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周年:除了纪念,是否考虑地震带居民的迁徙?

文/马进彪

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12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幕。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中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新华社5月12日)

汶川十周年:除了纪念,是否考虑地震带居民的迁徙?

5·12汶川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距今已经十年。共造成约45万人伤亡,近2万人失踪,是建国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10年前的那场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直到今天,地震带来的深创剧痛依旧是许多人难以忘却的记忆。

10年前,在汶川,人们感知了什么叫天灾,也知道了什么叫不可预料的瞬间,10年过去,走进今日汶川,街道整洁、道路畅通、新房林立,如果不是地震遗址的无声诉说,到访游客可能并不会意识到这里曾发生过大地震。残垣断壁旁生长出美丽宜居的新生活,这是彪炳人类救灾史的罕有范例,更是今日中国砥砺奋进的生动见证。

汶川十周年:除了纪念,是否考虑地震带居民的迁徙?

尽管现在的汶川已今昔对比,但这一切较好的结果并不是原地恢复的结果,而是异地重建的结果,原址的地质形态,根本不适宜人居。在四川茂县叠溪镇新磨村,于汶川大地震之后也曾突发山体高位垮塌,有网友提出质疑,当地为什么没有更好的预案呢?

其实,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说明这一带的地质情况,和历史上发生过的灾难,而如果脱离了这个客观实际,其实也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再好的预案也是基于人类目前所具有的能力而言的,如果说将人类目前的能力说得无限大,那么所有的预案就会成为不可现实的假大空预案。

汶川十周年:除了纪念,是否考虑地震带居民的迁徙?

据羊城晚报报道:早在1933年8月25日,地处四川茂汶县以北大约60多公里岷江东岸的叠溪古城,在地球剧烈颤动的一瞬间,随着地下的隆隆巨响,消失在高山谷地的地下深处。这是近代地震史上著名的7.5级叠溪大地震。人们很难相信,这个建制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边塞重镇,这座有过繁荣昌盛的历史、也经历过战祸兵燹的古城,竟是如此轻易地就在那白色地光闪过的一瞬,随着山摇地动,飞沙滚石,被生它养它的地球母亲张开大嘴吞食了下去。

由此可以看出,在一些地方,因为地质结构的原因,它必然会发生难以抗拒的自然灾难,在这样的地方,不管有看上去有多么完美的预案,其实那都是给活人看的,因为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一切预案在这些地方都没用,因此,对于这些地方而言,其实并不是有无预案的问题,而是该不该住人的问题,如果说,在这样的地方还要住人,那么,就等于选择了与危险相伴。

汶川十周年:除了纪念,是否考虑地震带居民的迁徙?

因此,通过这样不可抗拒的天灾可以看出,人必须要客观地看待自己有限的能力,而不能主观地认为一切天灾都是可以避免的,更不能将希望寄托于所谓的“预案”上。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是客观事实,如果违背了这个简单的道理,就会走入“人定胜天”的歧途,而最终买单的只能是人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诸多这样的地方,失去了那么多人的生命,这不该仅仅使人们的意识停留在纪念的层面上,而应当敢于打破这个错误想法,重新客观地看等人目有所具有的能力。因此,在汶川地震十周年的日子里,除了纪念,要深思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通过社会的努力,才能早日使那些居住在地质危险地带的居民迁徙到其它地质相对安全的地方,面对随时都可能失去的生命,这个问题远比纪念本身重要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