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孝陵下馬坊附近,如今只剩這8樣遺存,觀之令人無限慨嘆!

昨天傍晚,恰好路過位於南京市中山門大街下馬坊地鐵站旁邊的下馬坊遺址公園,本著瞻仰古蹟,憑弔歷史的想法,來到公園裡溜達了一圈,看到那些或為明代遺存,或為依照舊制仿建的遺蹟時,心中不勝慨嘆!


南京明孝陵下馬坊附近,如今只剩這8樣遺存,觀之令人無限慨嘆!​​下馬坊,原
是明孝陵入口的標誌性建築,但因後世紛飛的戰火破壞,導致下馬坊及其附近的原有建築全部被焚燬,只留下部分石柱礎,碑刻等。為恢復已中斷多年的下馬坊至大金門神道,保證明孝陵陵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中山陵園管理局於2007年在原址建成了下馬坊遺址公園,把所有與下馬坊及其周邊有關的文物都聚集於此,佔地總面積20公頃,在南京農業大學衛崗校區北門對面。
南京明孝陵下馬坊附近,如今只剩這8樣遺存,觀之令人無限慨嘆!

目前,遺址公園裡只有下馬坊、神烈山碑、禁約碑、奉旨蠲免三則碑、孝陵衛駐兵大營、觀音閣、拴馬樁及石馬、下馬坊到大金門神道8樣或原始或仿造的遺存。
南京明孝陵下馬坊附近,如今只剩這8樣遺存,觀之令人無限慨嘆!現在,我就給各位看官一一作圖文介紹。


1.下馬坊

所謂下馬坊,就是古代建立在宮禁陵墓或廟宇寺院前的牌樓,所有坐車騎馬的人到此,都必須下來步行。在《清實錄·天聰三年》中就有對明孝陵下馬坊的記載,“陵東西兩旁,立下馬坊,禁乘車馬行走,過必下”。如今,列於遺址公園裡的下馬坊,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是一座兩柱沖天式石雕牌坊,高9米,寬6米,額上橫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表示“文武各級官員到此都必須下馬步行”,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想保持陵區的肅穆和對陵寢的尊崇,所以當時如有人到此不步行,就要以大不敬論處。下馬坊造型雄壯,雕刻精細,書體公正,是明代初期石刻建築的精品。
南京明孝陵下馬坊附近,如今只剩這8樣遺存,觀之令人無限慨嘆!​​​

2.神烈山碑

神烈山碑,立在下馬坊牌坊東36米處,呈東西向,正面朝南,位於中山門大街北側,走在人行道上就能看到此碑,是為記錄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改鐘山為神烈山一事而立,碑通高4米,碑額篆刻“聖旨”二字,碑面陰文雙鉤淺刻“神烈山”三個字。原本有碑亭,但現在已不復存在,僅存四個角的石柱礎。
南京明孝陵下馬坊附近,如今只剩這8樣遺存,觀之令人無限慨嘆!​在該碑北面有一塊2007年出土,總長5.01米,寬1.18米,厚0.40米龍紋石雕構件,整體作臥碑狀,像是神烈山碑的碑帽,雖已斷裂成三塊,但依舊能看到雕工精美的龍紋,形象逼真。


南京明孝陵下馬坊附近,如今只剩這8樣遺存,觀之令人無限慨嘆!3.禁約碑

該碑立於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此時距離明亡只有3年時間。碑通高3.46米,寬5.31米,碑首雕有二龍攫珠,碑面鐫刻南京神宮監奉皇帝敕諭而制定的禁止損壞明孝陵及謁陵條款。現在字跡已經模糊,有些字難以辨識了。

南京明孝陵下馬坊附近,如今只剩這8樣遺存,觀之令人無限慨嘆!

4.奉旨蠲免三則碑

該碑刻於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碑文內容為:因孝陵陵戶減少,江寧府上元縣向清政府奏請豁免稅賦銀,而得到批准的事宜。該碑為青石碑,高2.21米,寬0.94米,厚0.22米,碑首正面有篆書刻寫的“奉旨蠲免三則碑”字樣,並雕有云紋和卷草紋,碑文的部分字跡也已模糊不清,碑的下部由榫卯和底座相連。這塊碑曾被砌在下馬坊附近的小衛街段北面的民房牆壁中,2002年3月被發現,2007年被遷移到下馬坊遺址公園裡,並建了四角仿古碑亭,對此予以保護。
南京明孝陵下馬坊附近,如今只剩這8樣遺存,觀之令人無限慨嘆!

5.孝陵衛駐兵大營

孝陵衛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駕崩後設立的軍事場所,並設有經歷司,是專門負責保護“明孝陵”的部隊。明朝時期,“衛”是一種軍隊建制,一衛有5600名官兵,一衛又分為五所,每所1120人。如今,衛所雖已無跡可尋,但在下馬坊附近還留有“孝陵衛”、“衛崗”、“衛橋”、“小衛街”等地名。遺址公園裡的孝陵衛轅門等設施,是2007年根據文獻資料而重新建造的,再現了當年孝陵衛囤兵大營的場景。

南京明孝陵下馬坊附近,如今只剩這8樣遺存,觀之令人無限慨嘆!

6.觀音閣

據《金陵梵剎記》記載,觀音閣是明代永樂皇帝朱棣為了紀念生母而敕建,位於明孝陵附近。歷經600年歲月洗禮,觀音寺早已毀於戰火,如今只剩下一座大石壁,由整塊青石打磨而成,高5.56米、寬4.5、厚0.5米,重約30噸。石壁正面上方有一排六字梵文,下方有2.12米高的高浮雕火焰紋佛象背光,背光上有八吉祥圖案。石壁下部是須彌座,束腰上雕刻口花文飾。石壁背後刻著“水晶屏”幾個大字,落款是“江寧劉瑞生”。和奉旨蠲免三則碑一樣,該碑也曾被砌在一戶人家牆體中而得以保存。2002年2月,寧杭公路拓寬拆遷,讓它重見天日。2007年5月,該石壁向西北方向平移了約150米,移到遺址公園中,併為它蓋了一座巨型的方亭,加以保護。

南京明孝陵下馬坊附近,如今只剩這8樣遺存,觀之令人無限慨嘆!

7.栓馬樁及明代石馬

馬在古代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動物,既是古人的坐騎,又是貨運能手,也是戰場功臣,還是皇帝儀衛隊的一員,因此在古代帝王將相陵墓兩側的石像生行列裡,都會有馬的位置,以此象徵著死者生前的崇高地位和顯赫身份。因此,在帝王及貴族墓神道和官宦宅院前後一般會立有栓馬樁,上面雕飾的紋飾和體量也是官品、爵位的彰顯。
南京明孝陵下馬坊附近,如今只剩這8樣遺存,觀之令人無限慨嘆!​2007年,中山陵園管理局向民間徵集了部分栓馬樁,多數為青石質地,樁頭部均雕有猴子或獅子的圖案。樁體呈正方形,高約2.5米。在栓馬樁的兩旁還立有兩匹明代石馬,採用寫實手法精雕細琢,形象逼真,於簡樸中透出華麗的藝術效果。


南京明孝陵下馬坊附近,如今只剩這8樣遺存,觀之令人無限慨嘆!8.下馬坊至大金門明孝陵神道

據史料記載,明孝陵神道自下馬坊起,途中經過大金門、四方城、石象路、翁仲路,最後到達陵宮,全長2.62公里。但由於戰火、人為破壞等諸多原因,神道除石象路、翁仲路等段保存尚可,其餘已經湮沒。所以,在2007年建下馬坊遺址公園時,遷走了位於神道上的南京手錶廠,並按照神道舊制,鋪了1.6米長、1米寬、10釐米厚的大青石板神道,兩側用花崗岩修飾,從而恢復了下馬坊至大金門長約1.1公里的孝陵神道。


南京明孝陵下馬坊附近,如今只剩這8樣遺存,觀之令人無限慨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