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黃金遍地還是垃圾遍野?

知識付費,黃金遍地還是垃圾遍野?

字數:2507 寫作時間:1小時40分鐘 閱讀需要5分鐘


 

2017年號稱知識付費元年,知識付費的火熱自不必多說,一個巨大的風口開始慢慢成形。

火熱的風口自然會帶來蜂擁的從業者。現在在網上找到一個適用的知識似乎比到報刊亭買份雜誌還要簡單和輕鬆。

互聯網信息爆炸是造成了知識付費爆發的大前提。信息的流速加快的同時,更新換代的速度也是日新月異。這裡很多人帶來了焦慮,人們覺得信息越來越多,但是自己的能力增長不多,似乎與時代正在脫節。

知識付費,在這種需求下應運而生。它使人們的剛需得以滿足:那就是信息的有效篩選。

1 

互聯網上的付費分享其實說起來淵源已久,並不算是人們第一次對知識買單。人們早就有了一個持續幾千年的知識付費方式了----讀書。

讀書似乎是互聯網時代之前唯一的知識獲取方式,無論是學校機構式教育還是自學,書籍都是知識的主要載體。

如今的知識載體顯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也是互聯網付費分享得以崛起的原因。

這個時代讓很多隻是在某一個領域有較深研究的人都有機會冒頭,並且有所收益。這是時代的紅利,是信息流動指數級變強的必然結果。

知識付費優點是鮮活和時效性高。因為很多領域的知識迭代太快,等出書黃花菜都涼了。而且有很多知識也不復雜,形成不了體系和框架,很難以書籍的形式弄出來。

或者某個領域的知識可能很小眾,但根據長尾效應,總會是有一部分人有強烈的需求,因此也可以聚攏小眾人群,讓這些非主流甚至冷僻的知識得以變現。

當然為知識付費就和買書一樣,難免有好有壞。而且規律永遠是,壞書和壞分享總會佔據行業數量的絕大部分。

不要因為知識分享講師參與者多,擁躉者眾,名氣大,一副高人風範,就認為他講的東西價值高,一定能適合你。

對於講師來說,只要標題好,造勢好,營銷好,以前積累粉絲的底子不錯,那麼隨便聚集幾千人上萬人不是沒有可能的。這比寫書容易多了。

如果寫一本書,5000冊就進入暢銷級了。但是扣除辦稅等各種費用,最後作者只能拿到1萬-2萬收入而已;但現在搞知識付費,收費99元,招到100人就可以收1萬了。從難度和付出的精力相比,簡直像撿錢一樣。

如今知識付費資金和流量都有光環加成,又是風口巨大,所以有大批的人排著隊,插著蒲扇衝進來,夢想一飛沖天。哪怕飛的不高,撈些快錢也是極好的。

也許當這個行業壁壘已成,開始難做的時候,真正的高價值內容比率才會上升。

2 

人們努力學習知識的動機,好多是因為焦慮。所以有一種聲音說知識付費就是掙傻子的錢,頗有些歪門邪道欠缺磊落之感。

首先,如果付費可以緩解焦慮,那麼付費也是有價值的。就好像付費給心理醫生一個道理;雖然知識付費未必可以解除焦慮問題,但是心理醫生也未必一定能治好心理問題呀。

就像花錢去看電影,付費看視頻,直播打賞一樣,付費可以得到娛樂效果,得到心理安慰是完全合理的。

何況,知識付費並不是對所有的都是無效的。有些人花錢訂閱了不去看和學習,那麼當然沒有用,總有些人是認真學習而且有用的。只要認真努力,怎麼可能一點收穫都沒有呢。

就算是知識付費領域泥沙俱下,良莠不齊,但是真正認真思考的人至少還能得到一個重要能力,那就是:識別垃圾信息的技能啊。

作為一個聽眾參與進來的時候,建議最開始還是不要怕浪費錢,總要見過很多垃圾,才會知道什麼是好的東西。

另外也不要完全排斥知識付費,認為全是騙人的,這也是一種思維上的懶惰,懶於思考和甄別。就好像比如看了一本垃圾書,就認為所有書都是騙人一樣,這太過偏頗。

例如當年選擇編程書籍的時候,就有很多總結:某個出版社十分靠譜;某個出版社好壞參半;某個出版社純屬圈錢;凡是寫著XXXX編著的大多數是垃圾;酷愛給軟件界面截圖的,大部分是為了湊頁面等等。

識別垃圾信息不容易,因為付款了才能去聽,垃圾也就沒法彌補了。

其實識別垃圾和無用信息還是有一些規律可言的。

3 

我曾經聽過一個獲得過新概念作文的作者的分享,但是她很大篇幅卻是分享了一些其他作者的名篇的內容。對我個人來說,美則美矣,就是沒什麼用。我更喜歡方法論,而不是領讀。

這時就看出提高自己識別垃圾內容能力的重要性了,否則花錢還是小事,花費了不可再生的時間真是欲哭無淚,有的時候還給你指了一條歪路,耽誤的時間就更多了。

就像看書看多了可以看出很多垃圾書一樣。講座聽多了我也有點小小的經驗。

例如認作者,你總能碰到適合你的有真知灼見的作者,那麼他的付費內容一般有價值的可能性就高得多。他推薦的人,有用的可能性也高得多,畢竟在這個口碑大於一切屬性的領域,大多數人們還是愛惜自己羽毛的,不會胡亂推薦水平不符的朋友。

例如看看分享內容大綱。看著就是大路貨的自然容易識別;但是看著玄之又玄的,也應該儘量避免。

不要對驚悚標題的抱太大希望,例如一小時教你撩妹;2小時讓你學會速讀之類的。如果有這樣的速成之法,為什麼沒有別人很早發現呢,大家為啥也都不知道呢?這就像每天推薦必漲牛股一樣不靠譜。古人很早就教育我們,沒有那麼多天上掉餡餅的不勞而獲的好事發生的。

不過也不要對標題黨型的標題太過排斥,我就看過很多大牛型作者也喜歡用標題黨,而且他們也承認自己是在標題黨。畢竟這個大環境下,大多數人還是對標題黨沒有任何抵抗力,吸引的注意力就是比平淡的標題多好多。要是大家都不會使用這個有效的營銷方式,那才是怪了。

標題黨何時才會式微,我覺得與心靈雞湯的發展歷程有得一比。當年心靈雞湯出來的時候,大家也都沒有抵抗力,還以讀雞湯多為榮;後來大家分辨力上來了,就對雞湯不怎麼感冒了,以至於毒雞湯出來予以反諷。標題黨,震驚部早晚可能也有這麼一天。

對於我個人來說,聽或者讀分享都會記筆記的。我個人的一個經驗是,如果一小時的分享,我需要用3倍左右的時間才能聽完和記完筆記,那麼這篇對我價值就很大;如果聽完了,筆記還不超過300字的,那基本上就沒什麼用,我的這段時間回報率就基本浪費了。

有真正可以落地的方法論的是典型的高價值內容;如果可以總結出方法論之後的真正規則,那麼是不可錯過的神作。可惜這樣檔次的內容我聽過的著實不多。

4 

有個數據我聽過不止一次。只有5%的人才能真正在學習中獲得巨大的能力。

剩下的人,可能就是花錢沒效用的人群。

數據殘酷但是卻說明問題。那就是學習這條道路很艱難。雖然我們多年學習,依然需要學會的東西還是太多。

任何領域,真正有用的東西都是極少的。不要祈求可以輕鬆獲得,也不要認為你有這樣的運氣。

學習到真正的知識,是真正可以改變你的行為和思維方式的。這又是最為公平的,因為學習如同其他各種東西一樣,沒有人可以輕鬆得到。

真正能否在紛擾的信息中獲得巨大的收益,還是在於自己,能否有足夠的耐心和意願,以及願意付出多大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