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查核、保護巢湖的教育文化遺產的建議

王傳芸

歷史上,巢湖是一個注重子女教育的地方。傳統教育思想較為濃厚的老百姓,奉行耕讀傳家,私塾、學堂遍佈縣域,從黃麓被稱為“文化之鄉”、司集號稱“詩歌之鄉”,可窺一斑,這也給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教育遺產,如龍華小學舊址、柘皋小學、烔煬育德初等小學堂、一中老校區、黃麓師範、黃麓學校、元山中學,以及七邑聯中等。

關於查核、保護巢湖的教育文化遺產的建議

A、 一中舊址。新學興辦之前,巢縣城曾有三座書院。一在臥牛山,為巢湖書院,巢縣一中前身;一在東山頭,即東山書院;還有一座在望城崗,叫做“鳳儀書院”。如今只有巢湖書院有較為清晰的傳承脈絡。1905年,在巢湖書院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巢縣高等小學堂”誕生,1911年更名“巢縣中學堂”。又幾經易名成為今天的巢湖市第一中學,胡繩曾為學校題名。鄉賢楊欲仁曾題聯:“憑山脊以為堂,士品宜從高處立;籍湖光而作鑑,文風須向上遊爭。”老校區現屬於巢湖二中,保留有百年古樹和市級文保單位天主堂等古建築。

B、柘皋小學。1905年,周監三在柘皋西街財神廟創建育英學堂;1907年,柘皋人楊鶴齡在育英學堂舊址創辦養正小學;1914年,更名“巢縣第二高等小學”;此皆柘皋小學的前身。周衣冰、馬貝禾、馬齊彬、李康凱、李宗霆等均曾就讀柘皋小學。楊鶴齡,字九皋,清秀才,後舉孝廉方正,1930年任巢縣勸學所所長,其子楊亮功,是著名的教育家。柘皋小學仍在柘皋鎮西街。

C、東風路小學,始建於清光緒31年(1905),清末一度停辦。民國初年改為學堂。民國19年定名“巢縣縣立第一女子小學”。民國35年改為“巢縣中正小學”。1949年,改名為“巢湖專員公署直屬新城小學”。原址在天河北岸城牆根,已拆除。2000年9月,遷至臥牛山二中老校址。二中老校址,涵蓋夫子廟舊址、城隍廟舊址、炳輝烈士學校舊址三大塊,其中夫子廟舊址已被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於查核、保護巢湖的教育文化遺產的建議

D、黃山中學,前身為清末龍華小學堂,初建於1899年,陳原道、童乃壽等均曾就讀於此。陳原道有句名言:“人之求學,貴在乎實而不虛、誠而無偽。”學校舊址仍存,並有古銀杏等物。

E、黃麓學校。1929年,張治中以自己的住宅創辦“黃麓學校”(即洪家疃村裡的小學),以張家祠堂建設了初級中學。他為”黃麓學校“制定的辦學方針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洪家疃黃麓學校校名為戴季陶題書。黃麓師範成立後,學校改為師範附小。楊銀聲、 呂濟民、楊新生、孫耀華、李廣濤、周兆瑜等人曾在此校生活、學習。黃麓學校的老校舍仍存,現已闢為鄉賢館。

關於查核、保護巢湖的教育文化遺產的建議

F、元山中學,前身為馮玉祥將軍所創辦的元山學校,校舍利用馮家祠堂的40多間房子,坐落在巢湖市夏閣鎮元山腳下的巢柘公路東側。陶行知先生為學校創作了校歌。抗日戰爭中,新安旅行團在該團顧問汪達之帶領下,曾來元山學校進行宣傳演出。該校有馮玉祥將軍紀念室。

G、七邑聯中。蘇灣塗山腳下有一處李家大倉房,南京淪陷後,部分高校知識分子避難於此,成立了七邑聯中。七邑,指含山、巢縣、和縣、全椒、滁縣、天長、來安等七個縣。1942年,安徽省教育廳對抗日期間設立的學校進行統一規劃,七邑聯中更名為安徽省立第十三中學。1946年,省立第十三中學遷入含山縣城內,更名為安徽省立含山中學。七邑聯中舊址仍存部分。

關於查核、保護巢湖的教育文化遺產的建議

H、黃麓師範學校,是張治中先生1928年創辦的。幾十年來,學校為社會培養了數萬名各類人才,享譽海內外------教師的搖籃。校園內有桂翁堂、老校舍、科學館等一批民國建築,均是本地優秀的建現代建築物。

關於查核、保護巢湖的教育文化遺產的建議

以上,都是巢湖不可多得的“教育遺產”。“教育遺產”和“工業遺產”、“宗教遺產”等一樣,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了各個時代中產生一定社會影響、並在一定範圍內得到認可的,與教育相關的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遺存。2013年4月18的國際古蹟遺址日,其主題就是“教育的遺產。”該主題旨在體現不同地理文化背景下的學校、大學、圖書館、學術機構等教育的遺產,並號召圍繞此主題開展活動。建議有關部門採取適當措施,查核巢湖關聯遺址和建築遺存,給予它們一定的身份,妥當保護好這一歷史文化遺產,為巢湖積累歷史文化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