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領域違法亂紀“根”在不擔當不作為

河北省紀委監委通報了近期查處的包括承德縣扶貧辦在扶貧項目驗收工作中不正確履行職責問題等10起扶貧領 域違紀違法典型案件。(長城網5月31日)

近日,中央紀委點名道姓通報24起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案例。河北、江蘇、雲南等地也不避家醜,相繼曝光扶貧領域腐敗問題。通報中,除雁過拔毛式,盜取資金;搞盆栽、弄盆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更有該盡責不盡責、該擔當不擔當等扶貧領域作風新問題。

從曝光的案件看。扶貧領域出現作風問題,要麼是村鎮幹部、村所幹部等“現管”,要麼是住建、規劃幹部等“主管 ”。這次通報的人員,就多為負責扶貧項目驗收、低保對象認定等基層幹部。在制度的漏洞和一己私慾的疊加中,“黑手”逐漸伸向扶貧“奶酪”,侵害最需要幫助人群的利益。

對此,國家不斷加大打擊力度,紮緊制度的籠子。例如,將2018年定為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治理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要求“嚴懲不貸、嚴肅查處”。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開通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曝光專區,等等。但前車之鑑,並未完全轉化成警示教訓,現有的懲處,尚不足以形成強有力的威懾,徹底剎住扶貧領域“不擔當、不盡責”任重道遠。

一筆扶貧資金是否能順利到達困難戶手中,遠不是想象那麼簡單。一些地方制度漏洞,讓心懷不軌者有機可乘。 一是多頭管理,項目“拼盤”,多頭申報,各自為政;二是敷衍了事,文書、清單把關不嚴,簽字隨意。四是流程混亂,臺賬、憑證等痕跡管理不清。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因此,要確保扶貧幹部能幹事、幹成事、不出事,扶貧政策落實落小,需要多方配合、形成合力。就扶貧不擔當來說,長期以來,對涉嫌扶貧資金的打擊力度,遠大於對扶貧領域不擔當。正因如此,一些幹部不盡責、不擔當的成本, 在群眾損失面前幾乎是微乎其微,而且很大一部分,還能成為“假政績”,消極推諉、轉移責任,最終由困難群眾承擔 。

扶貧不擔當和扶貧資金出問題基本上是成對出現,幹部的不擔當,相當於源頭,在其位不謀其政,政策落實走樣,是問題的上端。治病去根,從源頭上杜絕“不想為”、“不會為”、“不敢為”問題,讓消極無為者無位,顯然在防“ 微”上、防“抱團貪腐”上可以事半功倍。 (邱飛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