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登大雅之堂”有什麼文化來源?“大雅堂”究竟在哪裡

人們常以能否登上大雅之堂,作為衡量文學和藝術作品雅正與否的標準,但是,你知道嗎?原來確實有“大雅堂”這個地方,成語裡的“難登大雅之堂”也是由此產生的呢!

1、士紳楊素拜會黃庭堅

丹稜名士楊素出資在丹稜城南承建詩書堂,北宋名家黃庭堅為之題名“大雅堂”,並作《大雅堂記》,遂有“難登大雅之堂”的典故。 大雅堂竣工後,黃庭堅揮筆寫下“大雅堂”三個大字,並撰寫《大雅堂記》,記錄楊素興建“大雅堂”來龍去脈。黃庭堅在文中寫到:“非大雅之人不能登大雅之堂為餘師友,非大雅之作不能登大雅之堂與餘神交。

“難登大雅之堂”有什麼文化來源?“大雅堂”究竟在哪裡

也就是說“大雅堂”位於四川的丹稜縣,是宋代丹稜名士楊素為了實現黃庭堅弘揚杜甫兩川夔峽詩的心願而建的。

由於黃庭堅非常欣賞杜甫在兩川、夔峽所寫下的詩句,認為那些詩句具有《詩經・大雅》“宏遠雅正”的傳統特點,希望能有一個空間可以存放杜甫的這些詩句。楊素得知這個想法後,表示願意出資在丹稜城南承建這座詩書堂。

半年後,楊素再赴宜賓,將黃庭堅書寫的800多首杜甫兩川夔峽詩帶回家鄉,馬上請來數十名石匠刻碑。然後,他在自家的院子右側,修建了一座用來珍藏這些詩碑的大堂。

經過六年的修建,這座詩書堂終於完工,命名為大雅堂。大雅堂是宋式廟堂、斗拱建築,內外流金溢彩,圍牆足足有一公里長,300多平方詩碑陳列其間,正殿門楣上還鐫刻著黃庭堅親筆寫下的“大雅堂”三個大字。

“難登大雅之堂”有什麼文化來源?“大雅堂”究竟在哪裡

“大雅堂”建成後,四川的丹稜縣也因此登上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大雅之堂”。

2、蘇軾讚賞引來名流觀賞

次韻張安道讀杜詩》中說到:“大雅初繳缺,流風困暴豪。張為詞客賦,變作楚臣騷。”這首詩,在現今的眉山青神縣中巖寺的石壁上也隱約可見。

董央在《豫章先生傳》雲:“公(指黃庭堅)楷法妍媚,自成一家。遊荊州,得古本《蘭亭》愛玩之、不失手,因悟古人用筆意作小楷日進曰:他日當知我者。草書尤奇偉,公歿後,人爭購之,一紙千金。

3、大雅堂永留人們心中

“難登大雅之堂”有什麼文化來源?“大雅堂”究竟在哪裡

據《丹稜縣誌》記載,明末清初,大雅堂毀於戰火。但因丹稜人對它十分懷念,清代曾在縣境內多處重建大雅堂,以繼承“大雅”詩風。乾隆年間,縣令宋惠綏在城東楓落山,創辦“大雅書院”。

經歷多年,“大雅堂”名聲深入民心,成為典雅的象徵,“難登大雅之堂”也成了對不文雅藝術品的批評。

現在的“大雅之堂”,形容某些被人看重的、不“粗俗”的事物,高雅的事物;或指高尚雅緻的地方。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