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常識|大興安嶺上的鄂倫春族

民族常識|大興安嶺上的鄂倫春族

“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裡住著勇敢的鄂倫春……”這首《勇敢的鄂倫春》似乎是小學二年級時候學的歌謠,旋律優美,十分動聽。黑龍江以北地區有一群人,他們“乘鹿以出入”,被稱為“北山野人”,這些人遊獵于貝爾加湖以東,黑龍江以北的地區,也被稱作“使鹿部”,也就是鄂倫春人。17世紀中葉,沙俄東侵黑龍江流域時,鄂倫春人為避難遷徙至大、小興安嶺一帶。長期的遊獵生涯,造就了他們勇敢強悍、不屈不撓的性格。

民族常識|大興安嶺上的鄂倫春族

鄂倫春這一族稱,最初是以“俄爾吞”出現的,到康熙以後,各類文獻中多以“俄羅春”、“鄂羅春”、“鄂倫春”等不同寫法代之出現。直到康熙二十九年,“鄂倫春”正式作為這一族的正式名稱固定下來。“鄂倫春”一詞,是這一民族的自稱,意為“使用馴鹿的人”。

民族常識|大興安嶺上的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歷史有幾百年,有數據顯示,在1895年鄂倫春人有將近1.8萬人,1917年有4111人,到了1938年,只剩下約3000人了。這一民族的人口急劇下滑。好在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出臺了很多扶持政策幫助鄂倫春族進行發展,到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時候,鄂倫春族已有8659人。

民族常識|大興安嶺上的鄂倫春族

沒有自己獨立文字的鄂倫春人,一般使用漢字或是蒙古文,他們的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這一民族信仰薩滿教,薩滿(巫師)曾被認為有控制天氣、預言、解夢、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獄的能力。

鄂倫春族的服飾帶有野性色彩,為了便於狩獵,他們的服飾都很柔軟,輕便,為了適應寒冷的氣候和狩獵生活而製成的狍皮衣帽,獨具匠心。這種狍皮衣多半都保持著狍皮的本色,用狍筋搓成細線縫製;狍頭帽,戴上去很像一個狍子頭,既生動又逼真,而且很保暖,非常精巧別緻。

民族常識|大興安嶺上的鄂倫春族

民族常識|大興安嶺上的鄂倫春族

狩獵是鄂倫春族人生存的需要,一年四季他們都遊獵在茫茫的林海中。獵馬和獵狗是鄂倫春族獵民不可缺少的幫手,被稱為“獵人的夥伴”。鄂倫春人的獵馬和獵狗都很通人性,出於這個特殊的原因,鄂倫春人一般不殺馬和狗,也不吃馬肉和狗肉 。

民族常識|大興安嶺上的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是中國唯一一個還具有合法持槍狩獵的民族了,這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既是大興安嶺的“打鹿人”,更是大興安嶺的“守護人”,這片土地,因有鄂倫春人而生生不息……

民族常識|大興安嶺上的鄂倫春族

民族常識|大興安嶺上的鄂倫春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