活造就刚毅内心,无论是学习还是踢球,他们都会给自己设置目标,并且具备势必要达成的信念。而这正是足球这项运动最应该传递给大众和青少年们的精神内涵。其实真心希望中国能够有更多好的电影作品,或者不仅仅是电影,还可以有更多动画片、电视剧,更多充满正能量文化作品去展示足球运动的精神,而这些精神再去影响一代中国的年轻人,让他们真心热爱,那时候的中国足球无论球员还是足球市场都会发生质的转变,才能实现真正的破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