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民族

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民族

提起商业民族可能最先被人想起的应该是犹太人吧。其实在距今上千年前的丝绸之路上活跃着一支被称为东方犹太人的商业民族——这个民族的名字叫做粟特。事实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东西两个终点:中国和欧洲之间其实是很少发生直接联系的,绝大多数时候是通过中西亚各民族的中介作用来完成丝绸之路贸易的,而在这当中粟特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粟特人的家乡在中亚的索格狄亚那,大致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泽拉夫善河与卡什卡达里亚河之间的盆地中。严格意义上这是狭义的粟特地区,7世纪中叶西行求法至此的玄奘法师曾认为:北到伊塞克湖、南到阿姆河的区域都可以视为广义的粟特地区。不过这一地区从没形成过统一的政权,而是在沙漠绿洲中呈点状分布着几个较大的城邦,彼此各自为政,各城邦的经济基础主要是绿洲灌溉农业和丝绸之路贸易。

唐朝时称粟特人为昭武九姓胡——所谓昭武九姓是根据各城邦人们的姓氏的汉语译音分别将其称为康国、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火寻国、戊地国、史国。其中的康国正是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这里长期以来就是丝绸之路贸易的重镇。康国人对经商能力的培育是从娃娃抓起的——男孩5岁开始读书写字,稍微认识一点字就开始教他们经商之道。《唐会要》中曾有如此记载:康国生子必以蜜食口中,以胶置手内。欲其成长口尝甘言,持钱如胶之沾物。

中古时代操纵着东亚、南亚、西亚之间贸易的粟特人积攒了巨额财富,并形成了成熟的商团,他们远离家乡,沿着贸易路线不断开辟自己的贸易节点,如碎叶城、喀什噶尔。史载康国栗特“善商贾,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国,利所在无不至”

同时粟特人也透过他们的财力和军力来影响和联结当地的政治势力,为自己谋取更长远的政治安全甚至商业垄断权。如隋末唐初对李唐王朝的支持。而唐王朝统一中国后亦以粟特首领(被称为萨宝)来控制和管理粟特人商团与聚居地。粟特群体区别于汉人,内部享有一定自治权,并利用自身胡人身份的优势垄断对外贸易。

粟特人的商业属性和商团组织一方面由于异域生存的实际需要,一方面缘于其故乡的地缘环境。虽然中亚地区面积广大,但大部分为沙漠所覆盖,依赖河流点缀其间的绿洲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以至一个绿洲即可形成一国。而不同流域的绿洲国家之间往往隔着广阔的沙漠,相互征服并有效控制相对较难。由于绿洲物产有限,以及位置上的优势,这些丝绸之路上的小国无不大力发展跨国贸易。

尽管粟特人有着如此大的商业成就,但其地缘潜力是有限的——粟特人自始至终从来就没建立过一个统一强大的帝国,而是始终以城邦据点的形式存在于世。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匈奴帝国、萨珊波斯帝国、突厥汗国、中国汉唐王朝以及阿拉伯帝国都曾相继统治过这一地域。直到有一天一个充满野心的安姓粟特人打算开创属于他的帝国,于是由此引发了导致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随着安史之乱的平定大唐王朝原本开放包容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政策开始向排斥异族转变,而粟特人因为出了一个安禄山,自然更是被唐王朝认定为不可靠,粟特人逐渐遭到排挤并渐渐从丝绸之路贸易中淡出。

随着粟特人淡出丝绸之路贸易,另一个商业民族开始填补他们留下的空白——这个民族就是犹太人。尽管自从古犹太国被罗马帝国所灭后犹太人迁徙的主要方向是欧洲,但也有部分犹太人活跃在丝绸之路贸易中。相当于我国宋代时期一支两万人左右的犹太人来到了中国——和欧洲犹太人所不同的是这支犹太人迅速同化在中华民族大群体中:他们有的也读着四书五经,参加科举考试,有的也从事小买卖,有的也耕地务农,跟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区别。他们身上唯一保留的犹太人印记就是他们的宗教“一赐乐业”(以色列的谐音)。一赐乐业尽管源自犹太教,但同中华文明以及同样来自西亚的伊斯兰文明有不少融合——他们诵希伯来文以典,行割礼,遵守安息日、逾越节、普珥节等节期;与此同时他们不食猪肉,不与异教徒通婚,春秋两季都去文庙参与祭典。他们的宗教场所和穆斯林一样称之为清真寺,也有部分犹太人改宗了伊斯兰,所以这批犹太后裔在我国目前有的登记为汉族,有的登记为回族。至十九世纪初他们的宗教活动已基本消失,逐渐与当地人民融合同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