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大學

名校解析 | 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Beijing)是在原北京礦業學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所研究型大學,位於北京市,始建於1909年。學校的前身是創辦於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由地處北京和徐州的兩個辦學實體組成。學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學校被列入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是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同時也是“111計劃”、“卓越計劃”、北京高科大學聯盟[1]

北京學院路地區教學共同體成員高校,全國首批具有博士和碩士授予權的高校之一,全國首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高校之一,是教育部與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共建高校。

據2014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佔地面積37萬平方米(學院路校區24萬平方米,沙河校區1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2萬平方米。學校設有12個學院,設置62個本科專業,有1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焦作路礦學堂時期

福中礦務大學時期

焦作工學院時期

中國礦業學院時期

北京礦業學院時期

四川礦業學院時期

中國礦業大學時期

2017年9月,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礦業類(本科類)

一、招生大類介紹

中國礦業大學礦業工程學院以保障國家能源戰略需求為目標,構建高效、安全、綠色、無害和潔淨化的科學採礦技術體系,以大團隊、強聯合、深交叉的方式開展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按礦業工程大類招生,現設採礦工程、工業工程和交通運輸三個專業。始建於1909年的採礦工程是彰顯中國礦業大學辦學歷史和特色的支柱專業,與礦物加工工程組成的國家重點學科礦業工程學科在國內權威機構專業評價排名中位居第一,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學科。在國際高等教育諮詢機構QS發佈的年度世界大學學科最新排名中,躋身第27名。

二、大類所含可修專業介紹

1、採礦工程專業

專業地位突出,師資力量雄厚。採礦工程是自地殼內和地表開採礦產資源的技術和科學,不斷吸收和融合現代科學技術使礦業工程科技持續提高和創新。採礦工程專業創辦於1909年,歷年國內各項學科專業評比中始終位居第1。擁有全球最強大的礦業師資力量。現有教師83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教授40人、副教授25人。教師隊伍中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領軍人才、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帶頭人、中國青年科技獎、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333人才工程”、 “青藍工程”、江蘇省教學名師等省部級以上人才與榮譽稱號獲得者80餘人次;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1個,江蘇省“青藍工程”科技創新團隊2個。

國際教育模式,塑造一流人才。以國際競爭力為切入點,明確國際化教育內涵,不斷創新理論教學方法和實踐教學方式,創建了以“三融入”理論教學體系和“三提升”實踐教學體系為主要內涵的“兩貫通”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一流礦業人才國際化教育模式。近五年,學生學習質量、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畢業生平均就業率99%,其中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工作人數佔就業人數的73%,,留學和升學率30%;有出國學習經歷佔10%以上,留學生比例5%;學生承擔各級創新訓練項目300餘項,獲各類大學生科技競賽獎勵200餘項。培養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鮮學福(本科1950級)、中國工程院院士周世寧(本科1950級)、中國科學院院士宋振騏(本科1953級)、原煤炭部部長王森浩(本科1953級)、現國家能源局副局長王曉林(本科1979級)為代表的1萬多名畢業生。

2、工業工程專業

工業工程學科專業由原礦業系統工程方向孕育而來。經過近20年的辦學歷程,學科專業、師資隊伍、實驗室建設等均取得了長足發展,2010年被評為江蘇省特色專業。現有教師15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5名,50%教師具有海外研修經歷。專業實驗儀器設備齊全,下設物流、ERP、系統仿真、人因工程和虛擬現實5個實驗室;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產系統工程、供應鏈與物流工程、質量與可靠性工程、管理信息化、工程經濟等。

工業工程專業致力於培養具有堅實基礎理論和寬厚專業知識的複合型、國際化、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注重提升學生的系統思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開設多門全英文專業課程,依託學校海外聯合培養平臺及海外實習、外教授課等措施,推進教育國際化,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的需求。

工業工程專業以生產與服務系統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系統的科學規劃、設計、評價與創新理順系統內的物流、信息流與資金流,實現人員、物料、設備、信息與能源等的最佳組配,從而達成系統運作的高質量、低成本與高效率。在“中國製造2025”和全行業“供給側改革”的社會大背景下,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得到了眾多領域的關注與垂愛,已成為企業、組織實現結構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的人才利器。

工業工程專業本科生就業率一直位居學校前列,就業區域主要為華東、華南等經濟發達地區。近年來,湧現出美國碧迪醫療高管侯韜(本科1997級)、上海海事大學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萇道方(本科1997級)、南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劉文君(本科1998級)、美德(中國)有限公司中國區精益管理經理張貴強(本科2000級)等一批優秀校友。

3、交通運輸專業

交通運輸專業在傳統優勢鐵路運輸的基礎上擴展城市軌道交通與物流工程方向,形成了立足礦業工程特色的三方向辦學局面,具備鐵路運輸、物流工程、地下空間運用與城市軌道等工程領域的知識背景,能夠從事相關領域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工作的優秀人才。現有教師15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93.3%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學習背景。

交通運輸專業研究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佈局及修建、交通運輸經營和管理,已成為兼具工程和管理、發展迅猛的交叉學科領域。重視學生基本技能和學術素養的培養,近年來學生連續獲得中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中國大學生智能交通大賽等全國性大學生專業競賽獎勵。本科生就業率長期保持98%以上,畢業生受到各鐵路局、地鐵、物流公司以及交通建設部門的普遍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