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經管司司長張紅宇: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促進經濟均衡發展

農業部經管司司長張紅宇: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促進經濟均衡發展

農業部經管司司長 張紅宇 

1月13日,中國改革(2017)年會暨深改五週年高層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農業部經管司司長張紅宇出席並演講:

黨的十九大報告非常重大的推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個月底,中央召開了農村工作會議,對鄉村振興戰略又作了具體的安排和部署。鄉村振興戰略充分反應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農的思想,集中體現了總書記講的中國要強農業必須要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央經濟工作提出,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農業強不強決定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的城市和現代化的指標,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五句話——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集中體現了總書記的三農思想。怎麼理解?怎麼把握?我從三個方面展開。

換一句話講就是農業、農村、農民,聚焦這三個方面實際上是理解把握總書記三農思想的全部內涵。

按照這一種想法,我從農業角度來講,怎麼樣在我們國家改革開放40年,我們糧食總量、肉類總量和水產品總量世界第一的基礎之上,使農業發展真正地實現用中國資源解決中國問題,用中國供給解決中國需求。

2017年我們糧食保持12358億斤的總量,肉類總量8540萬噸(人均超過60公斤),水產品總量2016年6900萬噸(人均50公斤)。換句話說,中國的人均糧食、肉類和水產品分別超世界平均水平100公斤、20公斤和接近30公斤。

 第一個大問題還是要聚焦,要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

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手裡,現在叫藏糧於地,過去叫藏糧於庫。糧食安全是一個很大的戰略。對口糧的小麥、水稻必須保證絕對的安全,儘管這一些年年年進口8千萬噸以上的大豆,2200萬噸左右的穀物,兩者相加是一億噸。我們糧食1萬2千噸,但是真正進口的穀物和水稻只有不到一千萬噸。從這個角度講,我們的口糧絕對安全。如何實現口糧絕對的安全?方法是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當進口,科技支撐就不多作解釋了。糧食必須以我為主,以中國人的資源來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產能非常重要。你可以說今天糧食不掙錢,種種蔬菜也可以,但蓋房子絕不可以,產能就沒了。適當進口調劑品種,棉花等資源性產品大量進口是絕對不允許的。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要優化農業結構,實際上是延續了2015年以後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2016年強化了這個意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減乘除要一起做。針對短缺農產品的生產我們做加法。比如,我們每一年需要進口一億噸左右的大豆,前三個季度已進口了8千萬噸,換句話說,大豆對外依存度已增加了60%,我們需要做加法。與此同時,有限的資源卻生產了很多我們需要不了,或者低端的糧食。比如玉米,中國一年需要3500億斤,但我們年產4500億噸,多了1000億斤。怎麼調節玉米的產出,這是減法。第三是乘法。農民的收入為什麼不高,或者說農產品為什麼低端化,主要是後續的產業鏈太短。如何通過延長產業鏈,按照實施鄉村戰略產業興旺的要求融合發展,這是乘法。第四,通過減少投入,讓資源環境更加美好,降低生產成本的要求是做除法。

同時,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我們在動能培養方面要有所作為。這些年,我們農業的傳統行業繼續在發展,農業的新生行業也在發展。比如我國農業的新產業、新業態。第一是我們的觀光旅遊休閒產業,2016年創造增加值5700億元,相當於當年農業增加值6.37億的8.9%。2016年全國GDP大約是74.41萬億元,去年大約超過80萬億元,農業佔比只有8.6%,但是對於農業增加值,觀光旅遊休閒達到了8.9%,吸納了21億次的人到農村去旅遊。第二是十年前沒有、五年前也沒有的互聯網+、農產品電商,2016年營業額達到了8945億元,去年的數字還沒有出來,前三季度已經超過8000億元。第三個產業是傳統產業,但它更是一個新生產業,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收入2016年突破了20萬億元,相當於GDP三分之一。這個產業方興未艾。第四是農產品生產型服務業,過去不是一個獨立的行業,現在越來越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業。我們發改委的徐(善長)司長他們搞了一個生產型服務業的文件,農業生產型農業成為越來越獨立的行業。這個行業現在的產值並不高,2016年大約是2050億元,佔整個農業產值的3.5%,但極具成長性。

最後談談農業要實現綠色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我們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愛護自然,在農業中怎麼體現出來?答案是一控兩減三基本。這些年這三句話大家耳熟能詳。我們用全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世界20%以上的人口,但是背後的環境代價很大。我們從來沒有講第四句,就是我們用了世界35%以上的化肥農藥。怎麼辦?一是控制水資源在農業中的過度使用。二是化肥農藥零增長的目標已經實現。我們去年化肥使用量6千萬噸,農藥32萬噸,已經開始出現負增長了。這是一個好事。三是農膜、秸稈和動物糞便大約產生了38億噸。無害化處理這些東西會面臨哪些問題?資源化、集料化是實現綠色發展最重要的選項。

我上面講的四個方面關鍵是打造現代農業,把中國由大國農業向強國農業邁進。而農民問題更多應該是聚焦收入的問題。改革開放四十年,農民收入不斷的保持增長,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間,農民收入始終超過了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以至於到2009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達到了歷史最高點1:33,到了2016年的前年縮小到1:2.72,去年的數字還沒出來。1:2.72當然相對於2009年是一個好看的數字,但是相對我們全面建設高質量的小康社會和高質量的現代化強國,1:2.72還是一個不太令人樂觀的數字。怎麼辦?第一、我們要聚焦如何通過減少農民來增加收入。1978年我們的農民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佔整個勞動力構成的70%,到了2016年第一產業的就業已經佔整個產業的就業21.7%。與此同時,我們GDP構成裡面一二三產業比重也在發生變化,1978年農業增加值達27.7%,到了2016年農業增加值下降了8.6%。勞動生產效率的提升,應該說農業大於二三產業,或者說增長速度更高一點。 在1978年農業生產效率和二三產業是1:7:5的關係,到了2016年是1:4.5:3.8的關係。這一組數字說明,農民生產效率在這四十年由70.5%到27%,平均每年下降一個點,但是整個勞動力在整個構成裡面還是一個大數。比如,2016年整個農村勞動力大約是5億人,外出勞動力是2.82億人,留在農業內部的大約是2.15億人,仍然是龐大的數字。能不能把2.15億減少到1億以內,我以為從時間跨度來看這個目標是沒有懸念的。所以,通過減少農業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是一個很重要的選項。富裕農民就是減少農民,減少農民就是富裕農民是一個根本選項。

第二個方面我們聚焦貧困問題。

2012年到2017年,我國每一年減少貧困人口大約在1300萬人以上。去年的貧困人口最終數字沒有出來,大約已經由2016年4335萬人減少到了去年年底的3000萬人左右,任務仍然艱鉅。到2020年如何把三千萬的貧困人口、529個貧困縣全部摘帽,黨的十九大報告,包括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提出了明確要求。當然,黨的十九大報告,包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有兩句話,第一不能降低標準,第二也不能調高胃口。

通過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來增加農民收入。這是一個脫貧的有效路徑。黨的政治文件裡面出現小農戶在歷史上還是沒有過的,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普通農戶高度的關注。中國至今為止還有2.6億農戶,其中2.3億叫承包農戶,還有3千萬戶漁民、牧民、林農。這2.6億普通農戶怎麼樣富起來?第一保護他們的權益。剛才徐(善長)司長講了很多產權理論,比如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增加普通農戶的財產權益,包括髮展經濟都是選項。更重要的是通過發展新興經濟主體帶動農民增收。農業部統計,全國去年年底有46萬家家庭農場,平均規模170畝,各種各樣的合作社全國有199萬家,各種各樣的產業化經營組織全國有38萬家,其中12萬家叫龍頭企業,1245家叫國家級龍頭企業,達到了伊利、蒙牛、雙匯的規模。這些年,恆大搞農業、萬達搞農業等,都是作為新興農業產業主體。但是,國有資本進入農村、進入農業要有底線,不能把集體所有制改垮,不能侵犯農民利益,不能把耕地減少了。另一方面,參加了公司+農戶這一種組織以後,農民確實有了獲得感。參加合作社的農民平均一個成員年增收1500元,參加產業化經營組織公司+農戶,農戶戶均年增收3500元左右,佔到農民收入構成的15%左右。換句話講,農民不參加這類組織收入水平是全國平均數,參加了或者說作為產業鏈條的後端,或者說公司+農戶,你的收入會增加15%到20%。

最後一個問題聚焦農村。聚焦點是什麼?聚焦點是怎麼樣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對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什麼叫不平衡?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就是農村發展的不充分。所以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第一句話叫產業興旺,是聚焦農業問題。最後一句話叫生活富裕,是聚焦農民問題。中間三句話都是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所以,第一是怎麼樣實現農村更美好的生態?要宜居。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忘掉農民,不要忽視農業。農村將來不僅僅是生產場所,更應該是生活場所。到203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5億人左右,城鎮化率將達到70%,意味著還有4.5億人生活在農村。我講的是生活在農村而不是生產在農村。生活在農村就要求有兩個核心點:第一,居住環境怎麼樣?好不好看是一個前提,重要的是宜不宜居。在這問題上,怎麼樣加強規劃,怎麼樣把單一的城市規劃變為城鄉融合的規劃,這是很重要的。第二,農村更重要的是保護重於建設。尤其是不要千篇一律照搬照抄城市規劃、城市建設那一套。這樣的做法應該摒棄。

與此同時,我非常贊同徐(善長)司長講的,就是怎麼樣在聚焦農村的時候,實現城鄉要素的融合發展。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城鄉二元結構走了很長的彎路。前些年我們強調城鄉統籌發展更多是政府行為。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新形勢要求之下,市場如何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我以為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信息化四化同步,農業應該繼續向城市、工業輸出富裕的勞動力,還有潛力可挖。工業城市更應該把先進的理念,包括資源要素向農村傾斜投入,主要是資本要素、技術要素,特別是高端人才。從這角度來講,可能我們每一年還有數以千萬計農村勞動力,或者說富裕人口需要轉移進城。另一個角度來講,數以百萬計新型經營主體應該進入農村,實現要素的融合發展。

最後,如何優化政府行為我也非常贊同徐(善長)司長講的,政府在裡面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我有一個核心觀點,改革開放40年,中國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全球經濟老二?很重要的是政府行為和市場機制良好的結合。我們走了一條中間道路,這是改革開放成功的奧秘。下一步,不管是農業、農村、農民,我們都應該把政府行為和市場機制有所劃分。政府該乾的事政府一定要有所作為、有所擔當。該市場做的事一定要讓市場放手去做,包括價格問題、風險防範的問題市場會處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