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理髮行行規和隱語

佛山在辛亥革命後,出現了理髮行業組織。當時理髮店分為大小兩級,工人工資則按件計算,規定店佔六成、工人佔四成,學徒習技以3年為期,期內兼作雜工(例如撥扇、扯風扇、送開水、倒痰盂等),滿師後工資初期以月薪支給。當時理髮類型有西裝、軍裝、平頭裝、剪光(飛光)、剃光等(含取耳屎、洗眼)。大店收費每人白銀二角或一角五分(小童折半),小店收費一角或五分。至民國中期理髮店劃分甲、乙、丙、丁等級,收費價目各有不同。甲級店兼為婦女剪髮、捲髮、電發、焗發;乙、丙級店是以剪髮、理髮為主;丁級店是街邊個體作業。1924年,理髮工會成立後,工人向資方提出加薪和提高待遇。經過鬥爭後,資方才答允按件以四成二工資支付。大革命失敗後,市工代會解散,資方對理髮工人的剝削又變本加厲了。理髮行業工人,隱語甚多,如他們有一首從一至十數目的隱語歌,頗為有趣:

百萬軍中無白旗(代表一);

夫子無人問仲尼(代表二);

霸王失了擎天柱(代表三);

罵到將軍無馬騎(代表四);

吾今不用多開口(代表五);

滾滾江河脫水衣(代表六);

皂子時常掛了白(代表七);

分瓜不用把刀持(代表八);

丸中失去靈丹藥(代表九);

千里送君終一離(代表十)。
佛山理髮行行規和隱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