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康有為毀了當代書法,是開創“醜書”之先驅

清人尚碑道真的很單純嗎?

清人尚碑主要的原因是南北書派風格之分,北以碑為主,南以帖為宗,其實在王羲之之後就有南北之分,至於用筆南北宗之分,則是董其昌提出來的。

其實在古代來說,世人皆重南派,北碑無幾人問津,清朝學界就如今天學界一樣,提出“流行書風”的概念,去提倡“小眾文化”,急於求變(歷代其實都有這樣的人,並非今人,也並非清人這樣,如同三國開篇一樣“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歷史規律)。

難道南派北派之分是“碑”和“帖”的區別嗎?刻在碑上就一定是北派?寫在紙上就一定是南派?

並不是的,像二王體系的行書,都屬於帖學,比如《閣帖》(淳化閣帖)收錄的都是魏晉人的尺牘:非釋文不識!非相習成風不能識!

就是說帖學一類,寫的行草書筆畫太連,不易辨識。這個問題確實存在,個人比較喜歡《淳化閣帖》,在臨習的時候確實會把有些草字“誤識,認錯”,大家看過淳化閣帖的都知道,碑版上邊難以辨識的小草都是有小楷做註釋的。

所以南帖:疏放妙妍,減筆至不可識!是其特點。

為何說康有為毀了當代書法,是開創“醜書”之先驅

其實學字在古人來說是個大問題,古人,尤其是清代人,所見真跡非常少,也就不能通過這類《閣帖》去得筆法之妙,他和今人是不一樣的,今人有影印本,古代不同,全是拓本,如果有一些有錢的朋友,收藏家的朋友,才會有真跡可供參考,才有機會水平大進。

看真跡才能學帖,這是必然的,哪怕只見過二王一本真跡,也是可以學筆法之妙的。相對今人來說,這種學習能力是非常強的,今人學書都是參照幾十本真跡。

當然,肯定是真跡越多越好,只是說明一下,古人真跡的珍貴程度和學習能力是比較強的。

古人買賣真跡,並非都是按一紙,可能是按一行,一字去買賣二王法帖,在宋元時就已經如此。

為何說康有為毀了當代書法,是開創“醜書”之先驅

(洛神賦十三行就是趙孟頫一行一行收集的)

到清朝,能看真跡的少了,所以出現提倡碑學的人就很正常。

但是由於這個書法界,根本就繞不過二王行草書,所以清人的批點對象就不在晉唐,而在宋元明這些學習《閣帖》的人身上。

其嚴重程度乃至清人“碑帖結合”的趙之謙,都沒能倖免遭到抨擊,可見當時的書法界也是很盲目的,這種盲目,最嚴重的之處就在於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此書在1891年問世,引起極大反響,學界立刻掛起“批帖”的現象。

為何康有為如此大的影響力呢?

原因在二,其一《廣藝舟雙楫》雖然是非常有實力的一本書,但是如果沒有《南北派書論》《藝舟雙楫》《學書捷要》等清人崇碑理論的鋪墊,是不會一問世就有這麼多追隨者的。

其二就是1891年,在歷史上是個比較重要的時間段,思想上是比較動盪的時期,“變法”的思想非常受文人推崇,所以“推翻舊制”在一方面上就已經延伸到書法“帖學”上了,認為帖學是古學,不可取,應該尊崇今學,也就是碑學。

也就是說,碑帖之爭,是由康有為引起的(之前只是推崇碑),究其根本原因,康有為抑制帖學和崇尚碑學的觀點,是站在他個人的政治哲學思想上的。(因為政治哲學思想,而盲目否定古論的並不獨有康有為,因不涉及到書法,寫出來容易被禁,就不在贅言了)

潘伯鷹曾經說康有為的字:像一條翻滾的蘭草生。

為何說康有為毀了當代書法,是開創“醜書”之先驅

也有人說當今書法毀於康有為

這些理論在一定角度上都是站得住腳的,畢竟當時康有為的思想是非常偏激的,其《廣藝舟雙楫》和《新學偽經考》是同年出版,《新學偽經考》是什麼書,想必瞭解清史的朋友都知道。

晚年的康有為也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也在信札中說到這樣一段話:凡有得於碑,無得於帖,或有得於帖,無得於碑,皆為偏至。

晚年的康有為也是認識到了碑帖結合的重要性,說出此番言論。

但是康有為的思想,在書法界的西學東漸之後,也就是八十年代後,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所以天下醜書,由此而生的言論又出現了,這種情況是持續了幾十年的,不過近年的學界是有改觀的,又崇二王了。

剩下一堆不學貼的“醜書”者,盲目跟風,也都是被繞進坑了。

這類文章寫著比較困難,關鍵在於觀者是否能接受,寫的太專業,就起不到普及的作用,寫的太通俗,又沒什麼深度。

所以大家還是湊合著看吧,這種文章肯定是有一定數量的朋友看不懂的,即使我已經做到儘量通俗了。

如果喜歡我可以關注一下,我寫這樣的文章閱讀量很少,為何還要寫呢?其實是想希望吸引一些“有思想”的朋友,一起愛智求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