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購買鐵甲艦的曲折之路

李鴻章購買鐵甲艦的曲折之路

1874年,李鴻章就曾提出購買鐵甲船的主張,但由於諸多原因,這種想法擱置了多年,"一由經費太約,一由議論不齊,一由將才太少。"

1879年,日本以武力吞併琉球,清朝官僚們再次受到很大沖擊,購買鐵甲船之議又起。

1879年冬,中俄因關於伊犁問題的談判產生了分歧,沙俄在海上挑釁進行軍事訛詐,北方沿海形勢緊張起來。這時,不僅地方的軍事將領認識到海上力量的空虛是王朝穩定的障礙,就連總理衙門也認識到購置鐵甲艦的必要。因此,清政府上下就購置事宜基本達成了一致意見,各個方面對此事也予以了一定的支持。所以,李鳳苞於1880年及1881年先後在德國伏耳鏗廠定造了兩艘鐵甲艦。1883年兩船先後造成出廠。

李鴻章購買鐵甲艦的曲折之路

中法戰爭爆發後,德國以保持"中立"為名,不同意該二船駛回中國,而清政府也擔心鐵甲艦在回國的途中被法國軍艦阻擊或是搶走,所以遲至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後,兩艘鐵甲艦才駛抵中國。李鴻章大喜過望,分別命名兩船為"定遠"和"鎮遠"。在訂購"定遠"和"鎮遠"的同時,李鴻章還在德國伏耳鏗廠定造快船一艘,與兩鐵甲船一同駛回,它被命名為"濟遠"。

李鴻章購買鐵甲艦的曲折之路

總的來說,李鴻章購買的所有艦隻中,除"定遠"和"鎮遠"二艦外,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質量問題。英籍管駕詹斯頓曾在評價"超勇"和"揚威"兩艘巡洋艦時,揭露英國阿瑪斯特朗廠的欺騙行為,認為"這兩艘巡洋艦是騙人的東西"。並指出:"中國政府經常受人欺騙,他們將會感到非常失望。”這說明由於在購艦中存在的問題,北洋艦隊軍艦性能質量均有不同,這就意味著艦隊的組建不可能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