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王小波活到今天

如果王小波活到今天

字数:2017 写作时间:2小时40分钟 阅读需要5分钟

如果王小波活到今天

王小波离去的20年

王小波1997年逝世,距今已经有二十年的时间了。在今年网上有不少人自发的写文章来纪念他,一时间形成了一个热点。作为一个生前无权无势,甚至颇为潦倒的文学个体户,能够被很多人记住二十年,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对比现在自媒体网文48小时速朽、7天消亡的节奏,以数十年的量级还被人记得并传扬,几乎如天方夜谭古今传奇玄幻故事一般。

王小波平生最讨厌媚俗并且追求有趣。他为我们架构了一个奇妙自由的精神世界,这可能是最被人纪念的地方。显然在他去世后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更远的未来,这个精神世界依然并未轻易实现,成为很多人理想层面上的追求。

他20年前的猝然离开让人扼腕叹息,我忽然想到,假使从历史中拿走让人悲伤的那天,王小波可以活到现在,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无需怀疑,在现在一个一意见领袖频出的时代,他成为一个超级大ip基本是必然的。其实他现在就以一个强大的文化符号,存留在我们的记忆。相比之下很多当前炙手可热的大v如果这么长时间都难以继续刷存在感的话,不少都早就会被粉丝忘记了。所以从这点看,王小波必然会成为屈指可数的几位顶级头部作家和意见领袖之一。

如果从整体能力上来看,王小波的杂文和小说缺一不可。杂文负责深度,小说主要负责有趣。他的杂文和小说写的都很棒,这就是他的能力所在,别人难以比拟。

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巨变,言论渠道的更迭,在说真话成本已经有所降低的今天,他是否还会做一个沉默的大多数呢?

王小波的文章,以现在的目光向前回看,依然没有因为社会的变化而失去价值,反而依然熠熠生辉的散发着光彩。用来解释现在的很多怪象毫无压力。

有时再读他的杂文,觉得只要把事件改个名字,就仿佛在写眼前的时事一般。

例如,他在《论战与道德》中,说到当年有人批判《唐明皇》,剧组就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指责《唐》剧反对者的民族精神、国学修为、道德水准诸方面十分堪忧,甚至智商都不高;巧了,前几天也有一部电影被评了低分,剧组方的说辞并无二致,甚至连评分也搞停掉了。

所以说真是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么多年经济发展之后,很多对待争议的方法并没有什么进步,手段也没有什么顾忌。

当成为意见领袖之后,他是否会活跃在微博之上?是会静静地看着人群的喧嚣笑而不语,还是会忍不住下场撕逼?如果和人撕起来,那么他是怼上公知?小粉红?还是喷子?这个情景我实在是想象不出来。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和人家撕起来,他也一定会做得很有趣,甚至透出那么一丝优雅来。

如果在今天

如果他想的话,“付费问答”肯定可以一做。他经历之丰富,思维体系之宏大,网友可以有很多层面的问题可问:怎样优雅的撩妹?怎样知道一个女孩子是否适合自己?爱情是什么?如何看待自由?有没有绝对的自由?出国了会不会换取到自由?

他先可以轻松成为知乎大号,然后从知识分享轻松拓展到付费专栏。199/年的价格,真心有大批的网友会参与:毕竟像他这样逻辑清晰,知识储备丰富,还能做到无比有趣的人,实在是太少啦。

他也可以去做小说连载,肯定有很多人在排着队等他的更新。假如出书,卖出百万册应该毫无问题。只是他的小说能否改编成电视剧或者电影,我不太能够肯定。毕竟他的小说意象太过个人化和反传统,转换成电影还是有些问题,能不能过审甚至都有些困难。

王小波生前的时候,实在是不怎么有钱。当母亲生病,没有钱照料的时候,还需要去借钱度日。虽然我可以肯定,他并不是一个看重钱的人,但是谁又不愿意正当的拥有它呢。

王小波在《茫茫黑夜漫游》中也曾经写希望过大把赚钱的生活,错过了就觉得自己像个棒槌。我觉得这也应该是他的真心想法。关键不是他是否爱钱。当他穷困潦倒的时候,必然是自己的价值未被承认的时候。那么就不仅是没钱的问题,而是对自己价值的怀疑了。

巨大价值却无法被别人承认而变现,这样的时代实在是一个悲哀的时代。

这两年的付费分享的火热,如果以现在的付费级别计算,估计他年入数百万是毫无压力的。看了很多原来小波受穷日子的描写,我十分盼望他能活到现在这样一个知识与才情可以变现的时代。他可以不在乎钱,但有了钱,身体与精神总归必将更加自由。

然而

然而……然而假设是没有意义的,逝去的就已经逝去了。用个不怎么贴切的例子类比,我本人也有时在深夜后悔没在十年前的北京买它10套房。

世界没有假定,王小波也一样。一切已经凝固在1997年的某天了。

他经历过上山下乡,受过穷,经历过的荒谬绝伦的时代,仿佛被一个巨大的扭曲引力场所牵引。他的整个青春被空耗而毫无价值,却依然保持着冷静。甚至还带一些幽默,他的豁达冷静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有趣,是一个很大的利器。有不少人有能力,或者有才情,但是都不够有趣。有趣的人实在太少,而无趣的活着的人太过普遍。这样使得有趣的能力,简直就像大熊猫一样珍稀罕见了。他被人纪念的理由,证明在二十年后的今天,有趣依然是一个很值得珍惜的品质。

一个喜欢自由的人如何生活在这么一个不自由的环境,他也做出了示范。他也真正做到了不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使别人的裹挟来影响自己。

我们的社会多得是严正言辞、随声附和、群起攻之;少的是沉默中观看这个世界的人,身处不可测度的世间,随口说出的话却又都是轻松自嘲。单只这一人生态度,就已经是极宝贵的财富了。

假如他活到现在,也必然被人称作小波老师了罢。不知他听到后会不会感到些违和的别扭。无论如何他骨子里也不是一个好为人师之人,我也不愿他变成一个稳固却指点江山的样子,吃着资历的老本,只剩下不咸不淡的分享,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坏的结局。估计他也不想变成这个样子吧。

他在一篇文章里还劝他考上清华的外甥不要去搞摇滚,因为挣钱太少容易饿死。可其实他的状态也大体如此。按他的话说,这是一种逆熵行为,但他依然甘之如饴。

愿像王小波这样的人不只是有个伟大的精神家园,还有一个富足安定的物质家园可以休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