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解讀】Facebook上演現實版《紙牌屋》?

在過去的這個週末,Facebook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所扮演的角色變得越來越複雜。

據《紐約時報》和英國《衛報》報道,倫敦數據挖掘和分析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在為特朗普助選期間濫用了5000萬名Facebook用戶的數據。

【大數據解讀】Facebook上演現實版《紙牌屋》?

據悉,這些數據由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Aleksandr Kogan)獲取,並提供給了他的行為研究公司戰略傳播實驗室(SCL),這違反了Facebook服務條款。SCL是劍橋分析的母公司。SCL否認存在任何不當行為,其行為引發了一場關於Facebook未能有效監督其平臺及其所承擔保護用戶隱私、在自身平臺建立民主制度的大討論。

美劇《紙牌屋》第四季中,安德伍德總統在第二個任期中遭遇共和黨候選人威廉·康威 (William Conway) 的強勢挑戰。

康威英俊瀟灑、家庭圓滿,出身軍事世家,深得選民喜愛。但真正讓他贏得民心的秘密武器,並非他的個人魅力,而是他和搜索引擎 “Pollyhop” 之間的曖昧關係。在 Pollyhop 的幫助下,康威的競選團隊挖掘選民數據,對他們的日常行為進行分析,清楚地知道了選民們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想聽什麼,由此進行競選廣告精準投放。康威的正面形象無處不在,每一個政策每一句話都說到選民心坎裡,選民主動掏出了選票。

【大數據解讀】Facebook上演現實版《紙牌屋》?

而此次事件,卻讓《紙牌屋》的這段劇情變成了一個極具前瞻性的政治寓言。

據復興新媒體中心全國社情民意、輿情監測系統監測顯示,在所有報道中有將近80%的媒體皆給出了非正面的評論。

【大數據解讀】Facebook上演現實版《紙牌屋》?

事件自3月20日由科技博客ThevVerge爆出,已漸漸歸於平靜,但隨事件發酵如今卻是引來了各家媒體與專家對於網絡信息安全等問題的更為深度的思考。

【大數據解讀】Facebook上演現實版《紙牌屋》?

僅從3月23日截至3月26日上午,便已經監測到4425篇相關新聞報道。

【大數據解讀】Facebook上演現實版《紙牌屋》?

通過對於事件熱議關鍵字雲圖的解讀發現,此次事件的輿論重點主要圍繞,兩家涉案公司以及通過洩露數據獲利的現任美國總統三點展開。

如今有國外媒體報道,Facebook股票價格從上週一的176.80美元(約合1116元)跌至週五晚上的159.30美元(約合1006元),該公司市值在一週內蒸發了近580億美元(約合3661億元)。

Facebook在維護用戶數據隱私方面的疏忽導致了歷史性的Cambridge Analytica數據洩露醜聞。超過5000萬用戶的個人數據被洩露,此事激起了用戶的憤怒。然而,Facebook的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確就此事進行了道歉,但這不足以平息人們的憤怒情緒。

同時這也讓人想起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董事長兼CEO周鴻禕在兩會期間提出的“用戶隱私信息保護三原則”。其更是在事件發生後撰寫《Facebook信息洩漏事件:不能讓用戶成透明人》文章發表看法。

【大數據解讀】Facebook上演現實版《紙牌屋》?

在文章中更是結合自己所提出的“三原則”對事件作出評論,文中他寫道:

“第一,明確用戶數據信息是用戶個人資產的原則。扎克伯格和Facebook COO桑德伯格的回應中沒有直接提出這點,但我覺得這點還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其他的一切回應也都是基於這一點的。

第二,保障用戶對數據信息使用的知情權、選擇權原則。這一點,Facebook兩位高管的回覆中也都有提到,首先是要徵得用戶同意才能使用數據,其次是要讓用戶更容易瞭解哪些應用獲取、使用了用戶的數據,使用了哪些數據,怎麼使用這些數據的。

第三,明確互聯網公司保護用戶數據信息安全責任的原則。毋庸置疑,用戶使用你的服務,數據存儲在你的服務器上,無論是Facebook還是其他公司,有責任有義務保證用戶隱私信息數據的安全。扎克伯格也在回應中強調會加強對開發者訪問用戶數據的限制,防止用戶數據被濫用,這次其實就是典型的數據被濫用。”

最後,我們不妨再一次回到《紙牌屋》裡的威廉·康威的危機。

劇中當威廉·康威面臨司法調查時,他選擇以朋友的身份與 Pollyhop 創始人一同露面,告訴大家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瞭解民意。僅僅通過與大家分享了自己漂亮妻子和可愛兒女的照片視頻,便重新拉回了自己的人氣。

其實挖掘用戶數據一直在美國都屬於灰色地帶,法律沒有明確監管,更多言論也是以道德層面為主的聲討。至於此次事件,其法律依據也不過是Facebook單方面違反了其自己規定的用戶協。

這著實不令人深思,如何在大數據時代,防止互聯網企業對用戶數據的濫用?其最根本方法還是要進一步完善網絡安全法律,從而加強用戶數據保護,讓用戶不再成為網絡社會的“透明人”。

文/宋佳頤

圖/復興大數據


【大數據解讀】Facebook上演現實版《紙牌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