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哪些不靠譜的兒科傳言?

用戶69290716

兒科傳言實在太多,很多太坑人。在這裡列舉幾個例子:

傳言1.:母乳6個月以後沒營養,寶寶8月以後要斷奶

很多人認為母乳6個月以後沒營養了,需要加奶粉,寶寶8個月以後得斷奶,不能再吃母乳了。

真相:無論是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兒科學會、還是中國營養學會,均建議6個月以內應純母乳餵養,6個月以後及時添加輔食,並繼續母乳餵養,有條件可以母乳餵養寶寶2歲以後。美國兒科學會也指出,至少等寶寶1歲以後再斷母乳。1歲以後的寶寶腸道發育相對完善,斷奶後即使不喝奶粉,可以直接喝純奶等奶製品。

傳言2:感冒、發熱、咳嗽、肺炎不能吃魚蝦、蛋類、肉類

真相:感冒、發熱、咳嗽、肺炎更需要注意營養,生病期間會消耗更多的營養,例如蛋白質、鐵、鋅、鉀、鎂等,如果不及時補充,就會影響到機體的功能,如果只喝點粥之類的,蛋白質、鋅等攝入不足,會影響免疫系統的功能,導致免疫細胞生成不足,抗體生成不足,反而影響機體對抗疾病的能力。只是這個時候孩子可能食物不佳,注意飲食搭配,不要太油膩,利於消化吸收,可以給孩子做點肉末菜粥,青菜雞蛋麵等。

如果孩子嗓子發炎了或口腔潰瘍了,注意不吃太酸的或辛辣刺激的食物。有些人把魚蝦、蛋類、肉類等定義為“發物”,類似於我們所說的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其實,對於少數人確實對這些食物過敏,任何食物都可能引起過敏,但大多數人並不會過敏。如果對這個食物過敏,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回避。

所以,感冒、發熱、咳嗽、肺炎更早注重均衡飲食,注意優質蛋白質的攝入,沒必要的禁忌反而不利於疾病恢復。

傳言3:給剛出去的女寶擠乳頭

有一天我在新生兒外科見到一個乳房化膿的小寶寶,就是因為家長聽信傳言,給寶寶擠乳頭,導致感染,需要手術切開引流,切開過程中還可能會影響到乳房今後的發育。家長追悔莫及,痛哭流涕。

我家寶寶出生以後,剛出院回家,我媽就說要給寶寶擠乳頭,被我們制止。

真相:寶寶出生時,由於體內可能會殘留一些雌激素,導致乳房有硬核,一般不需要干預,擠了之後不但無益,反而增加感染的風險,嚴重化膿了,還需要外科切開引流,以後會不會影響乳房的發育,還真不好說。所以,千萬不要給小嬰兒擠乳頭。



兒童營養師劉長偉

這些年,不靠譜的兒科傳言太多太多了……稍微舉幾個例子:


喝葡萄糖水退黃

新生兒出生後多多少少有一些生理性黃疸,一些老人這時會熱衷於給孩子喝葡萄糖水,認為這樣可以給孩子退黃。這是子虛烏有的說法,給新生兒根本就不能喝葡萄糖水,喂太多會導致寶寶吃奶量不足而營養不良,甚至出現消化不良、腹瀉。


用學步車學走路

學步車並不能讓寶寶更好更快地學會走路,反而有研究指出,使用學步車的寶寶學會爬行、走路等要比不使用學步車的寶寶要更慢一些。用學步車同時還會帶來很多安全隱患,真是得不償失。


打了疫苗就不會得病


其實世界沒有任何一種疫苗能保證100%不會得病,但是接種疫苗可以大大降低了感染的風險和疾病致死率的發生,疫苗仍然是預防傳染病的最佳手段。


給臍疝寶寶用臍疝帶

有些地方民間傳統有給臍疝寶寶用臍疝帶,在帶上對應凸出的肚臍的地方還有一個硬幣,很多人深信不疑。其實大多數臍疝隨著年齡增長腹壁肌肉生長完善後都會自愈,根部就不是臍疝帶的功勞,不當使用綁得太緊反而對孩子不好。




懸壺小兒科

很多媽咪都認為寶貝的頭圍大一定聰明,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監測寶貝頭圍3方法

1.測量頭圍用軟尺

測量頭圍一般採用軟尺,寶貝臥、站、坐均可。媽咪取寶貝眉弓上緣眉心處為捲尺的“0”點,將軟尺緊貼寶貝頭皮繞枕骨結節最突出點(後腦勺最突出的一點)再經另一側眉弓上緣回至“0”點,讀數記錄至小數點後一位數就可以了。

2.寶貝頭圍參考數值

頭部的發育與體重、身高相似,年齡越小,發育越快。一般來說,寶貝1歲前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這個階段也是寶貝頭圍增長最快階段。新生寶貝的頭圍平均約為34釐米,男寶貝33~35釐米,女寶貝32.5~34.5釐米。寶貝出生後前半年頭圍增長較快,約8~10釐米,後半年約增加3釐米。到1歲時頭圍一般46釐米,2歲時48釐米,此後頭圍增長變緩,5歲時可達50釐米,15歲時可基本接近成人水平,平均54~58釐米。

3.多長時間測量一次

1歲內的寶貝,最好能做到1個月、2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各測量一次,1~3歲期間,每半年測量一次,如發現異常則要及時測量。也可根據寶貝所在地兒童保健查體的時間要求進行測量。


警惕大頭寶貝患病

寶貝的頭圍如果偏大,有時也會是某種疾病的預警。寶貝頭圍如果出現異常增大的同時,還有煩躁、哭鬧、嘔吐、頭痛、抽搐、眼斜或者眼球不能上視等表現,就要及時就醫,以防寶貝患以下疾病。

1.腦積水 表現為頭顱很大且增長速度很快,前囟擴大、顱骨縫分開,叩診有破壺音。前額突出,眼球向下轉,上部鞏膜(眼白)暴露,呈“落日徵”,頭皮靜脈擴張,常可伴有智能落後。

2.顱內佔位性病變 常見的有顱內腫瘤、血管瘤等。這類寶貝除了有頭圍異常增大外,還可表現出煩躁不安、哭聲尖直、噁心甚至嘔吐等。

3.巨腦症 寶貝頭圍進行性增大,頭圍的增長速度和顱骨外形很像先天性腦積水。但無眼球下斜現象,叩診無破壺音。體格發育遲緩,所以寶貝頭大身體小,半數可伴有驚厥。

寶貝頭大不代表大腦發達

寶貝頭圍的大小也像身高、體重一樣,都有一個正常範圍,頭大並不代表大腦就發達,頭小也並不代表大腦發育滯後。寶貝頭圍大小跟家族遺傳也有一定關係,有些寶貝頭圍偏小一點,但飲食、身體發育、行為舉止都很正常,綜合家族成員情況,寶貝的大腦發育並沒有什麼問題。因此,頭圍指標只是衡量寶貝生長髮育的指標之一,要想全面、準確地瞭解寶貝的發育狀況,必須將頭圍、身高、體重、胸圍等指標放在一起綜合考慮。

TIPS

小心佝僂病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活動期,顱骨改變在7~8個月齡時,額骨、頂骨中心部位突起,頭型變成“方顱”,頭圍也較正常略有增大,但不像腦積水那樣異常迅速增長,也無骨縫裂開、破壺音、落日徵等。


媽咪寶貝傳媒

我是二孩媽媽,養大兩個孩子讓我從一個新手小白轉變成為一個經驗豐富的育兒達人。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不靠譜的兒科傳言。

母乳擦臉好

剛生完大寶那會兒,我母乳比較充足,婆婆說小孩子皮膚嫩,母乳純天然,很適合給寶寶擦臉。於是我照做了,想象中寶寶應該是白白嫩嫩的小臉,結果卻變成了一臉的小紅疙瘩。去看醫生,說是過敏性溼疹,悲劇了。

其實母乳用來吃是沒問題的,但是用在寶寶臉上,容易滋生細菌,堵塞毛孔,極易引發過敏性溼疹。各位媽媽要注意哦。

擠乳頭

我們這邊的傳統是給月子裡的寶寶擠乳頭,婆婆說不擠乳頭,寶寶乳頭容易凹陷,而且乳頭裡面還會有白色的乳汁,擠出來孩子以後都會健健康康。於是象徵性的擠了擠,真的沒敢用太大力氣,擠完之後稍微有些發紅,看得我還是心疼不已。

後來看了關於擠乳頭的危害,很是慶幸我的手下留情。乳頭內陷或者愛生病這些傳言都來自老一輩,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小寶寶偶爾有乳汁溢出,其實是正常現象。私自擠乳頭還會有很多害處:輕者乳頭紅腫,重者皮膚破裂發炎,出現敗血症。各位新手媽媽,下手要慎重哦。

這兩項都是我親生經歷過的,所以感觸比較深,現在寫出來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我是欣然育兒,我是經驗豐富的育兒達人,歡迎關注,更多孕產育兒知識與您分享

欣然育兒

生育大寶到現在第四個年頭,肚子裡還揣著個二寶,我想說我聽過碰到過的不靠譜兒科傳言還真不少,下面也就講幾個印象深刻的。

1 炎熱天氣出生的孩子必須給喝涼茶

我拿過拿瓶液體發現是涼茶。婆婆說老一輩留下來的傳統,天氣熱的時候要給剛出生的寶寶喂涼茶,可以預防溼疹,以免上火。

當時我就看了那個涼茶的說明書,發現其中的配料有很多種中藥成分,具有性寒、腹瀉的功效,會對剛出生的孩子腸胃產生影響,如果發生意外那真的是難以想象。

2 孩子胖沒關係,意味著強壯

現在人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總喜歡那些白白胖胖的,覺得很健康,很強壯。孩子吃的越多家長越高興。

粉碎傳言:

其實胖和強壯是兩碼事,強壯是指孩子在合理膳食的前提下,孩子精神飽和,結實。

而胖呢,是指孩子飲食營養過剩。加上胖孩子運動量不大,容易積食,易導致孩子自身免疫力和生理調節功能下降,就容易生病。

另外,孩子從小就胖,成年後患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的幾率就會比正常體重兒童高出許多。

3 小月齡寶寶吃手不好,要阻止

養過孩子的都知道,孩子到了三四個月的時候就開始吃手,有的時候會將整隻手都放進口裡。這種吃手的習慣很多家長特別是老一輩得看到就要阻止並打手。

(圖片來源網絡)

粉碎錯誤:

其實寶寶認識這個世界是從嘴巴開始的,而寶寶三個月正處於口欲敏感期,吃手不僅僅可以安撫寶寶,消除寶寶不安、煩躁的情緒,也可以通過手去認識這個世界。

所以小月齡寶寶吃手是智力發展的一大信號,而家長應該幫助平穩渡過這個時期,多注意手指衛生讓寶寶更放心的吃手。

小寶寶成長過程中遇到很多事情,家長們也別一味地相信老一輩的經驗,學會科學育兒,讓我們一起成長吧!


派球育兒經

你聽過哪些不靠譜的兒科傳言?

因為嬰兒剛生下來不會說話,不會用語言來表達,所以很多時候大人靠主觀臆測來總結一些育兒經驗,難免會出現一些謬誤。

有些謬誤只是讓人笑笑,但是有些謬誤就會害了孩子。比如以下幾個:

1.不可不餓不拉尿,孩子哭的時候不要抱,會慣壞。

不可否認,孩子有時候哭的時候可以讓他哭兩聲,先不抱。但是,假如說孩子出現尖聲哭叫的時候,這種情況說明孩子是嚇到了,他需要安全感。



對於嬰兒抱或不抱,主要以安全感為最重要的底線。如果連最基本的安全感都得不到滿足,這個孩子將來性格發展以及,對人接物上都容易出現問題。

2.棍棒底下出孝子。

很多家長還是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是不可以打,但是是要在跟孩子約定的規矩之下,以及懲罰措施固定且可接受的情況下,可以。



但是很多時候,這句話卻淪為了家長髮洩自己情緒的藉口,甚至造成了家庭悲劇。

3.睡頭型、打蠟燭包、擠乳頭。

總之,不知道誰發明這些反人類的育英方式。別人說的比較多,不再展開。

其他,各位大俠繼續補充。



我是愛兒童心理和繪本的二寶媽,曾經的英語老師,現在的育兒達人,歡迎和我一起共同探討科學育兒。

晨光微曉

自己帶娃,冷暖自知,現在網絡上信息很多,但有些不靠譜的育兒經,真的要分享出來給大家知道。

1.給小嬰兒綁腿。


這件事發生在我自己身上,我媽跟我婆婆按她們老一輩的做法,說擔心寶寶以後腿不直,所以用布條將寶寶的兩條腿綁起來,每天綁個20分鐘。可是哪個小娃娃睡覺的時候不是青蛙一樣的,綁起來很不舒服,鬧了兩天,我就不讓綁了。

現在看來這樣的說法一點科學依據都沒有。孩子的腿長得好好的。

2.寶寶哭發燒是嚇去了,要叫魂。

有的恰巧好了,就說是叫魂有用,其實寶寶發燒有很多原因的,一定要根據醫生的判斷來對症下藥。

寶寶健康成長不容易,新媽媽們一定要擦亮眼睛,堅持科學育兒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