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城市歷史 論邯鄲早期城市的興起(中)

邯鄲城市歷史 論邯鄲早期城市的興起(中)

磁山文化遺址半地穴式房屋復原示意圖

邯鄲興起於殷商後期的文獻記載,可以得到考古資料的印證。根據冀南、豫北地區多年的考古調查資料,發現在太行山東麓地區,從殷墟安陽往北到河北邢臺地區之間的100餘公里範圍內,成為商文化遺存密集區。《史記•殷本紀》稱商早期曾“遷於邢”(今邢臺),後遷都殷。這正好與以上地區商文化遺存相吻合。據《邯鄲地區文物普查資料彙編》以及近年在邯鄲地區的多次文物普查的統計,在邯鄲周圍一帶商文化遺存的發現多達200餘處(喬登雲、張沅《邯鄲境內的先商文化及其相關問題》,見《三代文明研究》(一),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頁)。並有相當部分屬先商文化遺存。磁縣有界段營、高莊、南崗頭、下七垣、下潘旺等較重要的遺址。武安東部有趙窯、楊屯、康二城等遺址。屬今邯鄲市城域(城西郊)的商文化較大遺址至少有三處:即彭家寨、澗溝和龜臺寺遺址。彭家寨遺址屬早商時期,考古發現文化層厚約0.6米,出土器物有人骨、獸骨、石器及夾砂灰陶、泥質黑陶等。澗溝遺址發現灰坑8個、陶窯1座。出土有陶器、石器、蚌器、骨器、貝和卜甲及動物遺骸。陶器主要有泥質灰陶和夾沙灰陶,另有少量泥質的黑陶、紅陶、黃陶和夾砂紅陶。石器有鏟、斧、鐮、刀、鑿、槍頭、鏃、錐、針、匕、簪等。蚌器有鐮、飾物等。動物遺骸有牛、羊、豬、鹿、狗、鱉、馬、獾等。這些遺址和出土物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遺蹟有陶窯,遺物以細繩紋卷沿陶鬲、甗、平底素面陶盆、細繩紋陶盆、細柄陶豆為主要特徵,時代大體與鄭州二里岡下層的商代文化層相當。晚期遺物以粗繩紋方唇陶鬲、甗和粗繩紋平底陶盆、假腹豆等為主要特徵,其年代約與安陽小屯殷墟文化的早期近似。龜臺寺遺址的商文化層有灰坑38個,出土石器較多,其中主要是石鏟和石鐮,陶器有鬲、鼎、斝、甗、爵、盆、豆、甕、缸等。可以分為兩期,第一期部分器物的鬲、甗、爵等型式與鄭州二里岡下層所出相同,時代也相當。第二部分器物與鄭州二里岡上層相同,時代也差不多(《1957年邯鄲發掘簡報》,見《考古》1957年第10期)。

邯鄲城市歷史 論邯鄲早期城市的興起(中)

武安趙窯出土商代蕉葉紋青銅觚

從考古學角度看,在以上所列三處重要的商文化遺存中,其下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存,其上還有西周文化遺存。澗溝和龜臺寺遺址的商文化層均在龍山文化層上面和西周文化層下面,說明商文化是在龍山文化基礎上的直接發展。尤其澗溝遺址規模較大,這一帶作為當時邯鄲居民的一個重要聚落點,起碼延續了幾百年的時間。其商文化層遺物較之龍山文化層多了馬骨,而且家畜飼養的種類有了擴大。報道中還見到了貝的出土,也顯示了貝在交換活動中作為初期形態的貨幣已被使用,這一點很重要,說明其交換活動更具有城邑經濟的特點。石器中有綠松石飾物和蚌器飾物的出現,透露出當時居民審美意識增強的跡象,這也是城邑居民生活的特點之一。這三處遺址之間的距離相隔很近,處於—個地理區域中。根據多年考古工作探索,在其靠東的邯鄲城區沒有發現大的商代文化遺存,這—點應該值得大家注意。而且,今澗溝的地名很可能就與邯鄲古代的牛首水有關。《邯鄲縣地名志》稱:“因常年有澗水流出,故名澗溝。”從澗溝現代地理位置以及其附近地形、地貌情況分析,澗溝是古牛首水的一個支流。

邯鄲城市歷史 論邯鄲早期城市的興起(中)

武安趙窯出土商代饕餮紋扁壺

(該文系作者在2000年2月25日“邯鄲建城史專家論證會”上的主題發言稿,載於《邯鄲師專學報》2000年第2期,收錄本書時作了適當修改。)

想瀏覽每期內容,長按上方二維碼識別關注,再點擊“查看歷史消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