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皆“飞花”,不经历苦难,何以谈人生!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致敬花光力气不向命运低头的你我!




最近几天,飞花的短篇小说《卖米》在朋友圈火了,无数人泪湿屏幕,心酸地读完这篇文章。

很多人为飞花的艰辛生活所感动,为飞花的英年早逝而唏嘘长叹,更是从飞花的文字中读到了自己经历的苦难人生,实现了情感共鸣!

你我皆“飞花”,不经历苦难,何以谈人生!

1.生活的真相就是这样,贫穷的人拼尽全力只为活着!你我皆“飞花”,不经历苦难,不足以谈人生!

《卖米》的作者是北大学生张培祥,这位才女出生于湖南农村,依靠个人奋斗考上北大,热爱生活而且从来没有在苦难面前低头。最终却因患白血病英年早逝,读着她细腻朴实的文字,让人不由自主潸然泪下!

苦难的生活,便是一面现实主义的镜子。不是出身农村的人,不经历过那种苦难的人,无法感受到为了几分钱讨价还价的艰辛,很难体会那种生活困苦的感情,文章的文学性现实性也恰恰在于此。

每一个经历困苦的人,都从飞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作者是卖米,我和我已故的父亲是卖小麦,从村子里拉着车到镇上,几百斤小麦一斤卖3毛6,卖完之后一毛一毛、一分一分地,把钱数了好几遍,一分钱就是一滴血汗,一分钱都不敢浪费,那种爱惜依然历历在目。
  • 30年前的这个季节,我10来岁,跟父母一起挑着枇杷走16公里山路到集市上卖,1毛5一斤,卖了10块钱不到,最后还没卖完。
  • 哪个农村小孩没有这样的经历,和哥哥拉架子车走10里路卖地瓜,和父亲走亲戚为省一毛钱车费走5里路,大清早往地里拉几趟肥挣3个工分(6分钱)。说多了都是泪,可怜的父老乡亲。
  • 小时候冬天没有鞋子穿,黄胶鞋也被大拇指顶穿了,为了挣钱,我和八岁的弟弟背着背篓拿着小锄头挖遍了各个村的田坎,只为了卖一毛钱一把的“折耳根”还被别人骂,因为挖坏了比人家田,现在想起都是泪。

陪父母卖玉米,卖花生,卖地瓜,卖土豆、卖石头、卖水……每个穷人家的孩子都有数不尽类似的经历。

你我皆“飞花”,不经历苦难,何以谈人生!

2.正是这样硬梆梆的残酷孕育了人生的营养,让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更加珍惜所有的一切,更加爱惜亲情和收获。

《卖米》展示的生活虽然是长江中游一带,农家子弟童年少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对每一个60后,70后,80后来说,这样的童年、这样艰苦的岁月、这样操劳的父辈,大江南北,每一个村落,都大体相差不多。

那便是一个年代的缩影,一个时代的背书,一代人的历程。

农村的生活不是青山绿水的田园无忧,面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天为了生计到处奔波,男人女人都拿命去拼,换来的可能只是仅够一家人吃一餐的微薄收入,他们很多没有想过大富大贵,只是希望不苦孩子,他们大多数都是淳朴善良的人……

  • 小时候陪过大人去粮站卖过小麦采购站卖过棉花,转过村买过西瓜,想着都心酸,为了多卖几分钱,不爱说话的父亲拿着烟给验等级比他小很多的孩子陪着笑脸,说着好话,父亲走了,每每想起心里感觉真的难受。
  • 收青椒的季节,两大麻袋,整整采摘了一下午,早晨五点去20多里地远的集市,等了半上午一袋子15块钱。我们长大是一种成长也不要淡忘儿时的艰辛。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一句怨言,都是为了孩子。劳动的人最辛苦。父母为了那廉价的劳动成果,一针一线陪伴着我们一步步的成长。不努力便是罪过。
  • 十二三岁的那年,家里种了一亩卷心菜,下午和老爸从菜地拉了一板车到家,夜里五点拉三里路到镇上卖,8分钱一斤也卖不出去,卖了一上午,连个包子都舍不得吃,流泪,流泪,想想我们的父辈生活多么不容易,还那么坚强乐观,我爱你老爸,你为了我们四兄妹吃了太多的苦,我要好好孝敬您。

在《卖米》一文中,我们看到的是飞花一家人的不急不躁,平和的脾气,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不埋怨没把米卖出去,虽然很穷,但还是和和气气,现在大家没那么穷了,还有多少人家是一团和气?

回首一个时代,最需要致敬的不是什么大历史的宏阔,也不是什么英雄伟人,而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家庭。

哪怕他们一无所有、一无所能,父母也用自己的臂膀,给子女以力量,陪子女以成长。

有父母陪伴和呵护的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中,无论穷与富,对子女来说就是一种完整的生活,再苦也不累,再难也不哭!

你我皆“飞花”,不经历苦难,何以谈人生!

3.浮躁的心灵真的需要沉静下来,常问人生初心,常思感动感恩,这比那些一味宽慰人的鸡汤文好过千万倍!

《卖米》能在浮躁的网络世界里感动万千读者,恰恰就在于它的朴实无华,更在于它透露出直面现实苦难而不屈服的勇气和信心。

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未必是声泪俱下的控诉之言,更不是表面上唱唱高调、“装作很坚强”的浮夸之作,而是能在苦难中看到爱与勇气的力量,能用一种平淡而豁达的情感对待苦痛和伤痕的叙述。

短短的几十年里,数以亿计的人离开农村,离开故乡,离开父母,在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城市里工作生活。在尔虞我诈争名夺利物欲横流的环境中,很容易让人忘记自己的初心,甚至比收米人还要冷酷无情,因一点点儿利益而愤怒抱怨,《卖米》使人痛心,令人深思,不要总是羡慕别人名车豪宅,富贵高位,忘了从前的卑微。

用日常生活里的温情和简单,来消解巨大的伤痛——并不是没有悲剧感,而是不去直接宣泄和控诉,这样反而能留下更真挚而持久的情感,能给人更真实的感染力。

《卖米》更使人觉醒,提醒人们永记曾经的穷苦境遇,时刻提醒自己作平凡宽厚粪土名利之人……

繁荣和喧嚣的背后,往往常常隐藏着疼痛与悲伤。

在有些人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在有些人的生活里就是这样地珍贵。而且这样的场景直到今天也并没有消失,它还常常会出现在某个地方、某个家庭。

有些人可能一辈子也体会不到飞花的这种生活,但对大多数来说,都曾经或现在正努力拼命摆脱这种生活。现实哪有那么容易,花钱容易赚钱难,一辈子谁不是在拼死拼活,甚至到后来连活着的力气也没有。

你我皆“飞花”,不经历苦难,何以谈人生!

读着《卖米》,我们都是飞花。读着读着就哭了,湿润的眼睛已经模糊,不知道是在哭自己,还是哭作者。

苦难激发斗志,贫困不缺坚韧。无论多么累,多么苦,我们都要坚强,积极,阳光,乐观,健康的去生活。

拼尽全力为了活下去,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加油,致每一个曾经经历着或者正在经历着困苦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