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九散講】26、心靈為什麼待在肉體裡?這說明了什麼?

文/老九


以這樣的途徑迴歸到本體論有些出人意料,這使得我們不得不開始討論那個被我們暫時擱置的問題:心靈是一種機能還是一種獨立的存在。如果我們相信它是一種機能,就必須找出這種機能產生的原理和過程;如果我們相信它是一種獨立存在,也必須證明它如何“獨立”存在。

沒有任何線索顯示自然會產生“獨立存在”的心靈,因此,如果我們相信心靈是一種獨立存在,就只好相信心靈不是自然的產物,相信它跟我們的肉體具有不同的創生機理。可是,由於我們不可能是被造之物,我們又只好相信我們是自然的產物。

這是一種兩難,但這種兩難並不是問題的全部,問題還在於,自然能產生出像心靈這樣複雜的東西來嗎?

這裡需要對前面提到的那個例子稍作修正,即:我們並不是被“附體”的皮囊。因為即便我們可以用傑克·薩利附體來解釋阿凡達的心靈,我們也沒法解釋傑克·薩利的心靈又來自哪裡。我們不是阿凡達——我們是傑克·薩利或者至少是納威人——反正不是那個長了一副納威人的樣子但卻僅具皮囊的阿凡達。

【老九散講】26、心靈為什麼待在肉體裡?這說明了什麼?

我們不是僅具皮囊的阿凡達

這裡有一些微妙之處:“附體”所隱含的意味是它根本就不屬於它的宿主,它不過是暫時在此寄居從而表現為宿主的心靈。關鍵之處在於要實現這個表現,必須具備像阿凡達的肉體那樣的宿主。也就是說,阿凡達的心靈是否存在不僅取決於是否存在傑克·薩利的心靈,還取決於是否存在阿凡達的肉體,而這並不是本來意義上的心靈獨立存在。

所謂心靈獨立存在,是指心靈不依賴於肉體的存在而存在。也就是說,不論阿凡達的肉體是否存在,傑克·薩利的心靈都是存在的,雖然他的心靈跟他那個雙腿癱瘓的肉體是什麼關係我們還不能確定,但我們完全能夠確定心靈待在傑克·薩利有殘疾的肉體裡,跟它寄居到阿凡達的肉體裡不同。

問題是,我們無法像瞭解心靈為什麼待在阿凡達的肉體裡那樣瞭解心靈為什麼要待在傑克·薩利的肉體裡,即使對我們自己的心靈也是這樣。我們的心靈碰巧待在我們的肉體裡也許有很深刻的原因,也許不過是它喜歡這樣做而已,它從來沒有試圖對我們作出解釋。不過毫無疑問,它自己的動機它自己應當最清楚不過。

可是,“它從來沒有試圖對我們作出解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這裡的“我們”是指什麼?是指我們的肉體還是我們的心靈?心靈需要向肉體作出解釋嗎?還是需要向它自己作出解釋?

這不可能是為了肉體,因為肉體不可能理解心靈的解釋,除非肉體本身也具有一個心靈。可是肉體不能真的另外具有一個心靈,否則將導致無可救藥的混亂,即使是承認這另外的心靈是肉體的機能也於事無補——雖然看上去它此時只能是肉體的機能。

這也不可能是為了它自己。如果心靈需要對它自己作出解釋,那它到底還是不是它自己?它怎麼會不理解自己的動機呢?所謂“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做”只不過是人們的遁詞——自殺者絕不會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自殺!

這就是說,如果心靈是一種獨立的存在,其所作所為的動機應該是當下自明的,否則我們大有理由懷疑心靈是不是真的那麼獨立。

【老九散講】26、心靈為什麼待在肉體裡?這說明了什麼?

如果心靈是一種獨立的存在,其所作所為的動機應該是當下自明的

有些人聲稱他們經歷了某種靈異事件,並試圖以此證明心靈是一種獨立存在。可是如果我們仔細研究這些事件,就會發現它們跟夢境一樣可以進行多種解讀,並且同樣具有不可驗證性和不可複製性。如果我們相信夢是一種心理活動,我們也可以基於同樣的理由相信那些事件也是某種心理活動。

由於當我們使用“心理”這個詞時,是把它當成肉體的機能來看待,因此這種態度並不能讓靈異事件親歷者感到滿意。他們願意接受周公解夢那樣的解釋,而不願意接受心理學的解釋。然而這樣說有些片面,因為他們也不是全盤否定心理學解釋,而是有選擇的接受一部分、摒棄另一部分,比如他們很樂意接受心理學中所謂的潛意識。

這種選擇性接受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因為潛意識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釋心靈的動機為什麼不是自明的:心靈在我們的肉體裡處於一種休眠的狀態。採取選擇性接受這種態度的人不會負責任的想到,應該向我們解釋這個休眠的心靈和那個使我們能讀懂這篇文章的心靈是一種什麼關係。對此我們可以秉持“心靈不能分裂”的態度斷然拒絕,也可以謹慎的承認心靈可能處於一種“半夢半醒”的狀態。

可是心靈為什麼選擇這樣一種狀態呢?鑑於我們對自己心靈不容置疑的理解,我們應該相信心靈更願意處在“全清醒”或“全休眠”的狀態,而不會主動選擇“半休眠”。如果心靈的“半休眠”狀態不是它自己的選擇,那它必然是受到了某種外在的制約而不得不處於這種狀態。由於心靈具有獨立性,這種制約不應該來自肉體,否則心靈就會拒絕待在肉體中,除非它對肉體有某種需求使它必須付出這個代價。

這個代價其實意味著心靈對肉體的依賴。可是獨立存在的心靈不應該對肉體有這樣的依賴,存在這種依賴的後果嚴重到了這樣一個程度:如果從來也沒有產生過滿足心靈的這種需求的肉體,心靈就不會存在,或至少不會一直存在。

【老九散講】26、心靈為什麼待在肉體裡?這說明了什麼?

半夢半醒之間?

不過,心靈也可能是一個享樂主義者,它對肉體的依賴出於貪圖享受,根本不是出於生存的需要。這固然大大降低了肉體對心靈的重要性,但它卻會招致靈異事件親歷者及其支持者更猛烈的抨擊。

這些反對者認為心靈是純粹而高尚的神性再現,他們不能容忍“心靈享樂主義”的說法。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這麼說,他們寧願承認心靈對肉體存在某種程度的依賴,也絕不會容忍任何泯滅心靈的神性光輝的企圖。

我們不是不可以同意他們的意見,但前提是他們必須另給心靈找到一個制約者。然而他們找不到,即使是神也無法充當這個角色。因為他們也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的心靈跟神的心靈是一致的。這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心靈需要肉體,那麼神的心靈也需要;如果我們的心靈需要肉體是因為受到神的制約,那麼神的心靈需要肉體就應該是受到“神的神”的制約。

顯然,不存在什麼“神的神”,神的心靈不受制約,祂不需要肉體,所以我們的心靈也應該不受制約、不需要肉體才對。但是不受制約的心靈必須受到制約,否則無法解釋心靈的“半休眠”狀態,也無法消解“心靈享樂主義”的猜測,進而也無法讓我們同意他們的意見。

靈異事件親歷者及其支持者之所以會面對這樣一個悖論,是由於他們錯誤的利用了潛意識。他們寄予厚望的潛意識不能按照他們所希望的方式來挽救他們的理論,相反它摧毀了它。它恰好得出了另外一種結論:既然心靈待在肉體裡的動機不是當下自明的,那麼心靈就不會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心靈只剩下了是肉體的機能這唯一的可能。

【老九散講】26、心靈為什麼待在肉體裡?這說明了什麼?

—— 未完待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