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自覺的舍友,你問我什麼體驗?答曰:三觀盡毀

還有十分鐘上課,寢室到教室剛好十分鐘,你和我說,你鎖門吧,我來不及了,便奪門而出。留下我一人風中凌亂,wtf?難道我們上的不是一節課?你鎖門會遲到,難道我鎖門不會遲到?

這樣自覺的舍友,你問我什麼體驗?

答曰:三觀盡毀。

什麼是自覺?

自覺來自於自知,並且自覺也來自於充分的自愛之後。只有我們清晰地分清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又相通時,我們才能明確的端正自己,才能做到自覺。

也因為只有從生活的點滴中體會自己的需求,才能同理感受他人,才能把握好人與人之間的分寸,才能變的自覺。

這樣自覺的舍友,你問我什麼體驗?答曰:三觀盡毀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誰能想到在一個擁有獨立衛浴的寢室中,打掃衛生竟然成了最為難的事情。六個人的寢室,從開始舍長排的值日表到唯有兩個人任勞任怨輪值一年,從衛生間的垃圾到公共地板,這期間見證了舍友的逆天邏輯。

有一天我和另一個舍友正在拖地,拖到了舍友A的“領地”,舍友A尖叫的從床上跳下來,責備我們把她的地方弄髒了,並再三強調以後不許打掃到她的領地。

於此同時,舍友A拿起了自己的抹布開始擦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邊擦邊嘀咕:這麼長的頭髮,一看就不是我的。隨即順手扔到領地之外,交給我們打掃。

我恍然大悟,原來集體生活中,垃圾和佔地還是分你我她的,並且遵守著自家領土不容侵犯的條約。

你還不知道的是,舍友A昨天值日倒垃圾,可是到了第二天垃圾還在門口,她說:“我值日那天已經過去了,今天是你值日了。”

一個人的小天地,大家的小集體。今日復明日,總有一日我復你。

有英國哲學家認為,人的自覺感出自先天傾向,即是約束自己和勉強自己的意識。

“應該做”的不一定願意做,然而卻“必須做”;不應該做的雖然“想要做”,然而卻“不可以做”。自覺性的做事,便要做到“先管自己,再管別人”,方可被人服氣。

我只想反問一句,在家裡的你也是如此和父親母親明確劃分的嗎?你的電費你交,你的碗你刷。

答案,可想而知。

這樣自覺的舍友,你問我什麼體驗?答曰:三觀盡毀

你不指名說我,就和我沒有關係。

大三以後,我們從以前一起教室、食堂、圖書館三點一線的日子,變得各有各的頻率了。

然而昨天的你寫策劃到凌晨三點,舍友六點就可以用她獨特的鬧鐘把你叫醒。

從護膚水使勁拍到臉上的“啪”,從拿起杯子到“砰”的一聲放下,從設定的鬧鐘“嗡嗡嗡”到自動停止,這些細節裡,都能體現出一個人在其他人睡覺的時候自覺表現如何。

今夜十二點,你好不容易早睡了一次,躺在床上醞釀了很久的睡意,還是被她看喜劇發出的笑聲驚動。

此時你心慌意亂,還不得不禮貌的說一句:XX,小一點聲音吧,大家都準備睡了。

過了二十分鐘,她帶上耳機在被窩裡放聲大笑,你又忍不住的提醒她一句:XX,小點聲吧。你以為會換來一個寧靜的夜晚,可是舍友很正經的說道:我是比剛才小點聲了啊。

是比剛才小點聲了?原來小點聲還可以如此理解。

在他人休息時懂得減少噪音,日後他人自會在你休息時以禮相待,集體生活中這些耳濡目染得來的規矩,一旦打破,任誰都不甘再隨便忍讓。

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會給舍友點名道姓提醒你的機會,就像女朋友突然連名帶姓的喊了一下自己的男朋友,他心裡一定在想自己做過的所有讓女朋友不高興的事情。為何不讓臉紅心跳變得從容淡然?

那些別人點名道姓提醒的背後,是多少隻要自覺就可以避免的矛盾衝突。

這樣自覺的舍友,你問我什麼體驗?答曰:三觀盡毀

你的情誼?不,是我的錢財。

不知大家三三兩兩出去聚餐時是如何買單的,就我自己而言,這一頓朋友請了,AA制給錢太傷感情,下次,我請回來就好了。她請我吃龍蝦,我鮑魚請不起,但必不會比龍蝦差太遠。

可和舍友出去吃過一頓飯之後,才讓我意識到問題並不是吃什麼這麼簡單。

舍友A:“昨天我們兩個人吃飯你買單了,花費150元,今天我請你,算上去時的公交費和回來時的打車費一共花費了175元,所以你欠我25元。”

我:“?????”

我之所以不計較我為你花的錢財,並不是我多麼有錢,也並不是我對每一個人都如此大方,對你付出,是因為我真心拿你當做朋友。人情往來在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卻不是事事算清就互不相欠的。

我們彼此往來的,對於你來說是物質,對於我來說卻是情分。這就是我為何不要的理由,卻成了你理直氣壯覺得不必給我的理由。

父母經常給我講吃虧是福,而朋友間交往又能如何吃虧呢?大概就是你覺得我佔了你的便宜使你吃虧,所以分毫必取吧。

這樣自覺的舍友,你問我什麼體驗?答曰:三觀盡毀

花時間去研究這些問題明顯不值得,因為走多幾個地方你就會發現,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規矩,這裡也許是橫衝直撞,那裡可能開始學會了排隊;認識了更多人之後你就會發現,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規矩,這一個人或許是默默而為,另一個人或許就是做做表面功夫。

而人類進化的原因,我認為是人多了點自覺,這個自覺,是不妨礙他人的自覺。

之所以會關注這些舉動,並不只是為了抨擊舍友的不自覺,真正該讓我們反思的則是那些我們彼此都應該做到的事,我做到了,可是你卻沒做到。

為什麼?是因為你真的做不到嗎?自然不是,只要你想,便有跡可循。

而自覺,就是你想然後去做的過程。

這些小的事例有太多太多,但是總而言之,需要我們引起尊重的自覺無非只有兩點:規則和他人。

如果沒有自覺,所有人都在不斷的侵犯別人的逆鱗,底線就是這樣一次次地被突破。懂得自覺尊重他人,這個社會才有所謂的公平可言,才會讓每個人都將心比心的來思考問題,才會有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可能。

生活中需要自覺,尤其在集體中。

為什麼需要自覺?

因為這些事例很小,小到法律管不了,跟道德也不沾邊,卻屬於文明金字塔的頂尖,學會自覺,並不會讓你大富大貴,但它會讓每個人都過得舒服一些。

願我們都能成為讓別人舒服的自覺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