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我为什么不去搞新课题?

问题的本质是与现实的不匹配。

对我来说,眼下应该全力研究新课题,而现实是我只稍稍激动了一下,想了个新角度,就没有任何后续行动了,这是典型的心动而不行动。

问题分析:我为什么不去搞新课题?

问题即困境

这本是个远虑型问题,拖下去就会变成近忧型问题。原本是重要不紧急,拖下去就会变成重要且紧急,搞不好就把我的灵感变成了流星,一闪即逝,空留遗憾。

问题背后就是真相,是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我去认真分析,用我的问题分析模型来探究一下:

1.搞新课题的目的是什么?

  • 希望验证自己的创新能力→有没有这个能力?

  • 希望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一年的学习是否有用?有效?

  • 希望打造自己的竞争品牌→能不能形成我的个人标签?

一句话,向自己证明自己,向他人表现自己。

2.为什么要搞新课题?

  • 不满于因循守旧→不勤奋

  • 不满于江郎才尽→没能力

  • 不满于混吃等死→没追求

  • 不满于自欺欺人→无价值

总之,想提升自己,为他人创造价值。

3.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用中文思维解读1篇理论文本,形成1个新课题,同时形成有价值的论文,发表在高质量期刊上。走教研一体化的路子,在今年的系统内教学比赛中接受检验。同时,通过拆分学习优质模板+制作实践提高课件水平。

问题分析:我为什么不去搞新课题?

问题思考

4.前景预期

假设我能实现目标和目的,将会怎么样?

会得到学生的欢迎,受到同行的赞誉,找到研究的方向,收获应得的利益。比如优质课评选、教学比赛、论文评奖乃至形成业内品牌。

5.亮明家底→做事的条件分析

(1)我的优势

  • 独特视角→中文

  • 新颖想法→首创

  • 读写基础→量变到质变

  • 思维导图→Xmind+金字塔

  • 工作流程→工具流

  • 反思总结→及时修正

(2)我的不足

  • 理论支撑→不够

  • 专业水平→较低

  • 吃苦精神→欠缺

  • 有效时间→较少

  • 自律品格→缺乏

问题分析:我为什么不去搞新课题?

问题思考

6.基本策略是什么?

用中文文本解读的技法,去挖掘理论文本的文字价值、写法价值。

7.具体任务有哪些?

(1)明确好文章的标准;

(2)明确文章的一般分析法;

(3)分析具体文本;

(4)对标;

(5)纯文本价值对他人的价值→为什么值得学?→提出学习建议(具体的步骤)。

8.能否带来可实现的直接改变?

于自己(见前景可期);于学习者→可信、可行、可成。

9.理想状态能否变成现实状况?

从以上模型分析,确知我不动手的真正原因是必要条件不具备。

主观上,一是懒情,工程量大,吃不下苦;二是有退路,真不搞也不会死;三是害怕,不完美、干不了的可能性大,干脆拖延着不去开始。

客观上,除了有个大致方向,缺少庖丁解牛的技能,徒有模糊想法,而无实在干法。

必须承认,拖延着不干主要因为缺少一副好牙口,啃不下来硬骨头!

问题分析:我为什么不去搞新课题?

问题解决

怎么办?→练好牙口

1.找几篇名作欣赏中的文章,学它欣赏的套路;

2.扎扎实实读原文,搞懂它的文本意思;

3.从自己的理解去提出假设的解理。

这个问题的议题度较高,但是解答质低,所以,在当前能力水平下,它并不是个好议题,以至于我一直要去拖延,说到底,我没有找出答案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