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關於一座城市的名片有很多,習俗、美食、建築、風物,無不留給人們獨一無二的記憶。而這一切,都會在一個共同的交叉點匯合——那就是地名。西安之於中國,是十三朝古都,是關中平原的發展核心,而東大街、粉巷、灑金橋、南稍門……一個個承載城市記憶的地名之於西安,則是每張城市名片殊途同歸的歸宿。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如果說歷史文化鑄就了西安,那麼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數百個老村鎮、上千條老街巷則是這座城市的肌理和骨骼。東西南北,城牆內外,無數地名構成這座城市的記憶,在黛瓦里巷、青石小徑間恣意生長,熠熠生輝。

| 因商緣起 |

■騾馬市

騾馬市街位於西安市東大街東段南側,北起東大街,南至東木頭市,長六百一十二米,寬七米,全街由五條巷子組成。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 歷史上的騾馬市 |

此街原為唐長安城少府監所在地,唐末以後漸為居民坊巷。明《西安府城圖》有記載,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的時候,到處是牲畜交易市場,從而形成了騾馬市這條古老街道的名稱。1966年改名工農街,1972年恢復原名騾馬市。

■大差市

“大差市不是一個市。”清嘉慶《咸寧縣誌》稱大差市為大菜市,光緒《清西安府圖》稱大差市,“大菜市”有一種解釋即為賣菜小販的聚集之處。建國初期,大差市成為了攤販商賈的爭相到來的熱土,服裝、百貨、菸酒、副食、日雜、特產應有盡有,從早到晚,熱鬧無比。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 圖 / 林鴻昌 |

如今的大差市,變化頗大,雖然西北第一金街的傳說還在,東南角也從小小的食品店、甜食店變身為凱悅大酒店,但繁華程度已不復以往。

■ 鹽店街

“鹽店街”這一名詞存在於許多人記憶裡,西安、天津、成都等地都有這條街,巧合之中,也是時代發展中人民的生活風貌的直接反映。西安鹽店街於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始建,以官鹽店設此而得名。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 如今的鹽店街 圖 / 尚洪濤 |

一句“官鹽店裡一杆秤,給多給少由你定”,反應了當時鹽業的壟斷,從另一個角度,也足以窺見當時掌管鹽業之人的富貴與此地的熱鬧。為紀念清代常勝將軍梁化鳳而立的梁家牌樓,與許多深宅大院,也在當時的鹽店街中,作為歷史走過的見證。

清末民初,當局無法償還外債,在此街設官鹽店,實行鹽業管制,由英美日法俄五國在此街設立銀行,直接收鹽稅以抵欠債。後各種銀號錢莊設此,鏢行、會館應運而生,盛極一時,“鹽店街”成為了老西安的“華爾街”。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 圖 / 老雎 |

如今,鹽店街早已將商業氣息藏在身後,梁家牌樓也變成了街道的名牌,取而代之的是老西安人的安逸,和市井裡生長出來的生活味道。

■炭市街

炭市街位於東大街中段北側,北至西一路。

清中葉,西安生活供暖來源由南山薪木轉變為北山煤炭。當時這裡只是一條堆放煤炭的無名小街,後因出售煤炭、鹽鹼等而得名炭市街。解放前,這裡為乾果海味市場、海味專售市場,現為全市乃至西北最大的副食品市場。目前,還有很多西安人會專程起個大早,去炭市街選購一袋子帶有海浪味道的海鮮。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而活躍在里巷中的“接鮮人”,是炭市街獨有的景色。“接鮮”,顧名思義,就是負責將新鮮的果蔬海鮮“接到”西安各大飯店,這是個勤活兒,往往6點鐘不到,炭市街裡就穿梭著接鮮人忙碌的身影。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 圖 / 家在龍首 飯叔 |

|風物人情|

■ 五味什字

五味什字為東西橫街,東起南廣濟街南口,西至四府街。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元代時期,這裡因藥店密集,故什字口與今天的南廣濟街統稱為藥市街。明、清兩代,再至民國初年,藥業彙集於此,曾有藻露堂、復元成、樹仁堂、萬年堂等多家中藥店,生意非常興隆。而且,還因我國醫藥自古講究“四氣五味”,“

四氣”即“春、夏、秋、冬”四時之氣,“五味”指“甘、辛、酸、苦、鹹”,街道因此而得“五味”之名。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而隨著市場的變化,街道上的中藥鋪愈漸消失,如今的五味什字也失去了往日熙來攘往,摩肩擦踵的繁華,成為了西安一條普通的城市脈絡。

■ 甜水井街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 圖 / 悅享蓮湖 |

甜水井街南起環城南路,北至五星街和梆子市街十字,長385米,最南端為隋唐長安城的含光門(現含光門遺址博物館)。

宋《長安志》記載:唐代門內大街稱含光門街,街側有鴻臚寺和鴻臚客館(即唐政府的外交部和國賓館),晚唐曾有四千餘名外賓滯留此處。

這條具有千年歷史的街道,經歷了含光街-含光坊-甜水井街三次易名,最終以這般畫面感極強的“甜水井”三字,成功闖入了人們的視線。街名取自清康熙年間,意為井水甘甜之意,1966年曾改為前衛路南段,1972年恢復原名。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 圖 / 尚洪濤 |

甘甜的水滋養著西安城的人,也吸引了許多富貴人家與官員在此安家。據《西安老街巷》記載,民國陝西省長李根源的公館就在甜水井路西的大有巷內。在甜水井路的西南段,還有一條穆家巷,巷內同樣坐落著許多深宅大院,其中有一戶胡姓人家極其富貴,據說宅院就佔了半條巷子。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 圖 / 朱文傑 |

■ 粉巷

僅有329米長的粉巷,卻是西安城裡最為人熟知的幾個地方之一。緊鄰南大街的車水馬龍,它鬧中取靜,成為西安現代化發展中的一座休閒文化落腳處。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 圖 / 紅動中國 |

而歷史上的粉巷是何種樣子呢?據lets君查找,有四種說法。

一是說以前粉巷以前是西安城的糧食一條街,街道上常常撒滿厚厚的粉面,便由此得名。

二是說粉巷以賣胭脂得名,即現在的化妝品一條街,離的很遠就能聞到濃濃的胭脂味道。

三是說粉巷即當初皇上選妃子的街道。每年大選期間,粉巷都住滿了等待被選的妃子,身上往往有好聞的胭脂粉味道。

最後一種是說粉巷自盛唐時期,就是長安城內有名的煙花柳巷,“粉”取自青樓歌女們“塗脂抹粉”之意,相傳唐代詩人白居易常到粉巷與歌女們把酒言歡,頗具曖昧意味。

最具考究的還是第一種說法,粉巷得名於明清時遍佈此地的磨面作坊和糧店,在解放前還是西安市三大糧食市場之一。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如今粉巷已成為西安城內著名的娛樂休閒街區。除了酒吧街德福巷外,多個重量級Club也在此落腳,點綴著西安的夜色。而長安城的遺存也從未消散,熱鬧過後,茶樓夥計招呼著你,窗外絨線花開得旺盛,仍有一派安靜和詩意。

| 歷史遺珠 |

■書院門

西安人通常所說的“書院門”,是指從碑林到關中書院門口的一條步行街,位於南門內東側,東至安居巷接三學街。書院門這個地名起源於在它裡面的關中書院。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明萬曆二十年間(1592),學者馮從吾,今長安縣人,因與閹黨鬥爭失利,辭官歸裡,在寶慶寺講學。后辟新址,在街北側建立關中書院,學生常至千人,為著名學府。後為閹黨所迫,書院毀馮從吾在此坐兩百日而死。

明末清初關中書院又作了大規模修建。現為西安師範學校,遺址保存完好。此街因在書院門前而得名,流傳至今。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於佑任曾住32號。西口的唐寶慶寺華塔內有魏、隋、唐等時代的石刻佛像,為書院門再添一抹歷史的風貌。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 圖 / 古藍朵 |

1991年,政府修整街容,保留明清風格,逐漸演化成今日聞名中外的文化旅遊街。

■ 灑金橋

灑金橋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蓮湖區的回坊內,北起蓮湖路南至新寺巷,全長800米。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 圖 / 中國圖庫 |

據《唐書》記載,唐玄宗曾在附近的金水橋遍灑金錢,以便官員拾取,故此得名灑金橋,也有呂洞賓成仙灑金一說。清《長安縣誌》稱:“此街位於唐含光門街。”南宋和元代稱為鐵爐街,因古槐下有隋唐建城時遷出鄉民回城祭祖的鐵香爐,明代改為鐵爐坊。清末以沙姓人住此街北段,得名沙家橋,最後易名灑金橋。街東即今日的西安城建城原點,頗有宏偉的氣概。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如今的灑金橋,是西安最負勝名的小吃一條街。回坊美食聚集在此,不停歇地積聚著西安的人氣。夏日夜晚,人頭攢動的灑金橋夜市,一把烤肉配一瓶冰峰,聽三五好友開懷暢談,是打開西安夜景的另一種絕佳方式。

■ 玉祥門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 圖 / 麥秋 |

玉祥門,是西安東、南、西、北四大固有城門之外較早開鑿的城門之一,位於西安城牆西門以北,是古城西北一重要交通孔道。位於西安市蓮湖區西安城牆西門(安定門)以北環城西路北段與蓮湖路相交處。

1926年4月,河南軍閥劉鎮華在吳佩孚、張作霖、閻錫山的支持下,率鎮嵩軍9萬餘人進攻陝西,企圖消滅退守西北的國民軍,開始對西安進行長達8個月的圍攻。為解西安之圍,馮玉祥將軍接受了李大釗提出的“進軍西北,解西安之圍,出兵潼關,策應北伐”的意見。同年9月16日,馮玉祥率國民聯軍進軍陝西。11月27日夜,西安城解圍。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 馮玉祥將軍 |

為紀念馮玉祥將軍解西安城之圍的歷史功績,西安將這座1927新鑿的城門命名為“玉祥門”。

探尋10個西安老地名背後的故事

| 圖 / orange Dennis |

千年秦嶺的煙波裡,明月如故,身在長安的四季中,晨曦日暮。西安這座千年古都,一磚一瓦都藏著歷史的故事,每個角度都是一幅別樣的風景。

與城市同在的地名,也早已不只是代表地理位置的符號,而是在時光的沉澱中孕育出的文化遺產,豐富著西安這座城,也滋潤著每一個在西安駐足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