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欲擒故縱,石勒假意投誠平叛亂

欲擒故縱,三十六計第十六計,攻戰計第四計。這一句在書中的原文是;“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這句話的意思是逼迫敵人的時候不要逼迫的太緊,也不要不去逼迫,緊跟著敵人,等敵人的鬥志消散的時候在進攻。在現實用計的時候則是利用某些條件時第人放鬆警惕,然後在恰當的時機在進行突然的進攻。

三十六計之慾擒故縱,石勒假意投誠平叛亂

這一計策的名字沒有詳細的出處,但是這一計策的思想源於《老子》和《鬼谷子》。在《鬼谷子》中有一句是:“去之者縱之,縱之者乘之。”

這一計策知名的例子就是三國中的七擒孟獲,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諸葛亮在出征討伐魏國之前怕南方蠻夷之人興風作浪,於是就決定先平定蠻夷之地再討伐魏國。在平定蠻夷之時曾七次捉住蠻夷之地的首領孟獲,並放了這位首領七次,在這幾次一抓一放之間,蠻夷之地的兵力減少了不說,還導致軍心渙散,沒法再打了。

三十六計之慾擒故縱,石勒假意投誠平叛亂

春秋時期的鄭武公也用了這個計策。當時鄭武公想要攻打臨近的胡國,但是胡國雖然是一個小國,但是兵力強盛,於是鄭武公就以和親的名義先和胡國拉近了關係,同時讓自己的女兒引誘胡國國君沉迷於酒色。為了讓胡國國君更加的相信自己,他在上朝的時候提出要攻打臨近的小國。大夫關其思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就提出先滅了胡國,鄭武公一聽假裝非常的生氣,他讓自己手下的人認為滅了胡國,自己的女兒就守寡了,並且殺掉了關其思。胡國的國君一聽鄭武公這麼的講究,就徹底的放下心了。於是胡國國君就更加的沉迷於酒色了。

三十六計之慾擒故縱,石勒假意投誠平叛亂

兩晉時期,幽州都督王浚企圖謀反,晉朝將軍石勒一聽說這件事便開始思考。因為自己的兵力不足以與王浚對抗,於是便讓手下帶大量的金銀珠寶前去假意的投誠,當時王浚的手下有一個叫遊統的人想要謀反,當遊統投靠石勒的時候石勒將其殺死,將其首級獻給了王浚,王浚一看高興壞了。經過這兩件事之後,王浚更加的信任石勒了。又一次機會來了,當時幽州發生了水災,而王浚卻一如往日橫徵暴斂,民怨很大,這個時候石勒帶兵向幽州出發。當王浚聽說石勒帶兵來的時候很高興,就以為石勒要擁立自己做皇帝。當自己被擒獲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中了石勒的欲擒故縱之計。

三十六計之慾擒故縱,石勒假意投誠平叛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