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領導用人才卻不喜歡人才?不懂,你能力再高也白費功夫!

“人才”這個兩個字是很領導經常掛在嘴上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手下都是人才,但實際工作中,領導用人才,但並不喜歡人才。為什麼會如此?

為什麼領導用人才卻不喜歡人才?不懂,你能力再高也白費功夫!

魯哀公賞給孔子桃子和黍子。哀公說:“請吃吧。”孔子先吃黍子,然後吃桃子,旁邊的人都捂嘴偷笑。哀公說:“黍子不是當飯吃的,是用來擦拭桃子的。”孔子回答說:“我早就懂得。黍子是五穀之首,祭祀先王時屬於上等祭品。瓜果有六種,桃子屬於最下等的,祭先王時不能進入宗廟。我聽說,君主用低賤的擦拭高貴的,沒聽說過用高貴的擦拭低賤的。現在用五穀之首的黍去擦拭瓜果中最下等的桃子,這是用上等的去擦拭下等的。我認為這有害於禮義,所以不敢把桃子放到宗廟祭品的前面來吃。”

孔子關於為什麼先吃黍子做出了一番解釋,這就是為什麼君王用儒家的理論但他不喜歡君子。因為君子維護的是組織的秩序,但他不尊重領導,經常給領導提意見,約束領導。所以領導用其理論而不用其人。

為什麼領導用人才卻不喜歡人才?不懂,你能力再高也白費功夫!

我們要明白組織是通過一級一級的領導來實現的,所以組織不會說話,但領導會說話,你尊重組織的秩序前提首先是尊重領導。你的內心秩序是建立在對領導的尊重上。

首先要學會給領導找臺階下,不要給自己辯駁。

李鴻章去英國,吃飯之前上了盆水,他端了起來喝掉了。事實上那盆水是讓吃飯之前洗手用的,弄得英國的宮廷很尷尬,大家為了避免社交尷尬都把水喝了。

如果領導做出了這個行為孔子再給他做出解釋,那效果是不一樣的,為什麼人家先用黍子擦桃子吃,而它把黍子吃了呢,這樣一套理論就成高大上的理論了,他就替領導解圍了,替領導維護了面子,這才是叫維護秩序,而不是他為自己的行為整出一套理論來,

所以說在職場上不管你認為這個事對不對,大家都在做,你就不能鶴立雞群,要學會為領導解釋,為領導辯解,而不是為自己辯解,你為自己辯解會讓人覺得你不但不聽話,而且抗拒性很強,領導做錯你整出一套理論,不管對錯,那不一樣。李鴻章那人家就說,我們今天接待清朝過來的高級官員,我們就要用他們的禮節接待他,人家的禮節就是上來就把水喝了,這叫上茶,再開餐,今天我們就按照他的模式來做,大家嘩嘩嘩的鼓掌。所以說要學會給領導找臺階下,不要給自己辯駁。

為什麼領導用人才卻不喜歡人才?不懂,你能力再高也白費功夫!

再一個領導做錯了千萬不要去糾正,一起做錯就行了。

領導做錯事被大家所看到,要麼你一起做,要麼你找個藉口緩解尷尬,要麼你沉默不語就這三種策略,如果你幫他去糾正錯誤,再整出一套理論辯解,那更錯。很多時候因為階段的原因,你不懂。

就像秘書給領導寫報告,領導去唸唸錯字了很尷尬,後來秘書說這是我沒寫清楚。要學會替領導緩解尷尬,而不是替領導指出錯誤。領導沒錯誤,錯誤的是你沒找到解釋理由,這不是你的義務,你也沒這個權利、很多人看不慣,在討論問題的時候說領導你錯了。

為什麼領導用人才卻不喜歡人才?不懂,你能力再高也白費功夫!

我們可以用請教的方式說,領導我覺得這個問題我沒想明白,我覺得是不是還有另一種可能,我這人比較愚鈍,你指定一下,領導你會上的東西我沒聽明白,我理解的是這樣的。。。以請教的方式提出你的方案,把你的正確答案說出來,領導意識到會說,你理解的對,我就是這個意思。

和領導相處是一門學問,不懂,你能力再高也沒白費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