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心悅目的康有為書法作品

近代史上, 康有為是“公車上書”和“戊戊變法”的領袖,與其學生梁啟超一起合稱“康梁”。他出生於咸豐八年(1858年3月19日),字廣廈,廣東南海人,故又稱為“南海先生”。他的一生,除了政治經歷曲折坎坷以外,在學術上也是頗有建樹的,其中又以書法藝術和理論獨樹一幟,從而對中國近代書壇的影響非常之大。

賞心悅目的康有為書法作品

康有為出身於士宦家庭,乃廣東望族,世代為儒,以理學傳家。和那個年代的所有知識分子一樣,康有為幼讀詩書,並隨其祖父習字,初窺堂奧,功力漸進,修練成紮實的童子功。他三十一歲那年赴京應試,因為塘沽口封凍無法乘船南歸,於是只好暫留北京,在此期間,他接觸到了大量的“漢魏六朝唐宋碑版”,大大地開括了眼界,以至於“多遊廠肆,日購碑版”。康有為經過大量地臨摹和與名家交流,對書法的認識有了質的變化,他從此放棄“帖學”,成為一個“碑學”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所謂“碑學”,就是研究、學習碑刻的書法藝術。這裡所說的碑包括石碑、摩崖刻石、石經、墓碑、墓誌、造像碑,以及宋以後的刻帖等。書法史上以南北朝時期的碑刻成就最高,這一時期碑的形制更加規範,碑文書體也完成了由隸書向楷書的過渡,尤其是北朝,從而後世即有“北碑”、“魏碑”之稱謂也。中國書法這一傳統藝術能夠不斷的繼承和發展,古代碑刻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的。

康有為為了探索、研究“碑學”書法藝術,遍臨歷代名碑,如《石門銘》、《經石峪》、《六十人造像》、《雲峰石刻》等。同時還根據自己的心得,寫下了著名的《廣藝舟雙楫》二十七篇,這部論述書法理論、提倡“尊碑論”的專著在當時社會上影響非常大,甚至還波及到日本。

在明清封建的科舉制度下,文人為了求取功名,以畢生的精力去研究和書寫那些端正死板、一絲不苟、缺乏生氣的“館閣體”,缺乏變化和創新,導致書法的日趨僵死,失去了應有的藝術價值。後來隨著金石學的興起,有不少文人都在提倡“碑學”,康有為是其中影響最大的。對於一個“初出茅廬”三十出頭的年輕人,他不但敢於從理論上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更從實踐中創寫出了獨特風格的“康體”,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康有為的書法體闊勢寬,平正端莊,中宮收緊,下部疏散,結體疏密得宜,字風渾厚雄放,有縱橫奇宕之氣。有人從三個字概括“康體”的主要特點:“重”、“拙”、“大”。所謂“重”,指的是渾厚、凝鍊,有金石之感;所謂“拙”,指的是古樸、率真、有生澀之感;所謂“大”,指的是險峻、舒朗,有高遠之感。

賞心悅目的康有為書法作品

康有為對《石門銘》和《爨龍顏》用功尤深,同時參以《經石峪》和雲峰山諸石刻,書寫上以平長弧線為基調,轉折以圓轉為主,在他書作中運用長鋒羊毫所發揮出的特有的粗茁、渾重和厚實的效果,都有很好的體現,迥然異於趙之謙的頓方挫折、節奏流動,也不同於何紹基的單一圓勁而少見枯筆,這正是他的別開生面處。而線條張揚帶出結構的動盪,否定四平八穩的創作,也是清代碑學的總體特徵表現。從創作形式上來說,康有為以對聯最為精彩,可見氣勢開張、渾穆大氣的陽剛之美;逆筆藏鋒,遲送澀進,運筆時迅起急收,腕下功夫精深,從中也可以看出他的運筆輕視帖法,全從碑出,轉折之處常提筆暗過,圓渾蒼厚,結體不似晉、唐欹側綺麗,而是長撇大捺,氣勢開展,饒有漢人古意。有人認為所謂的“康體”表面上虛張聲勢,火燥之氣,隨處可見,線條缺乏質感,濫用飛白,顯得很虛浮。如潘伯鷹先生譏諷康有為的字“像一條翻滾的爛草繩。”

康有為在筆法上力倡圓筆,反對方筆,這正是造成他筆法單調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加之他常常起筆無尖鋒,收筆無缺鋒,也無挫鋒,提按不是很明顯,線條單一,缺少變化;粗筆時見鬆散虛空,不夠凝斂緊迫,當是一病矣;用墨上缺少變化,表現形式不足,起筆飽蘸濃墨,行筆中見飛白,僅此而已也。從他的中堂作品來看,章法方面落款又常有侷促之意,這是對帖學否定所致,實質上他早年日課,還是以歐虞為主的。

康有為的書法世稱“康體”,此八條屏書法得力於《石門銘》與《經石峪》,融篆隸於行楷,墨色蒼潤相間,具古樸雅緻之氣。書體在枯潤、疏密、顯晦、清濁的變動與遊移中,又飽含著緊張、膨脹與掙扎。

筆者近日有幸從朋友處見到康有為幾條書法作品,當是“康體”佳作,敬請欣賞。

賞心悅目的康有為書法作品

賞心悅目的康有為書法作品

賞心悅目的康有為書法作品

賞心悅目的康有為書法作品

賞心悅目的康有為書法作品

賞心悅目的康有為書法作品

賞心悅目的康有為書法作品

賞心悅目的康有為書法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