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今年的北京電影節,我們迎來了英格瑪·伯格曼的百年誕辰影展。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從1953年的《不良少女莫妮卡》到1982年的息影作《芬妮與亞歷山大》,一共14部影片,幾乎涵蓋了伯格曼導演生涯的所有重要作品。

終於,我們可以在大銀幕上一睹伯格曼的風采。

美國導演伍迪·艾倫曾在祝賀伯格曼70歲壽辰時說過:“自電影被髮明後,英格瑪或許是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家。”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伯格曼是電影史的一座高山,他不僅留下了價值是永恆的電影作品,也為現代電影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革。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位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大師。

伯格曼的父親是瑞典國王的宮廷牧師,虔誠的路德教教徒,而母親是上層階級出身的小姐。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伯格曼的父母

雖然他的家庭富裕,但伯格曼從小就在孤獨和恐慌中度過,他的父母性格不合常常冷戰,對他的管教既嚴厲又冷酷。

同時,宗教家庭的出身也讓他過得非常壓抑。

伯格曼從小就聆聽父親傳道,他既不能畫畫,也不能唱歌跳舞。對伯格曼來說,他的童年是痛苦的,上帝沉默了。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冰冷的家庭關係和上帝的缺席,讓童年的陰影伴隨著伯格曼的一生創作,他既嚮往父母的愛,又憎恨父母的無情;他既懷疑上帝的存在,又無法完全否認上帝。

矛盾兩個字,貫穿了伯格曼的一生。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伯格曼的童年過得痛苦而壓抑,從小體弱多病的他經常尿床,父親把他關在黑暗的櫥櫃裡作為懲罰,甚至還被逼穿上一整天的女裝。

而當他向母親求助,獲得的只是一記響亮的耳光。

親情的缺失,使伯格曼從小就極度缺乏安全感。

好在還有電影,當時的瑞典,正處於無聲電影的巔峰期,莫里茲·斯蒂勒、維克多·舍斯特勒姆把伯格曼帶進了光影世界。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伯格曼和導演維克多•斯約斯特洛姆

伯格曼為了擺脫生活中的壓抑,一頭扎進了電影世界。

還記得《芬妮與亞歷山大》的第一個鏡頭嗎?小亞歷山大在鏡頭前玩耍著他的木偶演員。這一幕彷彿就是伯格曼的自傳。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9歲時,他用一整套錫兵玩具交換了一臺電池式攝影機,製作場景、木偶和燈光,創建了自己的木偶劇場,並開始試圖用這臺攝影機窺視人類的內心世界。

1938年,19歲的伯格曼進入斯德哥爾摩大學攻讀文學和藝術史,不到一年,伯格曼就決定輟學改修電影。

他的父親對此強烈反對,但此時的伯格曼不再妥協,而是選擇徹底與父母決裂,投身電影。

1945年,26歲的伯格曼拍攝了他的處女作《危機》。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在這第一部電影中,他就開始探討家庭關係,講述了一個關於回家的親情故事。

家庭關係的冷漠,不僅影響了他的創作,也讓伯格曼的性格也變得冷酷無情,對任何人或事物都感覺不出有愛。

他在現實中否定愛的存在,但又不斷在電影中追尋愛。

《呼喊與細語》中,三個親姐妹無法進行正常的溝通和交流,面對人性的冷漠和自私,垂死的姐姐只能依靠傭人來獲得對愛的期待。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沉默》中,一對互相依靠又互相仇視的姐妹,她們總是用惡毒的話語傷害對方,至死都無法坦誠的說出對親情的需要。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秋日奏鳴曲》中,描繪了一對母女的隔閡。

母親的無助和恐懼女兒無法瞭解,女兒從小的孤獨和壓抑,母親也無法感知。最終,母女兩人雖然都渴望親情,但也只能各自承受內心的孤獨。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在伯格曼的作品中,一直都在尋找親情和愛,但是伯格曼一直以來的極度缺乏安全感,讓他對親情的看法是根深蒂固的絕望。

所以在他的鏡頭下,至親的血緣關係也無法親近彼此,他們的關係始終是疏離而冷漠的,親人之間雖然渴望理解與親近,結果卻總是互相攻擊和互相傷害。

同樣的,他所渴望的愛,在現實生活中也無法給予。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在伯格曼晚年的自傳“懺悔錄”《魔燈》中,他第一次袒露了自己的缺點、情慾和恐懼,並自我評價為:

“我是一個騙子,我到處留情,我就像一個徹頭徹尾的混蛋。”

伯格曼迷戀美貌,痴迷情慾,他一生情人無數,經歷了驚世駭俗的五段婚姻,其中和麗芙·烏曼的雙雙出軌更是轟動世界。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伯格曼曾在採訪中說過,“我58歲那年才走出青春期”。

而在此之前,他是一個只會索取、不會愛的自私小孩。所以無論是畢比·安德森,還是麗芙·烏曼,都只能在伯格曼的無限索取中狼狽逃開。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伯格曼從不隱藏自己對婚姻的悲觀看法,在他看來,愛情和婚姻是矛盾的,愛情雖然不會持久,但它是迷人而值得追求的。

而愛情後的婚姻卻是一個地獄,是戰爭中的短暫合約,但是兩個人下地獄,總比一個人單獨下好些。

1973年,伯格曼為瑞典電視臺執導了一部六集電視劇《婚姻生活》。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這一次,伯格曼把婚姻中所能遭遇到的所有不堪都攤在觀眾面前——相愛時甜蜜,甜蜜後厭倦,厭倦後開始冷漠,冷漠伴隨著傷害,傷害久了決定分離,分離後重拾愛情,自此開始新一輪的惡性循環。

婚姻帶來的傷痛是如此是持久的,而我們總是不知厭倦的想要擁有它,這就是婚姻生活。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五段婚姻讓伯格曼一共有九個孩子,但作為父親,伯格曼和他的父親一樣失敗,他不斷的結婚、離婚,忙綠於電影拍攝,父親的身份幾乎是缺失的。

伯格曼記得自己作品的“出生年份”,卻記不清楚他的孩子在哪一年出生。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伯格曼和兒子

“作為一個人,我感覺自己完全失敗。”伯格曼如此看待他的人生。

到了晚年,伯格曼對他的子女們說:“對不起,我知道我不是個好父親”。

而子女們卻說:“不,你甚至不是一個父親,你只是個導演。”

沒錯,伯格曼把他的一生都貢獻給了電影,他執導過62部電影,導演過170餘部戲劇。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馬丁·斯科塞斯談到伯格曼對電影史的影響,這樣說過:“成長在五、六十年代的導演,沒有一個不受到伯格曼的影響。”

自電影誕生,就被定義為一種娛樂方式。但隨著佈列松、伯格曼、費里尼等歐洲現代主義大師的崛起,促成了電影的徹底轉變,讓電影從娛樂產品變為第七藝術。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伯格曼的電影給人的印象是嚴肅的,他的意識流手法著重於關注人類精神世界,充滿著對生與死、愛與信仰、親情與溝通等一系列精神世界的探索,開闢了哲學電影的先河。

但是,伯格曼之所以被無數導演和影迷奉為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家,不僅僅在於他對電影技法的開拓和對宗教哲學的思考,而是在於他對人類情感的關注和提問。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伯格曼留下的所有作品,雖然題材嚴肅,但又是親切而普世的,那都是關於我們所有人在人生中會遭遇的困惑:

對愛的渴望和對死亡的恐懼,對信仰的追求和對上帝的質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自私,夫妻之間的忠貞和背叛,愛情和婚姻之間的共生與矛盾……

都能在伯格曼的電影中找到答案。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伯格曼作品中的所有問題都是真實而永恆的,他毫不掩藏的在鏡頭下質疑愛和信仰,甚至剖析自身的矛盾,把內心的痛苦、恐懼和絕望攤在觀眾面前,自省的同時也促使觀眾思考並尋找內心的困惑和答案。

關於自己的人生,伯格曼在《魔燈》中如此總結: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並無目的,人活著沒有任何意義。人死了就化為烏有,從存在到不存在。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伯格曼的一生都在用鏡頭尋找意義、尋找“存在”的答案,但至少這一次他錯了。

因為在他死後的第十一年,在他百年誕辰的今天,我們仍然願意坐在電影院裡,沉浸在伯格曼營造的光影世界裡。

伯格曼百年誕辰:我們為什麼愛電影?

- FIN -

※本文謹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首發於公號:小鮮電影

xiaoxianmovi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